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会计准则:纯客观的约束机制

会计准则:纯客观的约束机制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各界在批评当时放任的会计实务时,认为实务泛滥的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约束,因此,要建立一套规范或标准,能够约束放任自流的实务。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人们倾向于将会计准则作为一种纯客观的约束机制,一种技术性的规范手段,它所存在的目的在于使会计实务处理达到科学、合理、内在一致。这些拟议的框架,同样是基于会计准则技术层面考虑的。

会计准则:纯客观的约束机制

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各界在批评当时放任的会计实务时,认为实务泛滥的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约束,因此,要建立一套规范或标准,能够约束放任自流的实务。在这一总体思想背景下,当时的学者普遍倾向于将会计原则视为“……检验实务的标准和未来实务改良的指针”。为了能作为检验实务的标准和未来实务改良的指针,会计原则本身必须是“有序、系统、内在一致,应能与可观察的客观现实相吻合;它们应该是不受个人所左右的(impersonal)、无偏见的(impartial)”(Littleton and Paton,1940,p.6)。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人们倾向于将会计准则作为一种纯客观的约束机制,一种技术性的规范手段,它所存在的目的在于使会计实务处理达到科学、合理、内在一致。既然是一种技术,它的有效性应该能经得起检验,如:(1)会计原则是否能打破国界,普遍运用于全球各国;(2)各不同行业的会计原则是否完全相同;(3)不同组织形式企业的会计原则是否完全一致(Gilman,1939,p.193)。显然,能经受这三方面检验的会计原则,应代表真理之所在,不受任何限制,置之四海而皆准,行之万世而不移(朱国璋,1975年,第64页)。

如果详加分析,上述思想具有相互联系的三方面的特征:

首先,按照上述观点,会计本身应该是一个技术手段,其存在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报告主体的经营活动与结果。如在佩顿与利特尔顿1940年合作的名著中,就直接将会计的目的界定为“提供关于某一企业的财务数据,加以归集、排列,以满足管理当局、投资人和社会公众的需要”(Littleton and Paton,1940,p.1);(www.xing528.com)

其次,从论证方式来看,为了寻求达成内在一致的会计原则,研究者们一般都要先界定“原则”、“准则”等概念,并与其他相关观念如“规则”、“惯例”等比较,从而明确“原则”或“准则”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通过演绎或归纳的论证方式,提出会计原则。

最后,既然会计原则是一种内在一致的体系,就应该存在一些最基本、最核心的原则,这些原则构成了“永恒真理(universal truth)”的主体部分。因此,这一学派的学者,在经过详细的讨论之后,总是要提出一套在他们看来是最“科学”、“合理”的原则或准则。会计实务只要遵守了这些原则或准则,就能达到会计系统存在的目的。

我国关于会计准则的争论,开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早期的学者主要是系统地介绍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及相应的财务会计理论(葛家澍,1978;1982)。随着讨论与认识的深入,一些学者尝试构建我国的会计准则框架。这些拟议的框架,同样是基于会计准则技术层面考虑的。因此,也具有与上述相似的表征,如:长期纠缠于会计原则、会计准则、会计规范等概念;通过一些基本名词的讨论(如原则、准则等),试图给出会计原则或会计准则的最恰当含义;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最“科学”、“合理”的会计原则。这些原则通常还分为若干层次,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