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问题原因分析与解决方案

小学语文阅读问题原因分析与解决方案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大多数阅读教学的课堂,仍然是教师“主导”下的课堂,学生的“自主”很少见。

小学语文阅读问题原因分析与解决方案

(一)教师方面

1.教师忽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更加注重于理解、欣赏、感悟、思考、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能够学会学习、学会阅读、喜爱阅读,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真正会阅读的人。但通过课堂观察和相关的学生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笔者发现,个别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课堂上更加偏向于字词识记、句段分析的教学,往往忽视了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交流对话去体会和感受文章背后的人文思想。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部分教师也存在割裂三维目标,偏重“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与实现。甚至在相关访谈中,有些教师认为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会做阅读练习题,把课文的学习当作做题的铺垫。部分教师缺乏对关键词句的深入挖掘与解析,学生难以将文字在内心中转化为情感,削弱了学生对文字的敏感性,使语文课堂变成训练的课堂而缺少人文魅力。

2.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深入研读

解读教材是进行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教师在解读教材时既要兼顾全面又要重点突出。教材解读的深度与广度也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但在课堂观察中笔者发现,个别教师过度追求教学内容的丰富,对文本的解读浅尝辄止,缺乏对文章内涵和关键句段深层含义的挖掘。还有部分教师仅仅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和直觉解读文本,忽视了学生的学情、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其实,教师解读教材并不是仅将教科书作为唯一的参考资料,可以适当利用教材以外的辅助资料来帮助自己解读。但有的教师盲目依赖教师参考书,在解读教材时随意性大,缺乏自身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教学内容往往过于固化,教和学的内容单一,缺少阅读拓展知识,这不利于学生开放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总之,教师解读教材要立足教材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在综合学生学情、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教学风格多元化、个性化的解读教材,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同时也有助于自身教学风格的形成。

3.教师的阅读教学方法单一、模式固定

相关调查结果表明,讲授法和谈话法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师最为常用的教学方法,个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使用演示法,但能够采用讨论法和体验法的教师少之又少。使用了讨论法和体验法的课堂中,学生的参与程度通常比仅使用讲授法和谈话法课堂中的学生参与程度高。在相关的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选择不喜欢语文课的原因中绝大多数是因为教师上课的过程太无聊。可见,教师的教学方法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积极性。在课堂观察中笔者发现,教师的教学模式通常较为固定,在导入新课后开始分析字词、识记字词,接着分析课文、精讲重点句段,最后再总结主题。固定、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低,从而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效率

4.教师“主导”课堂,过度讲解课文(www.xing528.com)

随着集体备课、文本细读实践的推行,许多教师更加关注对教材的解读,有的从编写体例入手、有的从文章结构入手、有的从艺术鉴赏入手、有的从写作背景入手进行解读。但落实到阅读教学中,40或45分钟的课堂变成了教师展示自身知识的舞台,从字词的记忆到文章句段的分析、再到文章所体现的情感,教师全部“倾囊相授”,学生便跟随着教师的解读去理解课文、把握情感。但学生在教师的过度讲解下,对课文的理解仅仅是教师对课文的理解,而缺乏自身对文本的感受与解读。这样的课堂不仅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会导致学生缺少与文本的对话与交流。学生没有阅读的实践,一味地凭借教师的讲解来进行阅读学习,又何谈阅读素养的提升?因此,大多数阅读教学的课堂,仍然是教师“主导”下的课堂,学生的“自主”很少见。

5.教师缺乏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相关调查结果表明,部分学生的阅读习惯较差,课前主动预习和能够在阅读中积累好词佳句的人很少,近四分之一的学生每天几乎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造成学生阅读习惯较差的原因,除学生自身的原因外,还包括教师对学生监督不够的因素。教师在布置学生预习作业和进行课外阅读的要求后,大多仅限于口头的提醒或规定,较少会在课堂中让学生进行反馈,对学生的阅读习惯的监督力度不够。另外,有部分学生存在只读不动笔的阅读习惯,很少有学生在阅读后写读后感。在阅读中,半数以上的学生会采用默读和快速浏览的方法,但仅少数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说明教师在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时有所失衡,较少关注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这会导致学生阅读只重形式而缺少思考与感悟。

(二)学生方面

1.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所欠缺

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以及自我监管的能力。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阅读是由外在因素即想要考取好成绩而决定的,其比例要高于由自己的兴趣的内在因素而进行阅读的比例。有不到一半的学生平时能够主动进行阅读,但仍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是在教师和家长的要求下被动进行阅读,学生的阅读缺乏主动性。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主动阅读和终身学习的意识,避免让学生处于教师强迫压制的行为下进行阅读而形成的不良的阅读观。

2.学生缺少自我监管能力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虽然具有了抽象的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并且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颖有趣的阅读内容。因此,动漫、卡通类的书籍也成为大多数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最喜欢的书籍类型。而喜欢文学、科普类书籍的学生很少。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因素,也会导致学生阅读内容失衡,阅读面狭窄。因此,教师在向学生推荐阅读读物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阅读能力,进行分层次推荐或个别推荐,以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