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特点揭示

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特点揭示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增长学生的知识存储量,关注学生自主发现、积极探索、独立思考的过程。对其特点进行深入理解,有利于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一)开放性群文阅读教学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确定议题时的开放、教学结构的开放、开放式的师生互动与多元开放的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再次,群文阅读教学的“开放性”表现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上。

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特点揭示

群文阅读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促使学生重构文本的认知过程,有利于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看待思考事物,对学生创造力的训练与培养发挥着极大的影响。

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增长学生的知识存储量,关注学生自主发现、积极探索、独立思考的过程。同时,交给学生需要掌握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实施群文阅读教学,就需要教师准确把握群文阅读教学有哪些特点。对其特点进行深入理解,有利于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

(一)开放性

群文阅读教学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确定议题时的开放、教学结构的开放、开放式的师生互动与多元开放的教学评价四个方面。

首先,“开放性”地选择确定议题,是指教师可以从多方面选择议题,让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中没有固定的统一的答案。议题的开放性,主要来源于多样的文本。不同体裁、不同情感、不同表达方式的多元文本,要求议题应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是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建立开放式的教学课堂的重要条件之一,能够促进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集体建构学习的形成,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与特点。

其次,群文阅读教学的“开放性”表现于教学结构上。开放的议题、多样的文本,促成了“开放性的课堂”。在教学结构中,既有内涵丰富的议题,又有丰富多彩的文本,这样的课堂结构保证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再次,群文阅读教学的“开放性”表现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上。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的建立,需关注师生在课堂中的沟通交流情况。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但这一“主导”即引导,而非领导。“引导”与“领导”二词意思虽相近,但在课堂教学中是两种不同的师生互动的层面。“引导”重于“引”字,教师不“直抒胸臆”,而是提示相关线索,让学生自我发现;而“领导”重于“领”字,有教师牵制学生之意,学生是被动地而非主动地进行学习。

最后,群文阅读教学的“开放性”指向教学评价方面。这表现于教学的目的不仅有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升,更要帮助学生形成不同的理解。学生是一个个体,是完整的个体的存在。教学评价不应只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是否理想,更应关注学生学习心态、情感体验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考虑学生的终身发展等多元的评价层面。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是开放且多元的,不能拘泥于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还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升。

总之,群文阅读教学用开放的理念和精神,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知识意义内化;学生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的“一言以蔽之”观念与行为已不再适应新时代课堂教学的特点。开放的课堂,将带来更多有趣的形式与多样的创作。例如,某教师在教学浙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五月端阳》这一群文阅读文本时,学生大胆质疑屈原逃避世事的消极思想。学生认为,人不能因眼前不利的环境而无奈地走上结束生命的这条道路。该教师在听到这一观点时,首先表扬了这位勇于质疑的学生,而后再一次引导学生返回文本,一步步找出造成屈原走上投江这一行为的原因,并结合历史事实,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促使学生深层理解屈原的无奈、愤懑与情怀。这样突如其来的问题,经过教师积极巧妙的引导,从

而灵活地处理了课堂中偶发的事件问题。可见,“开放性”也促进教师教育机制的有效实现。(www.xing528.com)

(二)主体性

群文阅读教学的“主体性”特点是学生学习主体性得以彰显。群文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主掌控,教师作为辅助、引导人员,帮助学生发现、思考、解决问题。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听完蒋军晶老师执教的《创世神话》群文阅读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一节课中,通过教师认真的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材料,并思考、阅读、再思考,最后形成自己的见解与观点。教师让位于学生自主的学习,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展现。”群文阅读本身因其充足的内容结构,所以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不要过多地占用学生太多的时间去教授,教师更需将方法与几个关键性的引导问题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在学生迷茫时,适时地拉他一把。只有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实现知识到实践的有效衔接。

(三)结构性

“结构性”作为群文阅读的重要特征之一,主要体现在内涵中的“整体性阅读”这一方面。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能促使师生对文本进行整合而阅读学习的过程,而其中的“整体性”,就是“结构性”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议题、文本与两者的有机结合方面。首先,议题的“结构性”在于,它作为教学的核心线索所展现的整体的指引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双边的价值作用。坚持由“议题”来引领,有利于教学结构的完整性。其次,多个文本的组合也有其结构性理解。群文文本不是多篇文本的简单叠加,而是需理解文本内部各要素,从而联结文本间的相同点而进行的组合。如若不考虑文本间的构造,将使群文阅读教学脱离教学本质。最后,教学是一个整体、有逻辑的意义框架的建立过程,从教学的各要素出发,需要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有效整合,形成合理化结构的活动。结构性的体现在教学中至关重要,它有助于学生在对多文本的浏览中,有效地整合并聚焦,集结学生之间思考的智慧,实现师生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建构,形成“学习共同体”。另外,面对现如今信息知识迅速膨胀的时代,可以有效克服碎片化阅读,使学生的阅读不再浮于表面、表层的理解,而是应深入文本的结构中去,拾得深刻而有意义的知识,这也便于将外部的思想有效转化成学生自身的理解与思考,内化为自己的学识。

(四)交互性

群文阅读教学的“交互性”,是由学生、文本、教师三者互动形成的。“交互”一词,多应用于互联网行业等需要联机互动的平台。在教学中,“交互”体现在学生、文本、教师之间互动交流的过程。活动与交往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因有其互动交往,个体与个体的交流才能有效进行,思维与思维的碰撞需要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交叉融合、有机互动。群文阅读教学正是实现三者有效互动的新形式,它更加明确了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存在属性及意义,所以更能有效发挥三者的交互作用。例如,在群文阅读《诀别诗的情怀》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互动,找出自己的疑问与不明之意,然后通过小组合作,筛选问题,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与交流,最后以小组形式反馈问题与观点,在全班中进行交流,教师也相机参与进来,从而完成学生到文本、再到教师三者之间的交流互动。

(五)探究性

群文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之下,进行积极探究的学习过程。对一组组文本的重构、理解和解释,使整合的过程具有探究的特点,所以探究是在结构整合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并通过讨论和交流的形式表达出来,促进思维更加严谨且富有逻辑特点。意义的构建不是教师的单项灌输,而是在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活动继而生成的。其中,学生的经验积累、认知构建、独立思考,是教师所代替不了的。这些应作为学生学习发展的重点,围绕学生的自身因素进行探究式的教学。

“探究性”在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阶段,我们提倡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群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它因自身的“探究性”,使群文阅读符合新时代语文教学观。群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包含以下三点:其一,“探究”是课前教师对文本的探究。主要表现在教师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首先应做的是,从浩瀚的文学世界中选取适合教学的文本内容。这是教师在文本中努力探究的过程,好的文本与议题是教师探究的成果。其二,“探究”是学生对所选定的一组文本探究的过程。学生的探究表现在教学实施中的初步感知文本的阶段。当然,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会一次次地回顾文本,进行再一次的探究,这样的过程就需要教师有效的指导。其三,“探究”是师生共同探索,达成共识的过程。这里的“共识”并非唯一或标准的答案,而应是教师和学生在其心理上、情感上、道德上所建立的相通的观点。其中,没有统一固定的答案,只有探究学习、互动交流才能做到共识的达成。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惊弓之鸟》的课堂教学中,某教师面向学生提问:“文中的大雁是如何死的?”对于这类问题的回答,学生发挥其想象力,从不同角度预设可能出现的情况。问题的关键不是最后大雁到底是怎样死的,而是通过问题的提出,学生结合文本不断探索的过程。有时,过程往往比结果更为重要。“探索性”的群文阅读教学,将促使学生进入到一种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理想学习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