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想要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在议题设置上就要紧紧聚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生在课堂上所要达成的语文学科素养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因此议题的设置还可以紧紧聚焦在这四大构成要素进行开展。
(一)议题聚焦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逐渐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以及运用规律,从而形成自己的语言经验,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准确有效地运用母语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素养所指向的课程教学目标主要包括语言的积累建构、语言的表达交流以及语言的梳理整合三个维度,议题的设置应聚焦这三个方面,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提升语言表达交流能力。想要有效提升小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教师在议题设置上可采取以下三个教学策略。
1.聚焦语言积累建构
语言的积累建构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在语文课程中能够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字材料,如好词佳句、名人名言等,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够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文字材料中建立起一定的联系,从而理解并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
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议题要做到聚焦于语言的积累建构,则需要遵循多元原则。因为只有尽可能地丰富议题的形式,尽可能地拓展议题所涉及的内容,才有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从而建构起良好的语感以及对世界万物的认知。教师可以把阅读策略作为议题,如“抓住诗歌里的矛盾读懂诗歌”这一议题就是用到了阅读策略,也可以把作家、体裁、观点、表达方式、人文主题等作为议题。丰富多元的议题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从而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字材料,积极建构起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
2.聚焦语言表达交流
语言的表达交流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不断发展语感,正确把握对语言的运用规律,根据不同的情境和对象,能够运用书面语或者口头表达的方式,文明得体地与他人进行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同时在文学作品的学习中,能够根据当时的历史文化情境与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判断、理解和评价的能力。
要想积极促进小学生语言表达交流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议题的设置上,应关注学生的需求,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议题,鼓励学生多交流多表达。在小学高段群文阅读议题的设置上,也不乏新颖有趣的议题,如蒋军晶老师设计的群文议题“经典动物故事的结局”,议题在有“动物小说之父”之称的西顿写的动物故事中选取,把结局作为一个供大家议论探讨的点,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讨论与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3.聚焦语言梳理整合
语言的梳理整合目标指向于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语文知识和积累的语言文字材料,通过梳理与整合,进行知识建构和结构化,从而转变为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并运用于具体的语言实践当中。语言的梳理整合离不开一个具备可议论性、开放性、关键性和贯通性这些特征的议题。可议论性是指议题必须能够引发大家的议论与思考;开放性是指能够对议题进行多元理解;关键性是指议题应涉及群文文本中最为关键的内容或要点;贯通性是指所有的选文的议题必须是贯通一致的。如议题“不一样的‘小红帽’”,某教师抓住议题中“不一样的结局”这一关键要素,选取了不同版本的四篇选文《小红帽》《小红斗篷》《小女孩与大野狼》《走出森林的小红帽》,并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利用填写表格的方式让学生梳理出每篇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局,提炼出改变故事结局的诀窍。学生在多篇选文中,将获取的各种信息进行整合归纳,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梳理整合能力,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理解结构。
(二)议题聚焦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的开展必须密切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优秀的思维品质和思辨能力才能造就适应21世纪发展的人才。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运用语言,从而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素养所指向的课程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增强形象思维、发展逻辑思维和提升思维品质三个方面,因此议题的设置也应紧紧聚焦在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与思维品质上。要想有效提升小学生在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教师在议题设置上可采取以下三个教学策略。
1.聚焦形象思维
新课标指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形象思维主要体现在,学生可以获得对文学形象、语言文字、绘本插图等的直观感受和体验,同时能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展开想象,丰富自己的感受与体会,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形象思维能力。由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议题应注意围绕学生的形象思维来设置。尤其在低中段的群文阅读教学,切忌选择难度大,需要抽象逻辑思维思考的议题,这样会打击学生的阅读兴趣,反而起不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作用。蒋军晶老师在一年级的《小学生群文读本》中,设置了许多有趣形象的议题,如“有形状的‘图像诗’”“不一样的爸爸妈妈”“找呀找呀找朋友”等。这些议题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生动形象有趣,让学生在快乐有趣的阅读中,形象思维也得到发展。
2.聚焦逻辑思维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需掌握的逻辑思维主要体现在,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能够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做到有理有据地、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审视文学作品,并能对其进行分析、比较、整合等高级抽象的逻辑思维活动。
小学阶段的学生,进入到中高年级学习之后,思维的发展逐渐往以理性经验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因此,在中段的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需要学生辩证思考的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为高段的群文阅读教学做好衔接工作。而在高段的群文阅读教学,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创造能力,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批判性的思维来对待不同的文学作品。如“不一样的‘小红帽’”这一群文议题,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批判性的思维来对待不同故事中的小红帽的结局;再如,程少波老师在全国第六届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现场课大赛中选择了“故事中的‘两难选择’”这一议题,执教对象为六年级学生。这一议题通过让学生阅读文本,让学生在思考《钓鱼的启示》中的作者对捕上的鱼是“放”还是“不放”,《穷人》中安娜对于弃婴是“抱”还是“不抱”,《桥》中的党员老汉对于自己儿子是“揪”还是“不揪”等问题,让学生在有着明显对立观点的“两难选择”中,在辩证思考中,发现“两难选择”在塑造人物形象与表现人物品质上的独特作用,进一步拓展逻辑思维。
3.聚焦思维品质(www.xing528.com)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思维品质体现在,学生在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的经验中,可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促使思维品质朝着独创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等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促进小学生形象和逻辑思维发展的同时,也应注意提升小学生的思维品质,这就要求教师在议题的设置上,不能想当然地把所有觉得可以拿去思考探讨的问题都拿到课堂探究,而应考虑到问题的设置,是否是高质量的思维品质,是否能够让学生有所启发,是否是在正确的价值观里进行合理科学的思考。
(三)议题聚焦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教育从古至今一直在语文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论是古代的六艺教育还是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提出的美感教育,都凸显着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审美鉴赏与创造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审美体验、审美评价等活动,逐步在审美情趣上健康向上,在审美意识上正确科学,在鉴赏品位上积极健康,并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素养指向的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具体由增进美感体验、鉴赏文学作品、表达与创造美这三个方面来实现,因此,议题的设置也应紧紧聚焦在增进美感体验、鉴赏文学作品与表达与创造美上。要想有效提升小学生在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议题设置上采取以下三个教学策略。
1.聚焦美感体验的增进
美感体验体现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在文章中以及各种语言表达交流中能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产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要想增进学生的美感体验,群文阅读的议题首先要体现美感,议题中不要出现网络语言以及不规范的用语,引导学生正确规范地使用语言,不仅在优美的选文中感受到了美感,而且在议题中就率先感受到了美感。如蒋军晶老师在《群文阅读——新语文读本》中设计的群文议题“梅花在不同人眼里”“关于花和蝴蝶的诗”,这些议题都巧妙地利用了汉字,把目光转向具有美丽形象的梅花、花和蝴蝶上,从题目就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从而带给学生美感体验。
2.聚焦文学作品的鉴赏
文学作品的鉴赏体现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可以体验感受文学作品在语言、人物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美感,能用正确的价值观欣赏、评鉴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作品。要促进小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议题设置上就要丰富体裁、丰富作者。在体裁上,议题上可以涉及诗歌、童谣,如群文议题“好玩的连锁调”“有意思的颠倒歌”和“折柳送别诗”;也可以涉及故事、寓言、小说,如群文议题“不同故事中的狐狸”“中外同主题的寓言故事”和“微型小说的意外结局”。在作者上,可以把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或写作风格作为议题,如“老舍幽默的类型”“冯骥才的俗人俗世”以及“天才作家‘谢尔大叔’”等群文议题。学生有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的机会,其鉴赏能力才能得到提升与发展。
3.聚焦美的表达与创造
美的表达与创造体现在学生能运用语言文字充分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创新性的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讲究语言文字表达的美感。议题也应聚焦美的表达与创造,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时,能够表达自己心中所思所悟,并学会自己创造,如写作、画图、编童谣等,都是创造美的一种有效方式。如群文议题“有趣的问答歌”,学生在阅读完这些有趣的问答歌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发现问答歌的特点,问答可以一问一答,可以连问连答,也可以一人发问、多人对答。当学生发现了这些问答的小技巧后,教师再设置课内小练笔,让学生自己创编一首问答歌。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学会什么是问答歌,同时也能学会自己创编问答歌。
(四)议题聚焦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育一直承担着传承与发扬文化的责任与义务。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要素,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热爱、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同时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多样文化,剔其糟粕,取其精华。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素养所指向的课程教学目标包括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和关注当代文化三个方面。所以,议题的设置需聚焦在中华文化的传承、多样文化的理解和当代文化的关注等三个要素上。教师在议题设置上可采取以下三个教学策略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1.聚焦中华文化的传承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可以寻找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革命文化的议题来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众所周知,李白的诗篇是我国古代诗词中的瑰宝,因此某教师在李白经典的古诗中,选取了《夜宿山寺》《早发白帝城》《秋浦歌(其一)》《望庐山瀑布》作为阅读文本,把“李白的诗真‘夸张’”作为议题,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充分体验李白诗歌中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又如,“民间爱情故事里的秘密”这一议题聚焦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民间爱情故事,选取了民众们耳熟能详的《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娘子》这些民间爱情故事作为阅读文本,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2.聚焦多样文化的理解
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文化,如中国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差别,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差别,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别。教师应在群文阅读当中,正确引导学生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并能吸收人类文化中的精华。因此,在议题的设置上,教师不仅要关注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关注到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外国优秀文化。如议题“不一样的‘小红帽’”,文本选自不同国家的版本,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多样文化。再如,议题“灰姑娘的‘鞋’遍布世界”就选自著名的外国童话故事,“世上有没有圣诞老人”这一议题涉及西方文化中非常重视的节日圣诞节,“食趣”这一议题则聚焦家乡美食,通过了解南北之间美食的差异,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地区之间的饮食差异。
3.聚焦当代文化的关注
教师在群文阅读中还应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并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坚持中华文化自信,增强使命感。在当代社会,出现了大量的非连续性文本,如说明书、地图和车票等。例如某教师设计了一个议题“有趣的非连续性文本”,通过让学生阅读《重庆—成都的高铁车票》《读寻找食物》《太空漫步》这些图文结合的非连续性文本,让学生学会看高铁票,了解制作食物盒子的实验步骤,掌握宇航员穿太空衣的步骤,这些信息的获取和技能的获得都是作为当代公民所应关注和了解的,因此此种议题的设置有助于小学生关注当代文化,及时了解当代文化发展的新动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