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关会计对象的认识,主要是介绍苏联观点,包括苏联学者对会计对象问题的讨论,当时参与这一问题讨论的文章,大都是介绍、说明自己学习苏联观点的体会。1956年,在一篇题为《试论会计核算这门科学的对象和方法》(葛家澍,1956)的论文中,中国学者开始对苏联的观点提出怀疑与批评,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由于一些学者的自发推动,会计对象的讨论成为当时会计理论研究的中心,很多学者纷纷撰文探讨这一问题,所发表的直接或间接讨论会计对象的论文很多,如:刘炳炎:《论会计核算的对象和方法》(1957)、丁洪范:《关于社会主义会计核算的对象》(1957a,1957b)、上海财经学院会计核算原理教研室:《关于“社会主义会计核算对象问题”讨论的综合报导》(1957)、赵玉珉:《关于会计核算对象问题的初步体会》(1957)、余绪缨:《社会主义经济核算的客观基础问题》(1961)、殷宗鄂:《依据资金运动的客观规律来探讨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等等。
资金运动论在我国会计界逐步为人们所接受并成为主流派观点后,我国学者开始逐渐摆脱苏联会计理论的消极影响,转而从事创造性会计教材建设工作,并通过教材建设深化了“资金运动”的系统认识⑤。
我们之所以将会计对象是“资金运动”的认识作为这一时期会计理论的核心,是基于这样几点考虑:第一,对会计对象的探讨和认识,是我国学者直接摆脱苏联理论影响、能够正视苏联理论权威性的标志,以前的会计教材和书刊,几乎都是苏联观点的翻版。从对会计对象问题的认识起,中国会计界开始探索现实的、与中国经济环境相符的会计理论;第二,将会计对象表述为“资金运动”,并进一步具体化为静态和动态,为我国长期所奉行的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会计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较好地解释了“专款专用”财务体制下会计问题的处理;第三,关于会计对象是“资金运动”的认识,在当时所探讨的理论问题中受到认可的程度最大、范围最广,几乎每一本会计教科书,都涉及到这一问题,并都引用或评论了“资金运动”的观点;第四,以资金运动论的静态和动态表现形式为基础,可以较好地解释会计上的资金平衡表、利润表、成本表及相互间的联系,从而为会计教材的编写,提供了较好的基础理论。(www.xing528.com)
随着会计本质的讨论,资金运动理论的探讨也有所深入。主张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的学者认为,当把资金运动(价值增值运动)作为会计对象时,必须考虑到:资金运动和由它所引起的交易、事项以及相应的资金流动,是客观地存在于企业经济活动之中,它没有、也不可能进入会计信息系统予以加工处理。进入会计系统的,不是资金运动本身,而是由资金运动通过交易和事项(或称经济业务)发出的信息。作为一个系统输入的信息,也称为数据。会计数据不同于其他经济数据,它含有财务内容。通过会计这一特殊系统的处理和加工,在会计目标的指引下,就生成对经济决策者有用的会计信息。因此,持信息系统论的学者又提出了会计反映对象和会计系统处理对象的观点(葛家澍、李翔华,1986;葛家澍,1986)。这个观点认为,资金运动是会计的反映对象,独立于会计系统之外;资金运动过程所发出的信息是会计系统的处理对象,它应进入会计系统之中。这个观点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其第6号概念公告中关于“要素与财务表述”(elements and financial representations)的描述颇为相似。FASB在论及财务报表的要素(相当于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时,明确要求把要素同它在财务报表中的表述分开。FASB说,“正式列入财务报表的项目是对某一主体的特定资源、对资源的要求权和导致这些资源和要求权变动的交易、其他事项及情况的影响所作的财务表述”(以文字和金额所作的描述)。也就是说,“财务报表中的符号(文字和金额)代表了银行存款、房屋、结欠工资、销售、耗用人工、地震造成的人工损失,以及在所谓‘现实世界’中存在、与经营主体有关的许多其他经济事务或事项”(CON 6,par.6)。FASB又说,“这一公告遵循通常的惯例,对财务报表中的财务表述和它们所代表的资源、要求权、交易或事项使用同一个名称。例如,存货或资产既可以指零售商店寄存的商品,也可指企业报表中对这些商品的文字和金额表述;销售或收入既可指把这些商品转移给顾客的交易,也可以指在财务报表中代表的这种交易的文字和金额”(CON 6,par.7)。同样,我国会计学者提出的两种会计对象的论述,也不要求把会计对象(现实世界中的)和会计系统处理的对象(账表上的)加以严格区分,而是按照惯例,仅使用会计对象一个术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