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再探会计对象:反映与信息系统

再探会计对象:反映与信息系统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还必须看到,当我们把社会主义制度下会计的对象规定为资金运动时,也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会计的对象作了考察,并且认为其对象是资本运动。但按照这个认识来重新考察会计的对象,又带来了新的问题:价值运动是独立于会计信息系统以外的客观经济过程,它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反映和控制对象是没有疑义的。那就是说,会计的处理对象是“数据”。

再探会计对象:反映与信息系统

葛家澍 李翔华

在我国会计学界,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会计对象的讨论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存在着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会计的对象是在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中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以及社会主义财产;另一种观点认为会计对象是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具体指:在企业中为经营资金运动,而在机关事业单位中为预算资金运动。我们是主张按第二种观点来概括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会计对象的。这是因为,我们把资金理解为在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运动着的价值。它以社会主义必须保留并充分发展商品经济为前提。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社会主义企业中,一切归企业支配运用的社会主义财产都要当作一定量的价值在不断地变换形态,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和周转。与此同时,资金随着经营过程的开展被耗费,又随着一次经营过程的结束而收回。由于资金能帮助企业劳动者创造价值和实现所创造的价值,每一次收回的资金在量上应当大于所耗费的资金,体现所得大于所费的原则,为相对独立经营的企业带来综合的经济效益——企业利润。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社会主义财产一般都是商品,它的使用形态构成企业经营过程中运动着的价值的物质内容。所谓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实际上也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中引起的价值变动。既然如此,直截了当地把会计的对象表述为资金运动,将能更明确、更集中、更深刻地揭示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还必须看到,当我们把社会主义制度下会计的对象规定为资金运动时,也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会计的对象作了考察,并且认为其对象是资本运动。进一步又认为,倘若舍象掉资金与资本的本质区别,则资金运动与资本运动有重要的共性存在:两者都以充分发展的商品经济为前提,都是价值运动。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资本循环和周转的原理,关于成本价格是资本耗费并且是一个补偿价值的原理,以及关于利润、成本与价格相互关系的分析,基本上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资金运动和资本运动已经是一种抽象,但它们仍然分别带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根本不同的社会制度的属性,因而只能各自代表商品经济条件下会计对象的特殊规定。价值运动则不同,它把资金、资本所包含的特殊社会属性也抽掉了,从而成为商品经济条件下会计对象的一般规定。虽然会计也需要定性分析,但作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会计的基本职能是进行定量,即运用科学的计量方法来提供有助于经济管理的财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把会计的对象明确地规定为价值运动,人们就可以根据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深入分析在这种条件下价值运动的千变万化及其规律,寻求各种科学的计量方法,更好地提供并运用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会计信息,保证决策和管理的需要。

“资金运动论”即价值运动论从60年代初提出,至今已过去二十多年。在这一时期,客观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创立,标志着人类已进入新的时代。而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所以,在新的条件下,人们必须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检查传统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并加以推进和发展。在新的条件下,首先要问:我们对会计对象所作的规定——价值运动是否还能成立?回答是肯定的。只要商品经济没有退出人类社会的活动舞台,会计应当反映和控制的主要对象,作为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或过程中的特定方面,就必然是价值运动。当前,这个运动就时间看,它主要由已经发生和已经完成了的过去的经济活动所形成;就空间看,它主要以各个独立的会计主体(如企业、事业、行政单位)为范围。不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旨在加强管理,提高效益而对会计信息日益增长的需要,会计对象的时空界限正在发生并将继续发生某些变化,从而促使会计对象的时空概念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其次要问:我们对会计对象的认识是否不再需要深化和发展?回答则是否定的。“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出现,开拓了人们的眼界。它使我们认识到:会计原来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但按照这个认识来重新考察会计的对象,又带来了新的问题:价值运动是独立于会计信息系统以外的客观经济过程,它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反映和控制对象是没有疑义的。可是,客观存在的价值运动并不能输入会计信息系统,这样,它本身就不可能由会计信息系统来处理。那么,除反映和控制的对象外,会计是否还应有加工处理的对象?如果承认会计信息系统同时是会计数据处理系统,对这个问题就应当作肯定的回答。那就是说,会计的处理对象是“数据”。问题在于怎样正确地认识数据,特别是数据与会计反映与控制的对象——价值运动的关系。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让我们首先考察一下人们熟知的会计核算的过程。在会计工作中,人们随时都可看到是一系列不断重复、连续的程序与过程:记载企业经济活动(主要指记载企业的价值运动)的大量凭证,经过严格的会计监督,确认其可以作为会计处理对象时才被输入以复式簿记系统为主要内容的会计核算子系统。在这个子系统中,当前,广泛采用的程序是:运用复式记账原理,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遵循历史(原始)成本原则,科学地记录、计量、分类、整理和汇总所输入的数据(即凭证中的数据)。总的要求是:把大量的输入数据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压缩数量,提高质量,使之转化为符合会计的目标与任务,有助于决策(管理)的输出信息,通常还应通过会计报表(财务报表或财务报告的形式加以表达反映)并递送给信息的使用者。这里,会计信息系统处理的对象从现象上看是会计凭证。然而究其实质,乃是凭证所记载的已予定量的数据。过去,人们由于对信息(数据也是信息)的含义、属性和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从来没有提出,也不可能提出:会计凭证上的数据同这些数据所反映的价值运动是如何发生联系的问题。现在,随着信息科学的产生与发展,这个问题已有可能给予科学的回答了。

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也是精神的普遍属性。前者如山光水色;后者如语言文字,都是信息的输出形态。不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思维领域,信息是无所不在的。信息虽然无所不在,却不能独立存在。信息必须依附于物质或能量。物质世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主要依靠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因此,每一事物总会在运动变化中,在同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表现出自己的特征、状态和历史的变化,特别是表现出它们的量的变化。这就意味着:它们在向外界发出(输出)信息。为了形成精密的知识从而有助于形成科学的预见和正确的判断,人们越来越要求获得事物在运动中发出的、特别是可以定量的信息,经济管理尤其要求信息的定量。有了这样一些关于信息知识的前提认识,我们就可以回过来讨论作为会计反映和控制对象的价值运动(这里仅指过去的价值运动)。这个运动的特征和状态,是通过企业每天都会发生、有的则经常重复出现的经济业务来表现的。那就是说,每一项经济业务,作为企业价值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具体化,都会发出能够运用货币加以定量的信息。由于价值运动是客观经济过程,它通过具体经济业务发出的信息属于“客观信息”(相对于人的思维、意识产生的“主观信息”而言),这种客观信息究竟是怎样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呢?它要经过客观到主观再回到客观(实际上是重现客观)的信息变换。经济业务发出的信息,首先刺激有关业务人员的感官,他们必须及时地按照管理的需要和会计的要求,把这些客观信息接收下来,并通过大脑加以变换,但这种变换应力求避免信息遗漏和信息失真,不带主观色彩。尽管信息加工过程在人们思维领域中总是以复杂的方式出现,而我们所要求的这种信息转换却只允许进行定量化的处理,而无损于客观信息的本来面貌。因为,不提出这样的要求,通过会计信息系统所输出的财务信息,就不可能客观地如实地反映价值运动。其次,在经过人们头脑变换后,就转化为可供会计信息系统加工的“数据”(即信息)。按照控制论的观点,在一个被控制系统中,向外界吸取(输入)的内容和向外界发出(输出)的内容,都称为信息。不过,在一个系统中,根据特定的目标,输出信息的有用性必定大于输入信息。否则,信息的变换就成为多余的了。因此,为了表示这两种信息有所区别,我们把输入信息称为“数据”或“初始信息”。为了传递和贮存信息,信息必须有载体。因为如前所说,信息虽然无所不在,但又不能离开物质和能量而独立存在。经济业务发出的价值运动信息,经过接收者的转换,必须通过文字和数字相结合,把它记录在凭证上(这是就人工复式簿记系统而言)。凭证上的记录,对于价值运动直接发出的客观信息起了重现的作用。而凭证(指原始凭证)则成为会计初始信息(数据)传输的载体或媒体,并且是贮存这种信息的工具。会计信息系统之所以有可能连续地加工处理数据,只是因为这个系统可以源源不断地从大量凭证上获得合乎会计目的性的初始信息。

这样看来,如果说会计的反映和控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价值运动,那么会计信息系统的处理对象就应当是价值运动发出的信息,或简称价值运动信息。客观的价值运动本身作为会计信息系统反映和控制的对象并不能由会计信息系统来处理。它之所以会反映到会计的账表上,价值运动信息起着中介即联系的作用。说得更明确一点,沟通价值运动即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东西是信息。信息使物质的东西(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企业中进行的价值的生产和流通)和精神的东西(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作为“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会计即会计信息系统)发生了联系。当然,这种联系由于要通过人的思维活动,而又要求客观信息不失真地记录(重现)在凭证上,这个过程是比较曲折的。但由于过程只是通过信息接收者的感觉。大脑的加工只是把它初步地予以条理化和定量化,不需要经过像文艺创作学术研究那样的复杂思维。所以,相对说来又不是很复杂的。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会计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出现了两个对象:一是会计的反映和控制对象;二是会计的处理对象。前者为客观存在的价值运动;后者也是客观存在的价值信息的运动。

按照这样一个说法,可能有两个问题仍会引起人们的疑义:第一,这两个对象的关系究竟如何;第二,价值已经是一种抽象了,人们看不见摸不到的价值运动只能是它依附的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钱与物的运动。现在进一步说是价值运动发出的信息,是否需要再一次抽象?为了说明第一个问题,会计的控制职能可以暂时撤开(因为会计的控制职能是在反映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样,第一个问题就可简单归纳为会计信息系统的反映对象和处理对象之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一部电影的拍制和放映过程需要借助于摄影机、制片厂和放映机的功能才能顺利进行。我们不妨借用这一过程来形象地比喻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从而较为通俗地说明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首先,会计(即会计信息系统,下同)好比一架摄影机,它能拍下企业每一项体现价值运动的经济业务的镜头,表现为各项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其次,会计好比一个制片厂,对所摄下的镜头进行取舍、分类、加工、剪接……表现为会计计量、记录、分类、整理、汇总以形成有用的财务信息的过程;最后,会计好比一部放映机,在银幕上再现企业的价值运动,也就是再现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这里,在银幕上放映的画面,就是会计提供的、载有财务信息的会计报表或财务报表。

为什么我们说价值运动是会计的反映对象?因为会计首先从价值运动“摄取镜头”加工后再通过报表“放映”出价值运动的“画面”。价值运动作为会计的反映对象在这里是一清二楚的。然而,价值运动却独立于会计信息系统之外。就像演员们在摄影机之前表演,尽管他们的表演是镜头的反映摄取对象,但他们(包括一切景物)是在镜头之外,并没有进入镜头之中。进入镜头的是演员的人体动作、各个部位和所有景物发出的特有信息。镜头中的摄影无非是这些特有信息的集合。如前所述,进入会计系统的也是信息,是价值运动通过具体的经济业务发出的信息,是会计信息系统之所以能摄取价值运动镜头的秘密所在。整个会计信息系统无非表现为对价值运动发出的信息的接收、输入、变换、输出、反馈和控制。会计信息系统的全部程序不过表现为一整套以价值运动发出的信息作为对象的加工处理的方法。由此可见,会计的反映对象和会计的处理对象既是有联系的,又是有区别的。它们的联系在于:一方面没有价值运动,就无所谓价值运动的信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形如不在,影岂有踪?另一方面,没有信息作为中介,价值运动也无法在会计中得到反映。

第二个问题涉及价值运动和价值运动信息之间的关系。而研究这个问题又先要解决价值、价值信息和价值概念三者的关系。

我们知道,价值是商品的一个因素或属性。它的实体是商品中凝结的人类抽象劳动。尽管在商品体内看不见也摸不着它,而价值却是客观存在。只要通过交换,在两种商品的比例中就表现出来价值了。因此,价值是借助于价值信息(商品在运动中的量的变动,特因在交换中的比例)来刺激(影响)外界,使人们有可能“捕捉”到它的存在与变化。经济学家,特别是马克思,无数次接受了商品世界中的价值信息,通过复杂的思维加以科学的抽象,形成了价值的概念。即经济学中有关商品价值的定性认识。如果说附着于商品体内的价值(凝结的人类抽象劳动)是物质的东西,那么,经济学上有关价值的概念则是精神的东西,而价值在运动中发出的信息则使两者沟通起来。价值、价值信息和价值概念都代表客观存在。列宁在谈到价值抽象时指出:“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及其他等等。一句话,那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而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从价值、价值信息到价值概念只抽象一次,而没有抽象两次。价值作为抽象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本身属性。价值信息则是商品在运动中,价值量及其变动的表现,同样是客观存在的属性。只有在获得科学的“价值”概念时——写进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关于价值的认识——才需要抽象。在这个意义上,价值概念,作为一种知识可以视为精神化了的信息。当然,必须看到: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为什么人们能够懂得,凡是商品,必然凝结着人类的抽象劳动,必然有价值存在呢?为什么当商品运动时,人们除了懂得接收它的使用价值变动的信息(如位置地点的改变、数量的增减、物理状态或化学结构的变化等等)外,还懂得接受它的价值变动的信息呢?这都依赖于人们具有一定的有关商品价值的知识。比如,当车间向仓库领用3公斤材料时,不论领料人和发料人都应了解:材料是商品,是通过货币交换取得的具有价值。材料的发出,也是材料价值的运动。于是,他们把有关商品和价值这些知识同他们所接收有关材料领用(发出)的信息结合起来,记录在凭证上:既记录发出(领用)材料3公斤;又记录发出(领用)材料3公斤的价值300元。这样,我们可以把载有材料发出信息的凭证视为物质化了的知识。(www.xing528.com)

价值、价值信息和价值概念三者的关系解决了。价值运动和价值运动信息的关系也就解决了。所谓价值运动,不过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与经营活动密切联系着的、具有价值的钱和物的运动。只要承认价值是客观存在,价值运动就是客观存在。在一个独立经营或相对独立经营的企业中,“价值经过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运动,在其中它保存自己,同时使自己增值,增大”。

应当注意,马克思指的价值运动能使自己增值,增大,是针对资本主义企业来说的。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力是商品,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属于可变资本,可变资本是价值,而其存在形式却是人。资本的人的存在形式一旦在生产领域发挥作用(即劳动力被使用),就能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价值能自行增值、增大。

在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已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但在我们的相对独立经营的企业中,只包括钱和物的价值运动也要求增值、增大,那是劳动者借助于资金(运动中的价值)创造了新价值,按国家计划与规定,企业根据经营需要,将其中一部分转化为资金,用来增大并加强价值运动,从而扩大生产和经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但这不是价值的自己增值。

既然价值运动是客观存在,它就会不断地向外界发出信息,表明运动的状态、形式、结构等等变化。我们又知道,“货币是价值的独立的可以捉摸的存在形式。”价值运动中的钱的运动,它所发出的信息,完全可以捉摸并直接通过货币的符号计量,价值运动中的物的运动,有的标明了价格而表明其价值量的存在,有的可能没有标价,但只要知道它是商品,同样可以确定它的价值。总之,对于一个具有商品价值知识的会计人员来说,凡是经营过程中具有价值的钱、物或其他事项,他都有能力接收其发出的价值信息,经过一定的加工,按定量化的要求,把所“捕捉”的信息用观念上的货币记载在凭证上,然后再把它输入会计核算系统(首先是其中的复式簿记系统)。

从价值运动到凭证账簿,并不需要一个抽象过程,但要经过人们头脑的转换过程。价值运动本身不能进入凭证账簿。会计信息系统只能处理价值运动发出的信息,即价值运动的“数据”。这些数据是记录在凭证上,却来自价值运动不断发生而又不断消逝的信息。后者的产生、传递和消逝并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人们如能把它接收下来,并加以记录保存,成为会计信息系统进一步加工的数据,从而构成这个系统的处理对象。人们如不把它接收下来,它就一去不复返了。信息不能失而复得,在时间上也不能逆转。价值运动的信息是价值运动转化为凭证数据的唯一“中介”和“通道”。没有它,就没有会计信息系统的处理对象(好比产品生产过程中没有原材料)。当然,会计信息系统也就不可能再现它的反映对象——独立存在于这个系统之外的价值运动。

(原载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

注释:

①参阅高等财经院校会计教材编写组《会计原理》第2版,中国财经出版社1979年,第5~13页。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4页。

③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概要》,《列宁全集》第38卷,第181页。

④《资本论》第2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2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