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实践研究:整体目标与内容简介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实践研究:整体目标与内容简介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中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总目标与内容简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突出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课程目标仍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三维目标框架,为了防止教师在教学中刻板地孤立三维目标,提出三方面要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在阅读方面,总目标与内容有些细节上的变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小学语文阅读部分的总目标与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实践研究:整体目标与内容简介

(一)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简述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这一核心概念曾经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课程标准制定组将其含义分为以下两大部分:一是传统的听说读写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二是包含审美情趣、品德习惯等人格修养,以及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这里的第二部分指向学生的整体素质,内涵丰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响应素质教育号召的表现,其中,“全面”包含了以下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要面向学生的整体素质。既包括语文知识与能力,又包含学生人格修养和审美品德等。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具有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点。首先,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由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习得的。其次,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即语文课程除了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语言文字的运用,同时肩负着影响学生思想情感、熏陶学生审美情趣的重任。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应该给予其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和权利。教师作为引导者和指导者,要树立三维发展的观念,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语文学习的特点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注重不同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综合性学习的形式来锻炼学生的探究、创新、合作的精神。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首先要继承我国语文教育延续百年的优秀传统;其次要满足现代化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利用信息技术及网络丰富课程资源,增加学科之间、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二)我国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理念概括

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中并没有专门列出关于阅读部分的理念,故,以下笔者对其进行简述是从整体课程理念和其他部分的文本中进行归纳概括。

首先,追求实用和审美兼具。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与语言文字因素联系紧密。学生阅读与表达的过程是接收他人或传递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的过程,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精神方面的成长,将知识、能力的教育与立人教育融为一体。阅读文本由语言文字组成,学生要通过文本学习有关语言文字的运用的相关知识,从而掌握与阅读有关的语文知识,同时也要体会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因此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部分充分显示了语文这一门课程自身的特点和使命。

其次,重视在实践过程中学会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语文课程定义为实践性课程,这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学习离不开听说读写。语文阅读能力,只有在学生作为阅读实践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对阅读材料重复接触、多次尝试和反复练习中才能获得。即学生要习得阅读能力,就要进行阅读训练。学生要学会独自理解和处理阅读材料,就要学会运用阅读方法。例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教学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通过阅读训练习得独立阅读能力,再让学生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运用合适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这是我国课程标准阅读部分重要的理念之一。

(三)中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总目标与内容简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突出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课程目标仍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三维目标框架,为了防止教师在教学中刻板地孤立三维目标,提出三方面要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经过对总目标与内容的分析,笔者认为,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降低了对学生要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要求。在阅读方面,总目标与内容有些细节上的变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关小学语文阅读部分的总目标与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继续强调独立阅读能力

具备独立阅读能力是小学阶段学习阅读的重要目标。新课标将其放在目标的第一条,体现了这种能力的重要性。但我国并未在新课标中对独立阅读能力有进一步的描述和定义,也未表明怎么样才算具备了这种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对此进行把握和评价。

2.重视阅读方法的掌握

掌握阅读方法是学生学习独立阅读的重要保证,新课标将阅读方法与独立阅读能力合为一条,体现了两者具有不可分隔的关系,但对提到的“多种阅读方法”没有做进一步的说明。究竟阅读方法包括哪些,通过对新课标本身及相关的解读著作进行研读后,笔者认为,阅读方法主要是指“朗读、浏览、默读”等,都以“读”为主要形式。(www.xing528.com)

从字面上看,“读”即是阅读的一部分,甚至曾经也有观点认为阅读就是“读”文章。但我们都知道,阅读更主要的是一种以视觉为主、强调人们对阅读材料的认知、吸收和理解的过程,新课标特别是小学阶段十分强调朗读,这样有利于学生识记生字词,也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但阅读方法如果在内涵上进一步明确、丰富,如要求学生学会分类、比较同一类型的两个课文的不同,学生就能够逐渐通过这样的阅读方法学会对阅读文本进行分析和处理。

3.重视学生的阅读情感与体验

新课标的阅读总目标与内容强调要“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情感体验是学生阅读时产生的主观体验,而感受和理解是一个同时发生、相互促进的过程。通过阅读积累和培养语感,学生能对文学作品产生自己的独特体验,从而发展对文本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具体目标与内容简述

我国小学阶段阅读部分共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阅读目标与内容共7条,二、三学段分别为9条、8条。由于我国阅读内容与目标是按照学段纵向分布,缺乏横向对比,因此笔者在表格中按照阅读知识、阅读情感和体验、阅读习惯、阅读技能、阅读类型与范围等五个方面横向列出各个学段间阅读目标与内容的变化与发展对比,使内容分析更加全面直观。(见表1-1)

表1-1 中国小学阶段阅读部分具体目标与内容分析

续表

阅读部分具体目标与内容中阅读文本内容简述(见表1-2)。

表1-2 阅读部分具体目标与内容中阅读文本内容简述

续表

新课标在具体学段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上的变动主要体现在难度上的调整,如将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的具体要求从第一学段移至第二学段,更加符合小学生的阅读发展水平。另外,新课标在阅读目标与内容中也增加了一些新概念,如第三学段首次提出了“非连续性文本”概念,体现了我国课程标准在现如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了适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变化而积极调整的表现。

阅读目标与内容进一步体现着新课标对学生“阅读过程”的重视,不再单独强调阅读知识或阅读技能,而是以阅读知识作为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支撑,在阅读过程的展开中培养真正的阅读能力。以第三学段阅读的“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为例,首先强调了文章整体感知对理解词句的重要性;其次学生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积累。这两方面都是一种“语言环境”,即要求学生在学习“词句”这些“阅读知识”时不能脱离文章的阅读过程。另外,“推想”“辨别”两个词的提法也体现着阅读知识、阅读能力及阅读过程三者的融合。推想和辨别都可以看作阅读能力的一种,在实际生活阅读文章或图文材料的过程中,推想和辨别是理解和分析文本时经常要使用的技能,小学生在课堂学习文章的过程中,通过学习词句来获得这种技能,就使阅读知识的学习与阅读能力的习得不脱离阅读过程。

我国阅读具体目标与内容在总目标与内容的统领下,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为模型,渗透其中。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其主要强调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重视“朗读”或其他形式与“读”有关的阅读技能。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都将朗读放在阅读具体目标与内容的第一条位置,体现了其突出的重要性。小学阶段和初中一样,关于朗读均强调“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是最基础的要求,在学生学会正确朗读之后,达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则是对学生要求进一步的提高。除朗读之外,还提出了“默读”“浏览”“诵读”“背诵”等这些与读有关的目标。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地分布在各学段中。

第二,重视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我国阅读具体目标与内容强调阅读“理解”,第一学段强调学生对生字词句的理解。第二学段开始涉及整篇文章,首先提到要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上下文,在积累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继而理解文章大意。因为课文中往往存在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落差”的部分,因此学生无法带入情境去理解某个情节或词句,造成整篇文章理解上的困难。阅读具体目标与内容遵从了“词句—文章”的理解顺序。其次关于学生面对理解困难时应该“怎么做”,阅读具体目标与内容也做了表述。例如,第二学段指出学生“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我国小学阶段强调培养小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而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前提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