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的含义,《新华字典》是这样定义的:看(书、报、文件等),并领会其内容。《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则把阅读看作阅读主题的心理过程及智力技能的总和,其中是这样阐述的:“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活动,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方式,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有了一定文字阅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小学生来说,阅读是一个理解、领悟、吸收、探究的思维过程。阅读的意义在于阅读主体通过与文本的交流来揭示文本的内涵,如果阅读主体在阅读的过程中没有生成其自身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那么,阅读是毫无意义可言的。
中小学是阅读发展的关键阶段,哈佛大学教育学家珍妮·查尔提出的“五阶段模型”对阅读的发展阶段做了很好的阐述。她认为,人一生的阅读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一是开始阅读(或解码)阶段(6—7岁);二是掌握阅读(或流畅阅读)阶段(7—8岁);三是为了学习新知而阅读(9—13岁);四是多重观点阶段(14—18岁);五是构建与批判阶段(大学及大学以后)。
在珍妮·查尔的“五阶段模型”中,第二阶段至第四阶段是阅读的关键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阅读者从小心地确认以前所学的简单阅读技能,到通过阅读获取信息以达到学习的目的,再到分析评价和反思自己所读的内容,它呈现了一个个体从初级阅读者逐渐成为成熟阅读者的蜕变过程。特别是第三个阅读发展阶段,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尤为重要。在第三阶段前,儿童一般通过听和看获得新知识;但在第三阶段末期,他们在阅读渠道上获得新信息的效率超过任何其他获得新信息的渠道。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儿童在第三阶段的知识、语法和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必须限制阅读的复杂性。
第三阶段又分为以下两个水平:第一个水平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水平。这个水平的任务是能阅读不需要或者需要一点专业知识就可以理解的书籍;第二个水平是初中水平,它能使读者更接近一般成人的阅读水平。在这个水平的晚期,学生应该能够阅读报纸、成人通俗小说,以及类似《读者》这样的杂志。完成这两个水平间的转变,需要学生增强他们的细致分析能力,以及对文章中表达的不同观点的精细反应能力。
因此,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选择了9—10岁的儿童作为阅读素养的研究对象。他们认为,这个年龄段是孩子阅读发展非常重要的转折点。此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学会如何阅读,并知道为了学习而阅读。国际学生评价项目选择了15岁的青少年作为调查对象,这一年龄的孩子所具有的阅读素养是他们进入社会的重要基本素养之一。
美国国家教育发展评估选择了四年级、八年级和十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国家层面的一个横断面来反映基础教育阶段的质量及其变化趋势。在我国,8—15岁是孩子接受中小学义务教育的阶段,因此关注小学生的阅读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www.xing528.com)
那么,什么是阅读素养呢?
美国国家教育发展评估是这样定义的:“阅读是一个积极且复杂的过程,涉及理解书面文章、形成并理解含义,根据文章类型、目的与情景,恰当使用含义。”而国际学生评价项目则认为,我们不仅要强调阅读者能够理解所读文章的内容意义,还要强调阅读者应具备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信息,以此满足目的需求的能力,这也是在“阅读”的后面加上“素养”这个词的原因。国际学生评价项目提出,阅读素养是阅读者为了达成个人目标、积累知识、开发个人潜力、参与社会等目的,理解、利用、反思和使用书面文章的能力。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认为,阅读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积极建构意义、了解有效的阅读策略并反思所读的内容,因此“阅读素养”应该被界定为:“阅读者理解和运用社会需要的或个人认为有价值的书面语言形式的能力。年轻的阅读者能够从各种形式的文章中构建意义。他们能够通过阅读进行学习,参与到学校和日常生活的各项活动中。”
无论这些项目组织如何字斟句酌地对“阅读素养”进行定义,实质上,他们都想更贴切地道出阅读素养以下三个至关重要的要素。
首先,阅读需要调动人广泛的认知和元认知能力,形成对文章不同层次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需要调动广泛的认知能力,诸如对所呈现材料的基本解码能力,调用词汇、语法、句法结构和语言学方面的知识储备,探索自身以外的世界,等等。阅读者也需要运用元认知能力,如运用恰当的阅读策略和意识,为了特定的目的进行思考、监控和调整阅读行为等。基于此,阅读者能够通过定位回忆信息和做出必要的推论,达到对文章基本内容的理解;能够结合以往的知识经验对文章的观点和信息做出整合和解释;能够为了特定的目的和情景需求,对文章的观点、信息、语言形式做出反思和评价。
其次,阅读者应该能够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阅读者所阅读的材料不仅是耐人寻味的小说、优美感人的散文诗、激情澎湃的演讲传记等文学类文章,也不仅是报道时事的新闻、传播科技的论文、评论社会的杂谈等说明议论类文章,还应该包括介绍使用方法的说明书、指导行程路线的地图、规定日程安排的时间进度表、反映数据规律的图表这些程序性文章,最后这一类文章也许是独立呈现的,也许掺杂在说明类的文章中。第一类和第二类文章在很多项目中被称为“连续性文本”,第三类文章则相应地被称为“非连续性文本”。
最后,阅读者能够通过获得文章中的观点信息,恰当地使用这些信息,以此来满足特定的目的需求。阅读者阅读可能是为了文学体验,如阅读小说、诗歌、散文等,也有可能是为了获取和使用信息,如阅读地图、说明书、杂谈、新闻等。阅读者通过阅读,可以达到个人娱乐、学习的目的,可以利用阅读满足工作和生活的需求,可以通过阅读拓展个人的知识储备、丰富精神世界、开发个人潜力,可以通过阅读参与社会活动。事实证明,有阅读素养的公民更容易融入各类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团体中。阅读者选择不同的文章进行阅读,正是因为文章中的特定情境能够满足阅读者的阅读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