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本主义通胀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冲击

资本主义通胀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冲击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采取这种政策要求大量增加货币的供应量,因而必然带来持续通货膨胀的后果。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起,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货膨胀明显地呈现日益加剧的趋势。然而,持续的通货膨胀却破坏了币值的稳定。这当然使历史成本原则受到直接的打击。通货膨胀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冲击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货币的购买力产生变动。持续的通货膨胀使所有的物价都处于剧烈变动之中。

资本主义通胀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冲击

从以上的说明可以看到,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表只有在币值不变或基本不变的假设同资本主义世界现实的经济生活基本吻合的情况下,才能如实地反映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当物价发生剧烈变动,比如出现了通货膨胀,再按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编制财务报表,资产和产权就都难以表现其真实的价值,这样必然影响到,甚至严重地影响到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质量——信息对决策的有用性!

问题还在于,当前在资本主义国家,通货膨胀并不是暂时的现象,它已形成一个持续的病症,甚至出现了反常的“停滞膨胀”(“滞胀”)。即:一方面生产衰退,失业剧增;另一方面物价水平急剧上涨!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通货膨胀给予财务会计,特别是给予财务报表的影响,会计人员就更不能视而不见,置若罔闻了。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需要回顾一下历史。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凯恩斯主义的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曾经被资产阶级视为医治经济危机的灵丹妙药而为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所广泛采用。采取这种政策要求大量增加货币的供应量,因而必然带来持续通货膨胀的后果。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起,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货膨胀明显地呈现日益加剧的趋势。以美国为例,1950年至1980年,有关年度的“年平均物价指数”、“年末物价指数”(均以美国劳工部按月发表的“城市居民消费品物价指数——CPI-U Index”为代表[4])和“年通货膨胀率”可列表如下:[5]

表4

*从上一间隔年度至本年度为止的综合(平均)年膨胀率

上表说明:在美国,除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约7~8年中,每年通货膨胀率未超过8%以外,70年代初至80年代,通货膨胀的势头均有增无减!这当然不限于美国。同一时期,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每年通货膨胀率也都在6%以上,英国和法国甚至超过10%。

会计是一个在企业范围内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通过财务报表,集中地反映出企业最重要的财务信息,即货币信息。因此,会计,尤其是财务会计,决不能离开观念上的货币作为统一的量度。既然货币成为会计的主要计量单位,货币本身的价值必须稳定(至少必须基本稳定)就理所当然。这一要求,如前所说,对于按历史成本原则进行资产与产权的计量和收益的决定,尤为重要。然而,持续的通货膨胀却破坏了币值的稳定。这当然使历史成本原则受到直接的打击。面对着物价上涨,资本主义国家会计界的有识之士不得不重新评价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即传统的会计模式)的作用,认真分析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可能出现的弊病。通货膨胀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冲击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货币的购买力产生变动(不断下降)。例如在美国,历史成本的货币计量单位虽然也是美元,但从购买力看,它代表“历史美元”(反映历史成本形成时的美元购买力),而“历史美元”同“当前美元”(反映当前美元的购买力)由于通货膨胀丧失了可比性和综合性;其次,商品物资(构成企业的具体资产)的当初取得成本(历史成本)同它的现行成本(重置成本)产生了明显的差距。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按历史成本为基础提供财务报表,不但由于一般物价水平上涨(货币的购买力下跌)使财务报表所有项目的计量变得不真实,而且由于具体资产的个别价格也会不同程度地上涨,使资产的账面价值显然脱离其现行价值,据以表达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也变得不可靠。在资本主义国家,企业对外公开的财务报表是现在的和未来的投资人、债权人、有关其他单位和广大公众关注的中心。它有明确的目标。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曾把财务报告(财务报表和其他报告)的目标概括为:“首先,主要注意有助于投资和信贷决策的信息;其次,把上述范围缩小,则注意投资人和债权人来自他们对企业投资或放款而在预期收取现金(指投资的预期股利收入和放款的预期还本付息收入)方面的基本权益以及投资人、债权人的预期现金收入与企业的预期现金收入之间的关系;最后,注意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即资产)、对经济资源的主权要求(即产权或负债加业主产权)以及涉及这两者变动的信息,其中包括用于衡量企业经营成就的信息。这种信息,对于估计企业预期的现金流动是有用的[6]。”持续的通货膨胀使所有的物价都处于剧烈变动之中。财务报表倘若仍按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所提供的信息必然脱离当前实际。现在,从传统方法编制的财务报表上,人们已很难找到投资和信贷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很难据以正确估计企业的预期现金流动。从而,也就难以帮助投资人和债权人用来正确预测来自投资或信贷的预期现金收入(股利、利息等等现金收入)。由于传统的财务报表存在着上述缺陷,近若干年来,传统的会计模式(即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经常遭到企业界和会计界的抨击!1980年1月14日出版的美国《幸福》杂志,以《公司正在报告没有用的数字》为题,发表一篇访问记,报道了罗伯特·斯特林教授对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尖锐批评。报道说:由于受到通货膨胀的损害(当然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会计人员认识到,他们一向遵循的会计模式(那个可以追溯到15世纪,从复式簿记创立之时起沿用至今的会计模式)能为投资人提供的合乎实用的,并能据以作出财务决策的信息简直少得可怜!”[7]

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为什么按历史成本编制的财务报表无助于财务决策呢?举一个简例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设乙企业1981年初购入一台设备,成本$100 000,预计使用10年,报废时无残值,该企业每年按直线法计提折旧。1982年初,设备的重置成本为$200 000。1982年营业收入$50 000,如不考虑销货成本与其他任何费用,按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乙企业在1982年度可编成下列收益表:

表5

*每年折旧费用(按直线法)=$100 000×=$10 000

上列收益表存在的问题是很明显的:费用偏低,收益偏高。上表每年只列示$10 000的折旧费用。按照这个折旧计提数字,十年之后,积累的更新设备资金(累计折旧)不过相当于1982年已知的设备重置成本($20 000)的一半!因此,按设备的历史成本(原始成本)计提折旧,等于把一部分固定资本转为营业收益。假定管理当局根据上表列示的营业收益交纳所得税和决定股利,企业无异于进行“自我清理”。[8]

营业收益本来是一个用来衡量企业经营成就的重要信息。然而表5列示的营业收益$40 000却不能代表乙企业1982年度实际取得的经济效益,这只要同另一个企业(丙企业)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再设丙企业也购入一台与乙企业相同的设备。但购入时间是在1982年初,因此,购入成本为$200 000。假定1982年丙企业的营业收入也是$50 000,其他一切条件均与上例相同。这样,丙企业在1982年度的收益表应当是:

表6

*折旧费用(按直线法)=$200 000×=$20 000

1982年度,乙、丙两个企业的条件相同。差别只在于:丙企业是在价格上涨一倍的情况下购入设备,而营业收益就比乙企业少$10 000($20 000-$10 000)。我们当然不能由此得出结论,乙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于丙企业,更不能说,乙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在丙企业之上。

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人们最关心的是,怎样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而不使“营业收益”和“净收益”成为虚假的数字。看来,坚持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仍以表5列示的乙企业为例,如果乙企业1982年度改按重置成本来计量设备的价值,并据以计提折旧费用,由此形成的费用与收益信息就会比较有用。试看下列收益表及其有关说明:

表7(www.xing528.com)

(a)折旧费用是按设备的重置成本$200 000计提的:

(b)这里的营业收益是现行营业收入$50 000与按设备的现行成本计提的折旧费用$20 000相配合的结果。所以,它已不是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的传统收益概念,即通常的“会计收益”(accounting income)[9],而是按重置成本会计模式形成的“现行收益”(current income)[10]

(c)“重置成本的变动”在这里是指重置成本与历史成本的差异(还应包括现行重置成本与前期重置成本的差异。因为重置成本是一个变化着的概念)。如果重置成本高于历史成本(或现行重置成本高于前期重置成本),反映重置成本上涨;反之,如果重置成本低于历史成本(或现行重置成本低于前期重置成本),则反映重置成本下跌。

重置成本的变动(升降)属于什么性质?在会计上应如何处理?资本主义国家的会计界迄今尚无定论。总的来说,这种变动是同“资本的保持”(简称“保本”capital maintenance)密切联系着的。美国会计学界有两种保本的概念:“财务资本概念”(financial capital concept)和“实物资本概念”(physical capita1 concept)。前一种概念认为,在再生产过程中,资本的保持,意味着资本的价值即货币额得到补偿。因此,按历史成本补偿了所费资本的货币额就保本了。按照这一概念,重置成本超过历史成本部分,可视为“持有收益”(holding gains);反之,则视为“持有损失”(holding losses)。后一种概念认为,在再生产过程中,资本的保持,意味着资本的实物,即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得到恢复。因此,必须按重置成本补偿所费资本的货币额才算保本。重置成本超过历史成本部分不能当作收益,反之,也不能当作损失。按照第二种概念,重置成本的变动应当列为“资本保持调整”(capital maintenance adjustments)项目,直接表现于资产负债表中的产权部分。[11]

在本例中,我们是按照前一种“保本”观念——财务成本概念来处理的,所以,“重置成本的变动”被视为“持有收益或损失”列入收益表。

(d)“重置成本的变动”计算如下:

按重置成本计算的设备净值

原价 $200 000

折旧  $20 000$180 000

按历史成本计算的设备净值

原价 $100 000

折旧  $10 000$90 000

重置成本的变动(持有收益)   $90 000

(e)净收益=营业收益+持有收益(重置成本的变动)

=$30 000+$90 000

=$120 000

从上列收益表可以看到,“折旧费用”和“营业收益”都以现行成本(重置成本)为基础,它反映一个继续营业的企业,为保证其生产能力得到恢复而实际发生的经营费用和由此决定的经营成果。

因此,这两个指标对于企业管理当局和外部利害关系集团都是比较有用的。“重置成本的变动”也是一个有用的信息。它可以按照财务会计的目标,帮助投资人估计企业预期的净现金流入。从投资人的观点看,企业持有的资产都是投资人的财务投资(financial investment),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每一项投资都是要求报酬的。如前所说,倘若接受“财务资本”概念,只要投在资产上的历史成本能够补偿,就意味着,原先投资额已经收回了。因此,重置成本的变动(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指上涨部分)就可视为对资产进行投资的报酬,因而,这一部分,就可预期其转化为未来的净现金流入。[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