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会计性质:对象、任务、方法分析

会计性质:对象、任务、方法分析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天,为了使会计更好地服务于经济核算制,正确地认识会计的性质,尤其必要。分析会计的性质,可以从考察会计的对象、任务和方法等三个方面来说明。由于会计核算是会计的基本组成部分,所以,研究会计方法的性质,首先要看会计核算的方法。为此目的,会计核算需要运用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编报会计报表等专门方法。由此可见,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无一不同商品经济密切地联系着。

会计性质:对象、任务、方法分析

会计有没有阶级性?从50年代初就有争论。[7]起初,由于受苏联会计学的影响,只提会计的阶级性,不提会计的技术性。直到60年代,我国会计学界的观点才有所改变,即既肯定会计有阶级性,也承认会计有技术性。不过,强调的还是阶级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通过会计在世界各国的实践,我们觉得,不但50年代的观点,即便是60年代的观点,仍然是值得商榷的。今天,为了使会计更好地服务于经济核算制,正确地认识会计的性质,尤其必要。

分析会计的性质,可以从考察会计的对象、任务和方法等三个方面来说明。

会计的对象,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是不同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资本运动,在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下是资金运动。由于资本运动和资金运动体现根本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即阶级关系,它们是由不同阶级的人所参加的经济活动。因此,有人就认为,会计的对象是有阶级性的。会计的对象究竟有没有阶级性?会计的对象,作为客观存在的经济活动,应当说,没有也不会有阶级性。诚然,资本运动或资金运动,都要有具有阶级性的人来参加。在现象上,资本运动仿佛由掌握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所主宰,而资金运动中的主人则是已经当家做主的工人。但是,资本家在资本运动中,劳动人民在资金运动中,都不是也不可能是按照各自的主观意志进行活动的。他们只要参加到这些运动中,就要服从资本运动或资金运动的本身规律。例如,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投资办一个企业,他的资本开始运动。他必须把他的资本按一定比例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变为劳动力来生产剩余价值,另一部分变为生产资料来保证生产剩余价值所需要的物质条件。而要使生产的剩余价值能够实现并再变成资本,他的资本还要按照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规律,依次经历供产销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商品、生产、商品和货币等周而复始的形态,进行循环和周转的运动。至于工人,则必须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给资本家。而在资本的生产过程中,使用权暂时掌握在资本家手里的劳动力则成为资本的人的因素。只有在资本家的控制和支配下,工人才能同资本的物的因素——生产资料互相结合。资本运动的这些规律,资本家和工人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来加以改变呢?不能。除非是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和废除商品经济,从而改变资本家与工人在资本运动中的特殊关系,生产资料不再表现为商品和价值,循环和周转的运动当然不复存在。显然,这已经属于另外一个问题了。马克思深刻地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特定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8]作为会计对象的资本运动或资金运动,确实都是人们创造的经济活动,可是人们都要服从这些运动本身的规律。因而,这些运动就具有不受人们主观意志(包括阶级意志、阶级要求)所左右的客观性。当然,强调会计对象本身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驾驭会计对象的主观努力。例如,资本家为了取得最大利润或至少为了保证不亏本,总想通过会计的方法,寻找资本运动的某些具体规律。在美国流行的一种称为“保本点”或“损益分界点”(break-even point)的分析,[9]可以看作他们在这方面所做努力的一个事例。但这个事例恰好说明:资本家只有尊重会计对象本身的规律,发现它们,利用它们,以主观去适应客观,才有可能提高经营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总之,会计对象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经济活动,它本身无所谓阶级性。

会计的任务是由掌握和运用会计的人提出来的。人们运用会计总要求它能按照自己管理经济的目的和愿望进行反映与监督。在阶级社会里,很明显,会计的任务是有阶级性的。

会计的性质,最重要的,决定于会计的方法。由于会计核算是会计的基本组成部分,所以,研究会计方法的性质,首先要看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核算的方法,在我国的书刊中,一般认为,它主要包括货币计价[10]成本计算、账户设置、复式记账、编制会计报表等等。现在我们要问:这些方法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共有的?可以肯定地说,这些方法都不是社会主义特有的。其中,像账户设置和复式记账早在资本主义以前就已经形成。其余的方法,在资本主义社会也陆续地出现并得到了发展。[11]它们既能替资本主义服务,也能替社会主义服务。这是因为,这些方法主要反映商品经济的特点,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水平。

我们知道,不论资本主义经济或社会主义经济,都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商品离不开价值。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会计核算必然主要是价值核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主要也是为价值核算服务的,因此,它一般应满足以下两方面的需要:(www.xing528.com)

第一,价值决定即“定价”或“计价”的需要。假定我们把资本运动或资金运动的特殊本质抽掉,剩下来的,就是它们的共性,即价值运动。所谓价值核算,首先要计算处于运动中的各种价值量。例如,价值在各个生产经营阶段的“占用”,价值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过渡”,即“周转”。在周转中,或表现为价值的“耗费”,或表现为所费价值的“补偿”,等等,由于商品的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它只能通过价值的共同尺度——货币——才能得到反映,所以,会计核算就需要运用货币计价、成本计算等专门方法。

第二,确定和控制价值运动的需要。价值核算,除应计算处于运动中的价值量外,还应科学地记录这个运动,以便从数量上来把握和控制这个运动。为此目的,会计核算需要运用设置账户(会计科目)、复式记账、编报会计报表等专门方法。

由此可见,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无一不同商品经济密切地联系着。当然,它们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加以运用时,其表现的形式,会因社会制度的不同而有差异。但这不是各种核算方法的本质与主流,需要进一步分析。

实际上,会计原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以后,它从生产职能中独立出来,不论在资本主义社会或社会主义社会,它仍然是“一个大规模生产过程的内部职能”,是在发达的商品经济基础上,随着生产的高度社会化而日益显示其必要性的管理职能。会计核算的方法既同生产关系又同生产力有联系。在商品经济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形成了会计核算方法中为进行价值核算所必需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内容。如需要运用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报报表等方法,通过货币计价和成本计算,把上列方法贯穿起来;需要运用财产清查方法,来保证账实相符等等。只有充分运用这些方法,才能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和监督会计对象。就是说,组成这些方法的原理、原则和技术是科学地处理会计资料,逐步予以系统化、条理化的手段;是最后造成一系列财务成本指标的手段;也是既从动态,又从静态来全面反映会计对象、总结经营成果的手段。正是这些方法,组成会计核算方法的“内涵”和“主干”。会计核算方法同生产关系也有联系。同生产关系相联系的部分,则往往使上面所说的这些方法带上社会制度的特点,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例如,同样要设置账户(会计科目)来分类反映各项经济活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设置的会计科目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设置的会计科目就不完全相同。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的设置也有类似的情况。不过,这些差异和不同,首先,它并不完全反映阶级性;其次,即使体现阶级意志和阶级利益的部分,也只是属于会计核算方法的“外延”和“枝叶”。因为,这是上述各种方法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加以运用时才出现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既没有改变各种方法固有的反映和监督的特殊职能,也没有使计算或记录技术发生根本的变化。“内涵”和“外延”的关系,有如事物的本质与现象、共性与特性的关系。本质要通过现象表现,共性则寓于特性之中,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不能由此而否定本质与共性的存在。马克思主义者从来不认为事物的本质与共性不可捉摸。在会计学中,运用科学的抽象法,我们完全可以抽出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的内涵,正像我们运用抽象法,完全可以从借贷、增减、收付等具体的记账方法中抽象出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特征一样。会计核算各种方法的“内涵”是相对稳定的,是以商品经济为其客观基础的。只要商品货币不退出历史舞台,会计就必定以货币为其主要的计量尺度,以价值核算为其主要的内容。连续、系统、全面和综合的特点将始终存在。于是体现上列要求和特点的那些专门方法中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技术也不会随便废弃和取消。这样看来,那种认为会计的主要属性是阶级性,说会计核算方法本身也有阶级性,强调会计方法“无所谓”“内涵”和“外延”、“两者根本不可分”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重新研究会计的性质,当然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更重要的是,对于我们建立的真正的经济核算制,将会发生直接影响。真正的经济核算制,不仅要求有科学严密的核算与分析技术,而且要求解决一系列会计在过去没有面临过的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会计可能已经积累了经验,甚至已上升为一套理论和方法。但是,我们怎样看待这些理论和方法?是全盘否定还是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有分析地加以运用和借鉴?这就要取决于我们对资本主义会计的认识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