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部分历来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占比最大,这是由阅读本身在语文教育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和基本环节,其效率如何直接影响到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成果。而由于第八次课程改革给小学语文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因此笔者以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这次改革为时间节点,对中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进行分析。
(一)第八次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前
第八次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前,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体现了以下两个特点。
1.注重阅读训练
例如,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中的教学内容,“练习”被单独列出与“识字写字”“课文”“作文”并列,在具体年级要求中分别规定了课文背诵量,强调通过朗读和背诵等基本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1978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同时,这个大纲第一次提出了“基础训练”这个概念,并将其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并列,体现了对在阅读教学中“训练”这种教学方法的重视。
2.重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养成
学会独立阅读是小学阶段重要的阅读课程目标,一直以来都作为被强调的内容。虽然在1992年的教学大纲(试行)中被短暂忽视,但随后又重新在21世纪的第一份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再现。
“阅读习惯”则在1986年才首次出现在大纲的教学总目标中。1986年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开头指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第一次在教学总目标提出“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自此在之后的每一份课程标准中都出现在教学总目标中。(www.xing528.com)
(二)第八次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后
第八次课程改革后,我国语文教育界发生了一场从理论到实践的变革,特别是随着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部分的内容也体现着这种变化,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强调阅读素养
与以往的大纲相比有了许多变动,首次提出的“语文素养”具体到阅读领域即为“阅读素养”。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道:“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发展学生的阅读素养就是发展学生在当前以及未来社会生活中理解和运用任何印刷文本、手写以及电子材料的能力。
2.强调阅读对话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提出的一个新说法。与以往的课程标准(大纲)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规定只单方面体现教师的主导权不同,2001年的课程标准提出的“对话”彰显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求给予学生在阅读课堂上发言、对话交流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将课堂上的“言语权”还给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