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群文阅读实践课例分析

小学群文阅读实践课例分析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下笔者对蒋军晶老师的十五个群文阅读教学课例进行了仔细研读和分析,得到诸多启示。群文阅读教学议题类型多样,包括“作家、体裁、观点、表达方式、人文主题,阅读策略”等多种类型。通过对蒋军晶老师的课例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议题具有一定的取向,正是因为议题具有明确的取向,才能更好地围绕议题进行选文和设置教学目标。而有时在一堂群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个取向。

小学群文阅读实践课例分析

蒋军晶老师以生为本编织了许多灵动高效的语文课堂,他的课堂既给予学生开放探究的空间,又拥有十分清晰的教学思路。[1]在确定议题方面,议题类型多样,取向明确,贯通群文,具有关键性、贯通性、开放性的特点;在教学目标选择方面,聚焦议题,整合精简,体现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在文本选择方面,材料真实,内部关联;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少讲解,多引导,集体建构,达成共识,将军晶老师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以下笔者对蒋军晶老师的十五个群文阅读教学课例(《世界是怎样形成的》《感受同一个作家的不同风格》《用感叹号和问号向虫子致敬》《最后一句·诗》《比较,最实用的阅读策略》《如何看待狐狸》《武松打虎》《透过情节看想法》《个儿大的草莓能不能吃》《“绕啊绕”的儿童诗》《统整信息,归纳寓意》《“反复结构”的童话》《写想不可以出现想》《抓住矛盾读懂诗歌》《比较后的惊喜发现》)进行了仔细研读和分析,得到诸多启示。

(一)议题确定:取向明确,贯通群文

蒋军晶老师认为:“群文阅读中,文章与文章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是根据某一个议题组合在一起的。”议题的类型多种多样,如以“作家”“体裁”“表达方式”等为议题。议题是组文的线索,值得被重视。笔者通过分析可知,蒋军晶老师在确定议题时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一是议题类型多样,取向明确;二是议题具有关键性、开放性、贯通性的特点。蒋军晶老师在其编写的《群文阅读——新语文读本》套书中编写了一到六年级的群文议题及根据议题选择的文本,笔者将蒋军晶老师编写的小学语文六年级的议题进行呈现,如下所示:

六年级上册:“诗词里的‘大江大河’”“诗歌中的‘矛盾’”“民间爱情故事里的秘密”“微型小说的意外结局”“大作家为什么也写流水账”“声音竟可以这样写”“分辨‘戏说’和‘史记’”“一个故事,两个版本”“对一样事物的不同看法”“如何面对死亡”。

六年级下册:“诗歌里的酒意象”“语言里的节奏感”“用联想艺术感受”“合适的环境描写”“冯骥才的俗世俗人”“故事里的象征意义”“劝谏是一门艺术”“走近微观世界”“战争和我们的生活”。

1.议题种类丰富多元

议题的类型多样,除人文主题外,还包括作家、体裁、观点、表达方式、阅读策略等。例如,“天才作家谢尔大叔”群文阅读,以作家为议题,组合《经常撒点胡椒面》《女士优先》《尖叫的米粒》《八只气球》《累了》四篇文本,以感受“谢尔大叔”幽默风趣的写作风格,体会其反复的写作方法,激发对“谢尔大叔”诗歌阅读的欲望。“微型小说的意外结局”群文阅读,以体裁为议题,将微型小说放在一起,学生可以发现小小说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特点,借此推断其他小小说的结局。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同体裁的作品,了解童话、了解诗歌、了解神话等体裁文本的特点与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进行写作。“对一样事物的不同看法”一课,以观点为议题,通过对“长城”相关文章进行阅读,发现每篇文章的观点及不同文章之间的矛盾点,如长城是伟大的、长城抵抗了外来入侵、长城没有抵抗外来入侵等,学习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和事物,这样才能对问题和事物有立体的看法。

2.议题取向明确

笔者在前文中已经分析了议题、文本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议题的取向与文本的组成、教学目标的确定息息相关。群文阅读教学议题类型多样,包括“作家、体裁、观点、表达方式、人文主题,阅读策略”等多种类型。通过对蒋军晶老师的课例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议题具有一定的取向,正是因为议题具有明确的取向,才能更好地围绕议题进行选文和设置教学目标。从课例中我们可以分析出,议题的取向主要为三种——指向表达、指向阅读和指向思考。而有时在一堂群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个取向。笔者依据议题取向,将小学语文六年级的议题进行划分,呈现如下:

指向阅读:“诗歌中的‘矛盾’”“民间爱情故事里的秘密”“微型小说的意外结局”“文章中的讽刺与幽默”“大作家为什么也写流水账”“诗歌里的酒意象”“有古诗词感觉现代诗”“有特色的书籍目录”“冯骥才的俗世俗人”“故事里的象征意义”“走近微观世界”“分辨‘戏说’和‘史记’”。

指向读写结合:“语言里的节奏感”“一个故事,两个版本”“用联想写艺术感受”“合适的环境描写”“声音竟可以这样写”。

指向思考:“对一样事物的不同看法”“如何面对死亡”“劝谏是一门艺术”“战争和我们的生活”。

(1)指向阅读的议题

指向阅读的议题,分为以下两类:一是使学生深入文本,深度阅读,把握文章内容结构或是对文章意象有充分的认识,对文章主旨有充分的体会。二是教给学生实用的阅读策略。两者在阅读教学中常常同时出现。

第一类主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审美能力以及爱的能力,发展个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形成正确的“三观”。例如,“古诗词中的梅花”一课,设计者旨在使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梅花的文化内涵,分析梅花独特的意象,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发展学生感受、鉴赏和评价美的能力。

第二类重在教给学生实用的阅读方法与策略,与传统阅读教学有一定的不同。一是传统的阅读教学课堂并非不教给学生阅读策略,但这些阅读策略有时是脱离阅读实际的。群文阅读教学中的阅读策略强调从阅读者角度归纳常见的阅读技能,教给学生切合时代需求,与时俱进的阅读策略,如“预测与推论、联结、统整、整合资讯”等。二是群文阅读可以教给学生单篇阅读教学难以练习的阅读方法,如“求同、比异、整合、判断”等。通过学习,学生练习提取信息、比较、预测、推理等阅读策略,能够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解读文本,如在比较中发现规律——怎么读寓言、如何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课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具有文体意识,依据不同体裁选择不同的阅读策略,同时避免过于机械地把某种教学策略仅仅用于一种体裁的阅读。学会使用阅读策略进行阅读,抓取重要信息是教学的重点,任务的结果是附带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避免抓错重点。

(2)指向读写结合的议题

围绕指向读写结合的议题进行的课堂教学中,重心为学习和运用语言。旨在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流畅地表达内心所想、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与想法,并能运用常用表达方式,按照一定要求进行写作,提高语用能力。如“语言里的节奏感”“一个故事,两个版本”“用联想写艺术感受”“合适的环境描写”“声音竟可以这样写”等。

(3)指向思考

指向思考的课堂重点在于对事物或事件的看法或认识,而非对概念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多维度地看待事物、事件的能力,即“立体”认知能力。进行教学时,教师选择的议题要具有趣味、文本之间要有矛盾,从而引起学生的疑惑,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发问、思考、重读、辨析,进一步形成自己的判断。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创造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尊重学生个人的观点,又让学生认识到具有差异性、多元的观点中也能孕育出共识,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与同伴对话中不断修正或完善自己的观点,形成对事物的立体认识。例如,“微型小说的意外结局”这一议题,旨在使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小说结局的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议题的取向虽然可以概括为这三种,但在一定程度上,它们也是不可分的,读写结合中饱含阅读,思考与表达中包含阅读。值得强调的是,一个议题引领的文本,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这便是议题的取向。

3.议题的特点:关键性、贯通性、开放性

议题的关键性体现在它与教学目标的关系上,教学目标围绕议题制订,教学过程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决定了议题的关键性。议题的贯通性表现在议题如同线索,贯通群文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例如,“绕啊绕的儿童诗”和“如何看待狐狸”两课。群文阅读教学流程图示例如图3-1、图3-2所示。

图3-1 “绕啊绕的儿童诗”群文阅读教学流程图示例

图3-2 “如何看待狐狸”群文阅读教学流程图示例

分析这两堂课的流程图可知,在“绕啊绕的儿童诗”一课中,先是由教师带领学生感受环绕诗的好玩有趣,再让学生发现环绕诗的不同形式,最后是小练习,让学生练习环绕诗的写作手法。处处不离环绕诗,处处围绕环绕诗,最终达到教学目标,议题贯通始终。议题、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紧紧扣在一起,体现了议题的关键性和贯通性。

议题的开放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可以是文本特点、表达方式、一定的观点、作者等,不仅仅局限于人文主题,强调学生的发现与体验。另一方面,议题的开放性还表现在具有超越文本的可能性方面。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随着集体建构,可能生发出超越文本的观点与看法。例如,在以“你认为真正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为议题的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如“真正的朋友是形影不离的”“真正的朋友是当你遇到困难时,可以伸出援手的”“真正的朋友是能够直言不讳,指出你的缺点的”等,学生各自有各自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许多观点与看法是文本中未涉及的,已经超越了文本。议题的开放性帮助学生在集体建构中形成对“真正友谊”的立体认识,只有开放的议题才能真正带来学生的思维解放。

(二)文本选择:材料真实,互文性强

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将“文本”分为多种形式,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群文阅读的对象应该是不同文本的组合,包括连续文本阅读和非连续文本阅读;既可以是混合文本的阅读,也可以是多重文本的阅读。群文阅读教学强调模拟真实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真实多元的文本中进行阅读策略的练习。

1.文本类型多样,材料真实

蒋军晶老师认为群文阅读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适应真实的阅读材料。如何理解“真实的阅读材料”?完整、复杂、呈现方式多元是群文阅读的三个特征。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阅读内容跳跃、结构成网络状的内容,常常进行非连续性阅读,包括说明书、导览图、车票等,这些信息的呈现方式多元而复杂。但教材中的文本通常是经过删减,结构相对简单,旨在呈现知识和陶冶情操的连续性文本。群文阅读教学强调模拟真实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真实多元的文本中进行阅读策略的练习,掌握对比、整合杂乱信息的能力,并能够做出分析和决断。蒋军晶老师执教“个儿大的草莓不能吃”一课的文本组成如下:

1.《大个儿草莓是膨大剂催的,对健康不利,提醒市民注意》(新闻报道;发布日期:2010年4月20日来源《生活报》)

2.《吃“巨无霸”草莓小心膨大剂,怎样识别激素草莓》(新闻报道;来源:《扬子晚报》)

3.《大个儿草莓放心吃》(新闻报道;来源:《长春晚报》)

4.《为啥草莓个头儿一年比一年大?到底有没有用激素?吃草莓到底要不要洗?》(新闻报道;发布日期:2011年2月28日)

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选择。教师给出三个前提,价格相同的前提下:“个儿大的草莓,你买吗?”请学生读新闻1,回答问题“个儿大的草莓,你买吗?”并说说原因。出示后三则新闻,学生阅读后再回答问题“个儿大的草莓,你买吗?”。第二个环节是师生共同梳理:为什么有些草莓的个儿头大?并进行总结。第三个环节回顾新闻报道,讨论:“如何写客观、公正的新闻。”第四个环节思考:“片面的新闻是怎么来的?”教师出示整理好的表格:草莓膨大的原因以及说话的相关专家、人员。发现一些文章中仅仅含糊地提到“有关专家”,不值得信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对多篇关于大个儿草莓的阅读,感受信息复杂、多元。在梳理“草莓个儿头为什么大”的过程中,联系比较、整合等阅读策略;通过辨析“客观、公正的新闻怎么写”,学习如何阅读新闻,以及练习复杂情境中的思考力。在信息传播迅速的今天,我们常常碰到如“个儿大的草莓能不能吃”这样存在不同观点,甚至有些片面的文本,这便需要我们具有辨别的能力。蒋军晶老师在这一节课中,不仅带领学生讨论了个儿大的草莓到底能不能吃,还使学生学会辨别客观公正的新闻,学习阅读新闻,练习在复杂情境中的思考力。

2.文本之间有较强互文性

选文有时囊括议题的不同侧面,有时是一个议题的反复证明,有时每篇选文提供一个片段,构成对议题的整体解答。这在一定程度上便体现了多文本之间的关联以及结构性。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文章的选择对课堂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不可忽视。教师具有文本的选择权,但文本的组合并非随意、杂乱无章的,除了遵循一定的要求——文本要文质兼美,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外,文本之间相互关联,具有结构性也十分重要。什么样的文本组合结构性强呢?表现在文本之间应该有较强的互文性,即文本之间要有较大的张力、文本整合效果好,在此基础上,文本选择的基本导向应该为多元、异质。其中,异质是指在同一议题下,选文要多种多样,包括对同一事件不同的观点,从不同角度描写同一事物等,以带给孩子冲击。在此基础上,选文的性质可以为同类重复、互补比较、互相支撑。同类重复的文本指多文本具有相同的文体、表达方式等。如“反复结构”的童话群文阅读,让学生在多个童话文本中发现“反复结构”这一特点,可以据此猜测故事接下来的结局。互补比较的群文指多个文本之间的观点、对同一件事物的写作方法具有互补性,学生可以在比较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认知。

(1)同类重复

结构相似、同类重复的文本是对议题的反复证明。“创世神话”议题下的五个神话结构非常相似,文本中都包含英雄创世、圆卵生世,垂死生化的结构,也可以帮助学生比较发现。又如,“比较后的惊喜发现”一课,通过阅读《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让学生比较中外爱情故事,比较(见表3-6)。

表3-6 比较后的惊喜发现

(2)互补比较:囊括议题的不同侧面

例如,在“感受同一个作家的不同风格”一课中,蒋军晶老师选取了三篇文本,包括简洁干净的童话——《去年的树》、有趣好玩的童话——《大鹅过生日》和悬疑幽默的童话——《猴子和武士》,让学生体会一个作家的风格多变——幽默、有趣、悬疑、生动等。不同的风格便是议题的不同侧面,蒋军晶老师从不同侧面选择文本,最终让学生体会不同风格中共同的东西——真、善、美。

(3)互相支撑:是一个议题的反复证明

例如,在“比较,最实用的阅读策略一课中”,蒋军晶老师选取四篇小小说,分别是《桥》《窗》《雪夜》《诺曼底号遇难记》,四篇文章皆为小小说,有着出色的环境描写和出人意料情理之中的结尾。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四篇文章的共同特点,明晰小小说设置悬念、结局意外的特点,四篇文本是对议题的反复证明。

(三)教学目标:聚焦议题,整合精简

教学目标的确定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教学过程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统筹。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包括对学生开展合作、探究、交流能力的要求。笔者选取“世界是怎么形成的”“比较后的惊喜发现”“‘绕啊绕’的儿童诗”“如何看待狐狸”等课例,呈现其教学目标并进行分析。

1.教学目标体现议题取向

教学目标围绕议题确定,是由议题的关键性与贯通性决定的。议题既在一定程度上是多文本的共性,是文本之间结构性与关联性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学目标必须围绕议题设置,体现议题的取向,如本节课是要教给学生读还是教给学生写,据此,教师可以更快速、更准确地设置教学目标。

(1)通过群文学思考

以思考为导向的议题,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重点在于促进学生对事物或事件的看法或认识,旨在培养学生多维度地看待事物、事件的能力,即“立体”认知能力。在进行教学时,教师选择的议题要具有趣味、文本之间要有矛盾,从而引起学生疑惑,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发问、思考、重读、辨析,进一步形成自己的判断。以下以蒋军晶老师执教的“如何看待狐狸”一课为例进行说明。

1.议题

如何看待狐狸。

2.文本

《酸的和甜的》《狐狸的清白》《火焰》《北极狐卡塔》《欧洲狐狸的秘密生活》《我喜欢你,狐狸》《大灰狼,别怕》《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

3.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感受不同故事中,狐狸狡猾奸诈、仗势欺人、善于狡辩的形象。

(2)通过视频、文字资料,引导孩子多途径了解真实动物世界中狐狸的生活状态。

(3)通过童话、寓言、科普文章、诗歌的对比阅读,初步了解童话故事中构建动物形象的象征手法。

在以“如何看待狐狸”为议题的群文阅读教学指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重新对“狐狸”的认识,让学生明白狐狸是清白的,并且知道为什么狐狸在童话故事中是坏角色。蒋军晶老师从人教版教材中选择了三篇文本,分别是《酸的和甜的》《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在这三篇故事中,狐狸都是奸诈、狡猾、仗势欺人的负面形象。蒋军晶又选取了六篇课外文本,首先是对《我喜欢你,狐狸》这首小诗的齐读,对狐狸的形象进行补充,让学生认识狐狸的积极形象;阅读《火焰》文本,学生发现狐狸“火焰”是具有灵性与母爱的;《北极狐卡塔》中北极狐卡塔对家庭充分责任并在冬日被狗群围攻,凄惨死去。围绕目标,教学过程分五步走:阅读课内文本,感受狐狸狡猾、奸诈、仗势欺人的形象;思维逆转,喜欢上狐狸;破解真相,还狐狸清白;寻找狐狸的积极形象,最终使学生形成对“狐狸”的立体认知。

(2)通过群文学阅读

与单篇阅读相比,群文阅读教学更适合阅读策略的学习,教给学生单篇阅读教学难以练习的阅读方法,如“求同、比异、整合、判断”等。通过学习,学生练习提取信息、比较、预测、推理等阅读策略,获取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解读文本的能力,如在比较中发现规律——怎么读寓言、如何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将类似的文章放在一起,以一篇文本为例,教给学生阅读策略,再用其他文章来练习。以下以蒋军晶老师执教的“比较后的惊喜发现”一课为例进行说明。

1.议题

比较后的惊喜发现。

2.文本

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祝英台》《白蛇传》。

3.教学目标

(1)通过情节的梳理,发现中国民间爱情故事情节上的特点。

(2)比较阅读,探究中国民间爱情故事的创作特点及原因。

(3)批判阅读,讨论现代爱情价值观。

“比较后的惊喜发现”一课的学习中,教学目标指向学生阅读策略的学习。首先借助情节,梳理故事的内容,并发现故事的创作特点;其次对中外的爱情故事进行对比阅读,探究其创作特点,让学生发现中外爱情故事的模式。即中国爱情故事多以悲剧结尾,更曲折,男女主人公地位悬殊;而外国的爱情故事结局则多是幸福结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以后在阅读中外爱情故事时,已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www.xing528.com)

(3)通过群文学表达

阅读教学中,表达必不可少,语言表达主要包括口语交际、习作、读写结合等能力。语言表达的重心为学习和运用语言,旨在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流畅地表达内心所想、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与想法,并能运用常用表达方式,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写作,提高语用能力。群文阅读课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多个文本的阅读,比较发现的特色、规律,进行归纳,并尝试写作。以下以“绕啊绕的儿童诗”一课为例进行说明。

1.议题

“绕啊绕”的儿童诗。

2.文本

《需要什么》《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房子里有箱子》《我底下有什么》。

3.教学目标

(1)读文画图,感受环绕诗的好玩有趣。

(2)模仿比较,发现环绕诗的不同形式。

(3)模仿创编,练习环绕诗的写作手法。

本课的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发现环绕诗的不同形式,能够续写和创编。围绕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一是利用俄罗斯套娃导入新课,发现《房子里有箱子》一诗与套娃的共同特点,并以画图表示;二是阅读《需要什么》《我底下有什么》《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三篇文本的前半部分,推测后半部分的内容,尝试续写;三是比较四篇诗歌的异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强调环绕诗的不同形式;四是创编一首环绕诗。

2.精简目标,有舍有得

崔峦提出:“语文教学要落实一课一得,在一课一得的基础上构建课课得的语文教学链。”一节课由单篇阅读教学转变为多篇阅读教学,任务量大大增加,有限的时间如何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的精简至关重要。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充分掌握新课标与教材的基础上,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多篇文章的阅读落实目标,目标虽少,但学得精、学得深刻。精简教学目标切合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从蒋军晶老师的课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学目标都是精练的、聚焦的。仍然以“如何看待狐狸”这一课为例。蒋老师选择的课内文本都是二年级的,这堂课却是给四年级的学生上的,将二年级的文章拿到四年级去上,是不是不符合学情?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究其原因,便是将这几篇文章的议题指向思考,旨在使学生形成对事物或事件的立体认识,而非字词的学习、哲理的学习。例如,在以“写‘想’可以不出现‘想’”为议题的群文阅读教学,包含两篇课内文本,分别是《学会看病》和《剥豆》。以下笔者分别呈现单篇教学目标与群文教学目标,分析蒋军晶老师如何聚焦议题,精简教学目标。

1.单篇阅读

(1)《学会看病》教学目标

①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雪上加霜”“喋喋不休”“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②有感情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母亲的情感变化和对儿子深沉广阔的爱。

③学习作者如何通过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人物。

(2)《剥豆》教学目标

①认识生字、正确读写“眼动手剥、利索、敛声息语、执着、沮丧、瞻前顾后、小心翼翼”等词语,解决多音字“剥”。

②通过默读、浏览、写批注等方法进行语文能力的一定提升。

③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研读、品味等,使学生再次感受母爱,并逐渐领悟到在磨难中学会成长。

2.群文阅读

(1)议题

写“想”可以不出现“想”。

(2)文本

《学会看病》《剥豆》。

(3)教学目标

①在对比中发现两篇文字心理描写的不同,学习《学会看病》中独白式心理描写的方法。

②连写写话,补上儿子的心理活动。

由上我们可以发现,单篇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内容的学习,面面俱到。而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蒋军晶老师舍弃识字写字、体会思想感情的教学目标,着眼于两篇文章中“心理描写”的不同,让学生学习心理描写的方法,并进行练习。群文阅读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多文本的阅读,有限课时容量内阅读多文本,虽然不能面面俱到,但对一个点深入展开,进行体会与练习,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度阅读。

(四)教学过程:集体建构,达成共识

笔者对蒋军晶老师的大量课例进行了分析,认为其群文阅读教学过程设计可以总结为以下五个部分:一是导入部分;二是自主阅读,形成自己的认知;三是比较阅读,引发认知冲突;四是讨论交流,集体建构;五是总结与升华。

1.围绕议题导入

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合理巧妙地导入可以迅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新课的导入方法也多种多样,包括旧知导入、设计导入、情境导入等,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课例以及学情特点具体分析。在蒋军晶老师的课堂上,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紧紧围绕议题,目的性强,并且前后连贯,可以很好地带领学生徜徉文本。以下列举将军晶老师的三个导入案例进行说明。

案例一:“世界是怎么形成的”群文阅读。

师:我们共同讨论一个巨大的问题:世界是如何形成的?这可是人类思考了千年的问题。我们身处的世界里,有天地,有星空,有山水,有花鸟,有人,有飞禽走兽绕议这样繁华丰富的世界是怎么形成的呢?(设计意图:激趣导入,引起学生对世界如何形成的好奇)

案例二:“感受一个作家的不同风格”群文阅读。

师:今天我们一起读三个童话,这三个童话是由同一个作者写的,请你们一起读一下黑板上这个名字(新美南吉)。凭感觉,你们觉得这个作者是哪个国家的?(日本)。你们同意吗?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凭借作者的名字推测故事是哪个国家的。如后面带“斯基”的,一般是俄国的,类似“桃太郎”的,一般是日本的。(设计意图:直接导入,让学生知道要学习的三篇童话皆来自新美南吉)

案例三:“用感叹号和问号向虫子致敬”群文阅读。

师:课前,我把《上帝的伏兵》《我的邻居胡峰》《走向虫子》这三篇文章打印出来让你们带回家阅读了,你们发现这三篇文章的共同点了吗?……今天我们要读的《草虫的村落》也有这个特点。(设计意图:引出三篇文章的共同点:运用大量感叹号)

设计一节课,在教学目标制订,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之后,我们便要思考如何导入。由课例可知,蒋军晶老师的导入方式并不稀奇,但其紧紧扣住了本节课的议题。无论是“世界是怎么形成”的一课中,激趣导入,带领学生讨论一个巨大的议题,还是“感受一位作家的不同风格”中,直接导入,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三篇故事,“用感叹号和问号向虫子致敬”中,问学生是否发现三篇文章的共同点,引出每篇文章都运用了大量感叹号这一特点。这些导入方式并未有稀奇之处,都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用到的。但值得一提的是,蒋军晶老师每一堂课的导入都能紧扣议题,围绕问题进行导入,紧紧围绕议题,目的性强,并且前后连贯,可以很好地带领学生徜徉文本。

2.比较阅读,发现规律或引发认知冲突

群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通过在阅读中比较,发现文本的异同、规律,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或是引发认知冲突,为进一步的集体建构奠定基础。这一环节能够顺利、有效地展开,考验着教师的选文能力。群文阅读的文本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的结构性,然后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阅读。例如,蒋军晶老师在“世界是怎么形成的”一课中,将观点相悖的文章组合在一起,课例如下:

比较阅读中、日、蒙古创世神话。

(1)推测神话所属区域,思考理由。

(2)基于地域性、民族性,“创作”北欧(冰岛)创世神话。

(3)体会“盘古开天辟地”中的中国元素。

“比较后的惊喜发现”一课中,通过对中外爱情故事的比较,对中国民间故事的创作特点进行探究。

(1)呈现外国爱情故事情节图示,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与思考

师:虽然故事的背景与时代各不相同,但这四个爱情故事(中国)的创作却十分相似,为什么中国爱情故事的模式如此相同,外国的爱情故事是否也遵循这个模式?老师将一些中外国爱情故事的主要要素进行比较,并做了表格,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中外国爱情故事表格)

(2)请学生对比两张表格,发现不同。

(3)归纳中国民间爱情故事的创作特点。

如果文本本身便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其必然会成为学生主动探索、讨论交流的驱动力。学生会主动探索事实的真相,探索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对文本信息的整合,进而培养学生多维度看待事物、事件的能力,进行教学时,要求教师选择的议题要具有趣味、文本之间要有矛盾,从而引起学生疑惑,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发问、思考、重读、辨析,进一步形成自己的判断。

3.集体建构,达成共识

集体建构是指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个人智慧,在充分的讨论交流中共享知识、内化知识、巩固知识的过程。在集体建构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教育教学的引导者。面对同一文本,受认知水平差异和生活经验的影响,“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以及议题有不同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他人意见,理解差异,逐渐达成共识,形成对议题或事件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达成共识”并不意味着寻求一致,有些共识就是形成对差异的承认。教师给予学生阅读文本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学生对文本或问题有大致的认识后,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组内交流、组间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讨论与交流,学生形成对议题、人物、时间更立体的认识。集体建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尊重学生个人的观点,让学生认识到具有差异性、多元的观点中也能孕育出共识,在与文本对话、与同伴对话中不断修正或完善自己的观点,形成对事物的立体认识。以下面课例的集体建构部分进行说明。

案例:“透过情节看想法”群文阅读。

阅读材料:

(1)师:我们学会了透过情节看作者观点的方法,但是关于这些观点,我们是否一定要接受?在《无字图书馆》这本书中,作者表达了“纸质书不会消失的想法”,你同意吗?

(2)阅读《传统的纸质书籍会彻底消失》《纸质书不会消失》两篇文章。

(3)辩论:正方观点为“纸质书将要消失”,反方观点为“纸质书不会消失”。学生讨论并梳理理由。

教师必须明白,达成共识是群文阅读的目标,“共识”并非是标准答案或是唯一答案,共识的前提是存在差异,有些差异是根本分歧,有些虽然方向一致,但也存在着深浅程度的不同。共识只能通过对话获得,寻求共识的过程就是形成对差异的认可和理解,在其中寻求交集的过程。在尊重多元,达成共识的过程中,学生获得思维的创造和解放。

4.练习与拓展

蒋军晶老师的群文阅读课的结尾,常常令人眼前一亮,就像是小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一线教师教语文,常常按部就班,跟着教材走,跳不出教材的桎梏。而蒋军晶老师的处理更为灵活。以下以“如何看待狐狸”群文阅读为例,探讨故事中的象征手法。

探讨故事中的象征手法:

(1)童话故事中,清白的狐狸为什么总是以坏人角色出现?思考、讨论。

(2)提示:童话中,有哪些动物也常常是坏人形象?

(3)阅读《大灰狼别怕》,你知道了什么?

(4)小结:象征手法。

童话故事中,狐狸总是被用于描写现实中奸诈假话的人,听到狐狸,就认为它是坏的,这种写法叫“象征”。象征手法经常被用在童话故事中,如小猴子象征着——机灵,老黄牛象征着——憨厚忠实,山羊象征着——善良等。它们不仅仅是故事中的主角,也是现实中各种各样的人的反映。“清白的狐狸在童话故事中为何总是以反面形象出现?还有哪些动物总是被当成坏人来写?”这个出人意料的小结很好地进行点题,让学生对狐狸的多种形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