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怎样论证会计核算的阶级性-葛家澍文集(上)

怎样论证会计核算的阶级性-葛家澍文集(上)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会计核算的阶级性也是会计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为了深刻地论证会计核算的阶级性,有必要把会计学和会计实践加以区分。社会主义会计学毫不掩饰会计核算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巨大作用。目前世界上同时存在两种会计核算体系是一个客观事实。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说,作为一门社会经济科学,会计学的阶级性是不容争辩的。而实现会计制度的要求则依靠会计核算人员的

怎样论证会计核算的阶级性-葛家澍文集(上)

会计核算的阶级性也是会计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可惜现行教学大纲和教材对这个问题的论证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按照目前教材中的说法,“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核算成了剥削的工具,成了资本家用来实现对工人剥削和尽力增加这种剥削的手段之一。这就显示出资本主义核算底阶级性。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核算是为统治阶级——资产阶级底利益服务的”。“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政权集中在工人手里,意味着工人阶级是把自己国家的全部力量用来为自己谋利益。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核算也是为工人的利益而服务的。是被用来巩固和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威力的。……由此可见,即使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核算也是带一定的阶级性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核算是为统治阶级——工人阶级底利益服务的。”[13]我们认为,这样来说明会计核算的阶级性显然过于一般化,说服力量是不够的。同时在上述说明中,也很难看出,这里所谓核算,究竟是指会计实践呢,还是指会计科学

为了深刻地论证会计核算的阶级性,有必要把会计学和会计实践加以区分。以下,就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大家知道,任何阶级都要通过自己的哲学——世界观来影响科学(特别是社会经济科学)。在一定的哲学思想指导下,没有所谓“客观的”或“中立的”社会经济科学。一切社会经济科学都要解释和说明一定的社会经济现象,这就必然牵涉到阶级关系。因此,社会经济科学总要代表一定的阶级利益,直接或间接地为这个阶级的利益辩护。作为一门社会经济科学的会计学也是如此。

前已述及,社会主义会计学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种哲学思想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在社会主义会计学中,首先要论证会计核算(包括会计科学及会计实践)的历史制约性。要说明由于生产关系的改变,一定会改变核算制度和核算工作的内容与性质,并赋予它以完全不同的任务。社会主义会计学毫不掩饰会计核算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巨大作用。社会主义会计学永远从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不断总结和提高会计实践的经验,使会计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为了和一切有害的资本主义会计理论进行严肃的斗争,社会主义会计学还为自己提出下列任务:在正确阐述会计理论的同时,必须深刻地批判资本主义会计学中若干错误与反动的观点。

但资本主义会计学的性质与任务就是另一回事了。资本主义会计学的指导思想是形而上学唯心主义以及现代庸俗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会计学从来不谈会计核算怎样随着社会经济制度改变而变化的过程。在资产阶级会计学家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将会“万古长存”,所以管理生产的会计核算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这种实际上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反动哲学观点很突出地反映在资本主义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之中。例如现代资本主义会计学一开始先介绍所谓“会计方程式”,当作阐述会计方法的理论根据:

资产-负债=资本;或财产=财产所有权(即所谓财产的“平衡权”)

这些方程式显然不是抽象的算式。无论从形式上或实质上来看,设计这样的方程式都是为了宣扬和辩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合法性”与“永恒性”,并且企图从理论上证明会计核算必须永远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

资本主义会计学的特点之一在于多讲“技术”,少谈“理论”。由于这一特点,往往掩盖它的阶级立场,实际上,这不过表明资本主义会计学的欺骗性。只要认真研究一下他们对于某些技术方法的解释和说明,就不难看出,资本主义会计学所讨论的任何一种会计方法,都是从资产阶级的实际需要出发的。例如为什么会出现“标准成本”制度?它对资本家有什么好处?在Charleo F.Schlatter的成本会计中就可以找到明确的答案。这本著作写道:“盖因一企业应用标准成本后,其管理当局即可集中注意各项不合理之成本项目,及所需对付之各种例外情形,不致因寻常事务而分心。就多方面之意见而言,每单位之标准成本数字,实为确定制销政策时之最好依据。……制造商如能明了其所制产品之‘应有成本’,则愈能决定各种计划,对付竞争。”[14]又如在Jams L.Dohr和Idouull A.Inghram合著的《成本会计》中有所谓“制造业的危险”一章。[15]为什么作者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来讨论呢?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处于日益加深的经济危机中。经济危机成为资本主义的最大威胁。于是,怎样预防或减少因危机而带来各种损失自然要引起资本家的深切关心。这本书的作者不但提出问题的动机如此明显,而且他们所提供的解决办法(特别是处理人工“过剩”的办法)也十分露骨地表现了完全为资产阶级利益着想的反动立场。

资本主义会计学的阶级性还可以从它对待社会主义会计学的态度上表现出来。随着苏联社会主义的建成,也就形成了社会主义会计学。目前世界上同时存在两种会计核算体系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是,几乎所有资本主义会计书刊都不谈这一事实。和一切其他资产阶级社会经济科学一样,它们企图采用所谓“封锁”政策来阻挠社会主义学说的传播,以便巩固资本主义思想阵地。同时,由于它们“不承认”会计核算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的巨大变化,这才有可能继续歪曲会计核算的性质,使会计核算进一步满足垄断资本家的需要。[16]

根据以上说明可以看到:资本主义会计学不仅为资产阶级提供管理生产和加强剥削的办法,而且还从理论上辩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说,作为一门社会经济科学,会计学的阶级性是不容争辩的。

但是,作为一种客观经济现象的会计实践有没有阶级性呢?有。会计实践同样带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一切思想言论和行动,一切社会制度,一切学说都贯穿着阶级性,贯穿着各种不同阶级的特殊利益和要求。”[17]会计实践的阶级性首先体现在会计制度之中。在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基于管理生产的特定目的和任务,需要制订与此相适应的核算方法、程序和组织方式。这就是说,整个会计制度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制度的特点并反映这种经济制度下生产管理者的特殊要求。其次,会计制度的阶级性还体现在执行会计制度的人的活动之中。制定会计制度仅仅是会计实践的第一步。会计制度只是提出要求,重要的问题在于实现要求。而实现会计制度的要求则依靠会计核算人员的具体活动——按照会计制度规定执行计算与监督的职能。所以,不论会计核算人员的主观意图如何,只要他执行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工作,他就在客观上为生产的主人(掌握生产资料的那个阶级)服务。这是无法否认的。最后,核算结果所产生的会计资料也充满了阶级性。一切会计资料都不是一堆抽象的数字。会计资料中每个数字皆代表一定的社会经济内容——反映一定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正如高教部推荐的教材试用本所说:“经济核算不仅提供经济过程的数量反映,而且还提供这些过程的性质说明。”[18]在全部会计资料中,以报表和报表分析资料占最重要地位。所谓报表分析(不论是社会主义“经济活动分析”,或资本主义的“决算表分析”),就是利用报表资料来研究被分析经济组织的生产财务活动,给予评价,并提供改进意见。在这里。不可能采取“客观”或“中立”的叙述。报表分析工作最鲜明地反映会计核算的阶级性和党性。

(原载于《学术论坛》1957年第1期)

【注释】

[1]指1955年部颁“会计核算原理”教学计划初稿及《会计核算原理》,高教部推荐的教材试用本(时代出版社)。

[2]请参阅拙作《试论会计核算这门科学的对象和方法》,厦门大学学报,1956年第2期第11页。

[3]见《教学与研究》,1955年第10期,中国人民大学,第36页。(www.xing528.com)

[4]关于这个问题,论坛上有不同意见。例如安得利昂诺夫教授及丁洪范教授就和我们的意见不同(参阅《工业会计》,1954年第6期,第19页;《大众会计》,1957年第1期,第1页)。

[5]参阅下列文章:
列昂捷夫与沙洛莫维奇:《论会计核算的对象与方法问题》,《工业会计》,1953年第6期。
奥格洛得尼科夫:《论苏联会计核算的对象和方法》,《工业会计》,1954年第6期。
马尔科夫:《再论会计核算的对象》,《工业会计》,1954年第8期。
张立之:《学习“会计核算的对象与方法问题》,《工业会计》,1955年第3期。
葛家澍:《试论会计核算这门科学的对象和方法》,《厦门大学学报》,1956年第2期。

[6]这一节所涉及的有关资料与第30页注②所列举者基本相同。其中巴伦同志的文章见《工业会计》,1954年第7期。

[7]参阅:1.马卡洛夫:《会计核算原理》,中国人民大学中译本,1954年版。2.苏姆卓夫:《会计核算原理教程》,1954年(俄文版)。3.葛莱赫:《会计核算基本原理教程》,1954年修订版(俄文本)。

[8]参阅中国人民大学译本。

[9]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1116页。

[10]必要时,也可用计划成本估价,但用计划成本估价时,通常都同时组织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差异的核算并且最终在资产负债表上仍须按实际成本表现。

[11]阿发那西也夫:《资产负债表结构原理》,立信译本,第41页。

[12]以上参阅《资产负债表结构原理》第三、四、五章。

[13]《会计核算原理》,高教部推荐的教材试用本,第7~14页。

[14]见立信译本:许氏成本会计。

[15]见立信译本:许氏成本会计。

[16]在 W.A.Paton和A.B.Littlon合著的《公司会计准则绪论》中,有一段话曾提到社会主义会计:“……企业费用之发生或费用之支付应假定其目的在于收益之获取。易言之,企业组织应视为旨在产生收益之机构也。此一假定,当易为人所了解,因一般营业机构,无不以营利为目的,即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国家,多数企业均属公营,获利观念可能减少,但吾人仍假定其成本之发生不外图效果之获取;所获效果必能抵偿成本而有余,方值得国家社会之经营,是则公营企业仍有待其成本与营业收入之配合,而后始能测验其成就耳。”(立信译本27~28页。)但须注意,这里,Paton不仅歪曲了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和目的,而且还妄想证明他的会计理论——“配合成本于营业收入以决定收益”同样也能适用于社会主义。正如葛莱赫同志在其《苏联会计学基本教程》中指出,现代资产阶级会计学者甚至站在捍卫资本主义垄断经济利益的立场上,企图“统一”全世界的会计学。Paton的上述论调,就是这种反动企图的表现。

[17]刘少奇:《论人的阶级性》,(载《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人民出版社,第91页)。

[18]见该教材第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