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家澍
苏联会计学界自1953年4月起在《会计什志》上展开了会计核算对象与方法问题的讨论。问题首先是由列昂捷夫和沙洛莫维奇两教授提出的。以他们的论文《论会计核算的对象与方法问题》为起点,陆续发表了好几篇文章。[1]从已发表的文章看来,意见相当有分歧。就对象问题来说,几乎每一位参加讨论的作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讨论核算方法的文章虽然不多,但意见也不统一。这表明:要正确解决以上两个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刻的研究和讨论。
进行会计核算的理论研究。首先要明确规定会计核算的对象。大家知道,任何科学都研究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一定领域。作为某一门科学对象的现象领域各有其专门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使这门科学和那门科学的对象分开,各自进行独立的研究。②通过专门科学的独立研究,便能深刻认识和掌握作为各该科学对象的现象领域的本质,更好地利用它为社会谋福利。
明确规定会计核算的对象,就是要确定会计核算这门科学应当研究的特殊现象领域,并且要阐明它的特点。
斯大林在分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语言的特点时候曾说过:“这些特点仅仅是语言所特有的。而且正因为它们仅仅是语言所特有的,所以语言才是独立科学——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如果没有语言的这些特点,语言学就会丧失独立存在的权利。”
因此,确定会计核算的对象,还在于通过它的对象特点的分析,论证会计核算有否作为一门科学而独立存在的权利。
研究会计核算的对象,如同一切科学一样,也是进一步研究这门科学的任务和方法的必要前提。只有根据会计核算对象性质的特点,才能正确提出它的主要任务,制定适合于对象特点的专门科学方法。可见,会计核算这门科学的结构与内容,首先要取决于其对象的明确规定。
然而解决会计核算对象问题还不止于理论意义。前面已经指出,任何科学对于它的对象的深刻研究,都能使这门科学更好地为社会谋福利。这在会计核算表现得尤为明显。谁都知道,会计核算是党和国家有计划领导经济工作的必要工具。会计核算在系统监督社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方面起着重大作用。精确计算社会主义生产中的劳动耗费及其成果,促使企业遵守节约制度和巩固经济核算,保证充分合理使用社会主义的物质资源,这一切,都离开不了会计核算。随着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巨大高涨,核算的意义和作用也日益增长。无论在苏联或我国,会计核算目前面临的迫切任务都是要不断改善核算制度和核算工作来适应国民经济新高涨所要求的水平。但是,改善核算制度和核算工作一定要依靠会计核算理论的指导。在正确规定会计核算对象的基础上来发展会计理论,这才能为科学地总结先进核算工作经验,创造性地研究现行核算方法、方式和组织形式等问题提供可能。
由此可见,会计核算对象和方法问题首先是对象问题的研究,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改进核算工作,进一步满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的需要。
目前广泛在教学上采用的核算对象定义载在1950年苏联高教部批准的“会计核算原理课程提纲”中。课程提纲写道:“会计核算的对象是各企业和各组织范围内,按货币方式来反映监督和总结有计划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及其物质基础——社会主义财产。”[2]
上列定义(以下简称“提纲定义”)遭到了列昂捷夫和沙洛莫维奇两教授的反对。他们批评这个定义“过于一般化”“定义的后半部没有提供出关于核算对象的具体现象和具体过程的概念。至于前半部,只谈到货币度量,也只说明核算方法。”[3]应该说,这种批评是正确的。许多参加讨论的文章对这种批评都表示赞同。
不过,假如仔细研究一下“提纲定义”存在的主要问题——用核算方法来说明核算对象的特点;把对象和方法混在一起——就会感到两位教授的批评是不够深刻的。因为人们从两位教授的批评中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提纲定义”主要问题是在于表达方式不好。其实,“提纲定义”的这种提法不能简单归结为表达方式。我们不可能设想,许多专家在规定这样一个重要定义——对象定义——时不充分考虑到定义表述的科学性和逻辑性。问题的实质在于:“提纲定义”的这种提法反映了对于会计核算的不正确看法,反映了许多会计专家还不承认会计核算是一门具有自己研究对象的科学。
根据提纲所下的定义,作为会计核算对象的客观现象是“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及其物质基础——社会主义财产”,而会计核算的特点则归结于“按货币方式来反映、监督和总结”它们。我们知道,所谓“按货币方式来反映、监督和总结”是指处理对象的一些专门方式方法,它和对象没有关系。而所谓“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及其物质基础”则在同等程度上也是其他经济科学的对象。根据“提纲定义”的这种提法,会计核算是没有自己的专门对象的。既然会计核算没有专门的对象,会计核算这门科学就不能独立存在了。
可见,“提纲定义”之所以把经济科学的共同对象和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混在一起,是因为在许多会计专家看来,会计核算并不是一门独立的经济科学,它不过是对于会计核算方法——管理和监督社会主义物质再生产过程的一种方法——的总结和概括。所以没有也不必有自己的专门对象。[4]“提纲定义”在实质上表现了这种观点。
应该指出,“提纲定义”在实质上所反映的上述观点是现今会计核算理论界最流行的一种观点。由于这种观点的支配,人们凡提到“会计核算”,总把它当作一种方法来认识,把会计实践和会计理论完全混为一谈。这就无形中取消了作为一门科学的会计理论。
正在进行的会计核算对象问题讨论也证明了这种情况。除安得利昂诺夫教授外[5],并没有一篇文章谈到“会计科学”的对象问题。就是说,到目前为止,在参加讨论的许多会计专家们看来,会计核算这门科学似乎还不存在。
这种看法是值得争辩的。实际上,在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门经济科学的会计核算早就存在,基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的客观需要,这门科学一定还会不断发展。它的前途是无限的。
为了论证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会计核算形成一门科学的必然性及其在社会主义社会业已存在的客观事实。
大家知道每门科学的独立存在。任何一种知识之所以成为专门科学来研究,是以社会的实际需要和人类认识的提高为先决条件的。“科学”的发展史表明:最初人类积累起来的一切知识都曾包括在哲学之中。但是这种包罗万象的哲学不能解决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所构成的个别部分从而也是对整个现象的认识问题。为了认识和掌握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个别部分,首先就产生了把自然科学和历史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必要。[6]随着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随着以社会生产发展为基础的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各个方面的专门科学也就迅速发展起来。
远在15世纪,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内部还只处于萌芽状态,由于商业资本取得了对于生产的直接控制,这时,为了满足商业资本主义的要求,会计核算(即当时所谓的簿记)已经开始被人们当作专门知识进行研究了。[7]
在资本主义社会,会计核算日益成为保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有力工具。资本家要利用会计核算,从而为严格管理和监督劳动过程、寻求对工人增加榨取的有效办法提供可能。资本主义经济过程的逐渐复杂和多样化加强了资本家对于会计的利用和依赖程度。资本主义不断向会计核算提出要求。[8]于是会计核算的一套完整的专门知识逐渐形成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会计学是奠基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基础上的独立科学部门。
这里,我们没有根据严格的意义来使用科学这个名词。对资本主义会计学来说,它和其他资本主义会计学一样,是不能当作真正科学看待的。——如果给一个恰当的名称,应该称之为“伪科学”——不过,这个问题在我们这里可以撇开不谈,因为我们只需要证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会计核算已经在进行独立的专门研究。这就是说,它已经和其他资本主义科学一样,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中占有自己的一定地位。很明显地,能够使一门科学区别其他科学进行研究的最主要条件,就是它的对象。
著名资产阶级会计学者塞尔(D.F.SCHAR)首先明确地提出会计的对象。他说:“……复式簿记只是核算私人资本……”“个别经营的财富的循环是会计的对象,并且它的任务也包括在账户中反映各种经营费用和在数量上表现经营成果。”[9]美国学者派登(W.A.PATON)也承认会计是科学,他认为“广义来说,会计是一种科学。它要对和企业的财产和财产权的数量有关的事实进行表现和分类。”[10]根据他的说法,会计的对象是个别资本主义企业的财产和财产所有权,亦即个别资本的具体运用和资本主义对于资本的所有权。我国较早的资产阶级会计学者杨汝梅也曾提出和派登类似的意见。[11]综合他们的意见,资本主义会计学的对象就是:个别资本的循环;资本和资本家对于资本的所有权。那么,他们这种提法是不是正确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研究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指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卷)曾经就资本主义簿记的研究(处理)内容作过极为重要的阐述。他说:“资本当作它的循环内部的统一,当作过程中的价值,无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流通区域的两阶段……是由簿记所确定所控制的。生产的运动,特别是价值增值的运动……就是这样在观念上获得象征的印象。”[12]这就是说,资本和资本的循环过程(即生产运动和价值增殖的运动),按照马克思的指示,是资本主义会计核算的对象。由此可以认为,塞尔等人的提法是基本正确的。
资本主义会计核算对象被正确提出并加以进行研究,乃是资本主义会计学业已形成一门科学的主要标志。
关于资本主义会计是不是一门科学问题,资产阶级会计学者的意见曾有很大分歧。这种分歧一方面说明他们之中的大多数对于科学的真正含义缺乏正确了解和统一认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许多别有用心的“学者们”在这个问题上的阶级偏见。例如以凯斯脱(R.B.KESTER)为代表的一些“会计学家们”就硬把会计说成是一种技术方法。否认它的阶级性,否认它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密切联系,从而掩盖作为资本主义一门经济科学的会计核算在保护资本主义制度和保证资本主义最大利润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马克思指出:“过程愈采取社会的规模,愈失去纯粹个人性质,簿记——当作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就愈成为必要。簿记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比它对手工业经营及自耕农经营的分散生产更为必要;它对于社会共同的生产,又比它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13]
既然还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会计核算就已经有形成一门独立知识部门加以研究的原因和条件,那么,根据马克思这一指出的精神,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会计核算之必须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科学,难道还有什么疑问吗?
实际情况也证明了我们论断的正确性。例如列昂捷夫和沙洛莫维奇两教授在其论文中写道:“在我国所形成的会计核算课程系统是由下列课程构成的。即:会计核算原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核算;凭证检查监督;经济活动分析……。”[14]我们知道,这些在苏维埃条件下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学科是苏联社会主义先进核算实践和核算思想的理论性总结。这些学科的重要特色是它们的内部具有密切的科学关联性和统一性。它们之间的联系统一表现在“会计核算原理”[15]是所有其余课程的理论基础,而“国民经济各部门会计核算”、“经济活动分析”、“凭证检查监督”则要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分别研究从事社会主义产品再生产活动的各个部门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这就应当得出结论说,形成这些课程相互联系的客观基础不是别的,正是由于它们具有统一的研究对象。
事实很清楚,尽管科学家们还没有总结出成为会计核算对象的那些客观现象和过程。但是,社会主义会计核算这门科学体系已经建立起来。它实际上已经沿着应当成为它研究对象的那些现象和过程向前发展。可以说,会计核算,当作社会主义必不可缺少的经济科学部门之一,事实上早已存在了。会计科学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正确规定这门科学的研究对象来证明它的不可争辩的存在权利。
由此可见,不是会计核算没有资格作为一门经济科学而独立存在,而是目前流行于会计学界中的不正确观点在阻碍这门科学的发展。由于上述不正确观点所引起的影响,长期以来,使得会计核算最重要的理论问题,特别是对这门科学的对象问题的研究几乎变成了“空白点”。我们必须肯定,许多科学家在建立会计核算这门科学的过程中曾经付出辛勤的劳动并取得辉煌成就,但是也应该承认这门科学的发展史落后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的需要。在许多理论问题的研究上,会计核算显著地走在其他社会经济科学(例如统计学)的后面。
由此可见,为了进一步创造性地发展会计核算这门科学,会计科学工作者应当与流行的有害观点进行斗争,应当纠正过去忽视会计理论研究的普遍倾向。会计科学工作者必须集中力量来讨论会计核算这门科学的对象和方法问题。目前苏联会计学界展开会计核算对象的讨论是完全及时和必要的。但是我们希望这种讨论应该最后导致会计核算这门科学的对象和方法问题的正确解决。
根据我们的看法,会计核算,正像其他一切社会主义经济科学一样,有它自己的研究对象。要决定会计核算这门科学的对象,必须深入钻研和创造性地领会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并且应该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为依据。
正如苏联统计学家皮撒列夫同志所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著作,早已打下社会主义核算的理论基础。我们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宝库里能够找到有关社会主义核算的一切根本问题的答复。”[16]
大家知道,马克思所谓簿记是“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指示就是关于会计核算性质的根本说明。按照马克思这一指示,所谓“生产过程的控制”,是指核算应当成为管理和监督社会物质再生产的一种手段。所谓“观念总结”,“就是对生产的总的情况、均衡关系、比例关系、速度以及进程等进行了解”。[17]因此,会计核算就必须密切联系它的对象——社会主义再生产的某些现象的过程——的本质,反映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从而实现“观念总结”的要求。
在马克思时代,资本主义会计虽然已经向一门科学发展,但当时还没有形成一门科学(资本主义会计学的最后形成,大体上可以肯定是在20世纪20年代)。[18]关于会计核算性质的这一结论,马克思主要还是从考察当时会计的实际活动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所起的作用中得出的。可是这个著名的结论却已深刻地预示了会计核算这门科学在未来发展中应当研究的主要内容。
列宁、斯大林根据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经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核算作用和性质的指示。列宁和斯大林在谈到社会主义核算时总是将之与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早在1917年,列宁就着重指出核算(包括会计和统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列宁当时说:“社会主义就是核算”,“社会主义首先就是核算”。斯大林在联共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也强调指出:“……任何建设工作,任何国家工作,如果没有正确的核算,那是不可想象的。”“关于报表,同样也应该这样说,如果没有报表,任何经济工作也不能前进。”[19]在这里,列宁和斯大林虽然只谈到会计核算在社会建设中的巨大作用,但是我们不能认为这些指示对于决定会计核算对象没有意义。这些指示正确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向会计核算提出的重大要求。为了回答这些要求,如果不进行会计理论的深刻研究,如果不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并发展会计核算这门科学,那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由此可见,列宁和斯大林的指示对于会计核算工作者是一个伟大的鼓舞力量。它将推动我们为发展会计核算这门科学而不断地付出创造性的劳动。
要决定和论证会计核算的对象,还必须深刻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规定一门科学的对象不能凭主观意志。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会计核算之所以必须成为一门科学,它所研究的那些客观经济现象,归根到底,是由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要求决定的。[20]
首先,应当提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斯大林同志表述这个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如下:“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决定社会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过程和主要方面。它当然也就决定了作为生产管理手段之一的会计核算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发生作用的还有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这个规律的要求对于决定会计核算的对象有重大影响。根据这个规律的要求,“社会必须按照计划来领导国民经济,各个生产部门必须有计划地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部门的发展必须遵守必要的比例;必须最合理最有效地利用物力、人力和财力”。[21]
按劳分配的规律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产生的特有规律。这个规律的要求对于决定会计核算的对象也有影响。按劳分配规律要求直接按每个工作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来分配产品。正确利用这个规律对于有计划地发展经济有特别的意义。
那么上述经济规律的要求对于决定会计核算的对象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根据社会主义特有的诸经济规律的要求,社会主义必须建立社会生产与分配的精确核算与严格监督。必须充分发挥核算对社会主义“生产控制和观念总结”的作用。这就是说,为了领导计划经济,为了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和贯彻节约制度,借助于会计核算来加强社会产品再生产的监督和管理乃是一种客观的必要。正如列宁所教导的:“既然无产阶级的统治已经建立,已有保障,则实行统计(包括统计与会计——本文作者注)与监督——即到处实行普遍的包括一切的统计与监督,实行对劳动数量和产品分配的统计与监督,这便是社会主义改造实质之所在。”[22]
根据以上所说,会计核算的对象大体上可以划出一个范围来了。首先可以肯定,会计核算所研究的是社会主义社会产品再生产。
大家知道,社会主义再生产包括社会产品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等统一的三个方面。会计核算并不研究也不可能研究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全部。与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相适应,会计实践只能反映和监督社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亦即社会产品的再生产。因此,会计科学的研究对象也就只能是与社会产品再生产有关的经济现象和过程。在这里,应当注意到:会计核算是一门经济科学,它不能脱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来研究产品再生产,它在研究社会主义产品再生产时必须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出发。而会计核算所研究的结果反过来也能提供进一步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资料。
其次,应该肯定会计核算也还不能研究社会主义产品再生产的所有方面。一切现象,包括社会主义产品再生产在内,都是“质”与“量”两个方面的统一。而会计核算却要从“质”与“量”的统一当中来研究社会主义产品再生产的量的方面。换句话说,会计核算是用数字和度量来表明社会主义产品再生产的状况、动态和它的特征。对于会计核算对象特点的这一规定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因为这个规定不仅符合核算的实际情况[23](主要是进行量的登记、计算和分析),而且也符合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要求。前面已经指出,基于社会主义诸经济规律的要求,会计核算被赋予管理和监督社会产品再生产的职能。于是,会计核算就要能够从量的方面反映社会主义的产品再生产过程,并且能够通过量的反映来认识这一过程的特点,否则会计的使命——对于社会产品再生产要有客观必要的管理和监督职能——便不能完成。
如果有人问:按照这种提法,会计和统计有什么区别呢?统计学不也研究社会生产的量.的方面吗?
是的,统计学也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再生产,包括产品再生产的量的方面。但是统计学不仅研究社会生产的量的方面,而且要研究社会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现象的量的方面。统计学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而会计核算是一门经济科学。统计学的对象比会计核算的对象要广泛得多。这是会计核算与统计学相互区别的第一点;其次,特别重要的是:虽然统计和会计都要研究社会产品再生产的量的方面,但是统计学在研究社会产品再生产时,是以产品再生产的大量现象的量的方面为其对象的。由于统计学研究大量现象,因此,统计在研究产品再生产时主要研究那些能够表现产品再生产的质(规律性)的那些量的方面。这主要指:产品再生产中各种不同类型和个别突出事物的量的表现;产品再生产各方面的发展速度;各种比例和均衡关系。可是会计核算却要研究社会产品再生产一切现象和过程的量。这就是说,从个别现象的发生,到把个别现象累积和综合为大量现象的过程都毫无例外地成为会计核算的对象。并且,会计核算着重研究的是以价值形式实现的这些现象和过程。因此会计核算所研究的那些量的方面就和统计不同。它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再生产资金(包括物质的、货币的和它们用货币形式计算后的总和)的来源(形成)、运用和在再生产各个阶段上的周转(表现为在产品再生产各个阶段上的资金耗费量;表现为这些阶段上的收入、支出和收支相抵的结果)。这是会计核算与统计学相互区别的第二点。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对于社会主义产品再生产的量的研究主要应该依靠会计核算。[24]
应该特别指出,所谓社会产品再生产的量的方面,首先是指生产的劳动耗费——用于生产产品的劳动时间;是指产品所体现的社会劳动量。马克思写道:“在一切状态内,生产生活资料所费的劳动时间,都是人类关心的事。虽然关心的程度,不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一致的。”[25]不用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一定比过去任何社会都要关心这个问题。因为劳动时间的节约,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社会主义生产的不断增长和社会全体成员物质与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
为了研究生产中的劳动耗费和产品所包括的劳动量,这就不能不提到社会主义经济中仍起作用的价值规律所给予会计核算的影响。
大家知道,社会主义目前还保留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价值规律仍在受到严格限制的范围内发生作用,这一切,就决定了生产产品所耗费的社会劳动量必须借助价值及其形式——货币——来表现。于是,在现今条件下,社会主义产品再生产就要用两种形式实现:(甲)实物形式;(乙)价值形式。
这两种形式所实现的社会主义产品再生产的量的方面都是会计研究的对象。但是会计核算主要是研究产品再生产的价值形式。
会计核算研究社会主义产品再生产的实物形式是为了正确反映各种使用价值在再生产各个阶段上的量的动态。很显然,这对于有效管理社会主义财产物资以及进行精确的计划和监督都是必要的。同时,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基础,没有使用价值的核算,也不可能实行价值核算。
会计核算研究社会主义产品再生产的价值形式则是为了深刻地、全面地反映社会主义资金(价值的形式)再生产,是为了对个别企业(部门)的生产耗费和生产结果用统一的价值形式进行量的综合与比较研究,是为了最后对它们的生产经营成绩从经济观点加以评价。所以,只有对以价值形式实现的社会主义产品再生产的量的方面进行深刻的研究,会计核算才有可能领导并监督社会主义企业(部门)为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和增加盈利而斗争。这也就是说,会计核算的作用和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研究的价值核算。
此外,还必须考虑到:当作一门科学,会计核算要研究成为它对象的那些客观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但规律性是由大量现象提供的。列宁教导说:“……必须记住这个规划:社会科学(一般科学也是如此)是研究大量现象的而不是研究个别情况的。”[26]会计核算为了研究大量现象,必须对个别现象进行汇总。因此,总括表示个别的客观现象和过程是会计核算最后能够进行规律性研究的重要条件。大家知道,实物数量的核算是不能加以总括的。要实行总括,只有借助于价值及其形式才有可能。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以价值形式实现的社会主义产品再生产的量的方面应该成为会计核算的主要对象。
总括以上所说,我们可以得出会计核算这门科学的对象定义来了。
什么是会计核算这门科学的对象呢?会计核算的对象是社会主义社会产品再生产一切现象过程和物质要素——在社会主义财产——的量的方面;主要是以价值形式实现的社会主义产品再生产的量的方面。它研究社会主义社会产品在生产(包括生产消费)分配、流通、消费(指社会消费,个人消费除外)等一切阶段上状况和动态的量的反映(主要是货币反映),研究那些支配社会主义产品再生产的规律性在具体企业(部门)经济活动中的量的表现。
对于我们这个定义,应当说明几点:
首先,我们的对象定义能够正确表明会计核算这门科学的性质,我们肯定会计核算是一门经济科学;规定了它的研究不能脱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进行。和其他经济科学一样,会计核算必须以政治经济学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会计核算要利用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原理来建立自己的专门范畴和指标体系。同时会计核算的理论还必须紧密地联系财政科学。因为财政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主义再生产中客观存在的货币关系[27],它研究的主要是以价值形式实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而会计核算则主要研究以价值形式实现的社会主义产品再生产。所以两者要保持密切的联系。
但是会计核算和其他经济科学有所不同。这表现在它的对象的特殊性上面。会计核算不是研究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全部现象领域,而只研究其中的特定部分——产品再生产的量的方面,而且主要的还只研究这一现象领域的特殊表现形式——价值表现形式。所以社会主义再生产的这个专门领域就只能成为会计科学的对象,而不能成为其他经济科学的对象。
其次,我们的对象定义明确地表明了作为会计核算对象的现象领域是在社会主义现今条件下客观存在着的。我们没有脱离历史条件而抽象地规定会计核算的对象。目前有这样一种流行的看法:因为到共产主义社会,价值规律将不存在,在规定会计核算对象和方法定义时似乎就不宜再用价值、货币等将来要随同价值规律一齐消失的范畴。[28]但是我们的看法都和这种意见相反。我们认为,作为一门经济科学的会计核算本来是一种历史的科学,它的对象并不会永远不变。正如前面所说,会计核算的对象被决定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特点和要求。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就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的。而且,经济科学的研究不能脱离当前的实际。既然价值规律仍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生作用,既然社会主义仍有必要利用价值、货币等范畴来监督和管理社会主义生产,那么,以价值形式实现的社会主义产品再生产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它就应当成为社会主义会计的研究对象。
最后,我们认为,这个定义符合于会计核算的实际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对于会计核算的愈来愈高的需要。
按照社会主义会计核算的实际发展,它已经不以日常反映监督和提供总括的报表资料为限。它经常还要研究报表,研究一切核算资料,进行经济活动的分析和检查。
在社会主义社会,会计核算被赋予愈来愈重大的使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导我们:和人类历史上一切社会一样,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也是完全合乎规律的过程。它的发展必须符合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的(按比例的)发展规律和按劳分配等规律的要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受到被严格限制的价值规律作用的影响。为了顺利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人们必须充分认识和利用这些规律,按照这些规律的要求办事。会计核算的任务就在于:它应该主要通过价值表现用具体数字来表明这些规律在不同企业(部门)生产活动重点实现情况。它应该帮助党和国家更好地利用这些规律来加强对企业(部门)的监督,帮助一切经济工作者为发掘和充分利用企业(部门)生产的内部资源而斗争。
在我们所作的对象定义中,会计核算的实际发展和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都得到了正确的反映。因此,会计核算这门科学就有可能从理论上顺利解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向会计核算所提出的一切重大问题。
关于会计核算这门科学的研究对象,按照我们的初步意见,简单说来,就是如此。
最后,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安得利昂诺夫教授对于这个问题的说明。安得利昂诺夫教授说:“这门科学的对象就是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中会计核算组织的规律性(特点),研究处理核算的工具和方法,以便监督社会主义财产的完整,并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法则和国民经济有计划的(按比例的)发展法则的要求来反映社会的生产过程和分配过程。”[29]他的这个对象定义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按照这个定义,会计核算并不研究社会主义再生产,而却研究会计核算组织的特点,研究处理核算的工具和方法。这样一来,会计核算会变成怎样的科学呢?如果不称为会计学而称之为“会计的组织与方法学”不是更正确一些吗?
过去在统计学家中间曾经流传过这样一种不正确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统计学不是研究社会生活现象和过程,而只是研究实际工作人员所应用的方法的科学”[30]。看来,安得利昂诺夫教授的意见和这种观点颇有相似之处。
由此可见,安得利昂诺夫教授所下的对象定义是不能令人同意的。因为它歪曲了会计核算这门科学的性质。会计核算是一门经济科学,而不是一门方法学。会计核算的对象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而不是核算的组织和方法。当然,会计核算为了深刻而正确地研究它的对象,必须制订许多专门方法。在会计核算这门科学中,自然也要研究这些方法。但是不能把它的对象和研究其对象而采取的专门方法混为一谈。同时更不能用“方法”来代替“对象”的研究。
现在我们来研究会计核算的方法问题。1950年会计核算原理课程提纲中指出:“会计核算原理的方法论的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31]无可争辩,提纲的这种提法是完全正确的。可是这一重要原理无论在提纲或是在参加讨论的许多文章中(包括列昂捷夫和沙洛莫维奇两教授的文章在内)都没有得到必要的阐述。
会计核算和一切经济科学一样,必须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建立它的方法论,会计核算所研究的——以价值形式实现的社会主义产品的再生产的数量方面——绝不是什么偶然的、孤立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而是互相依赖、密切联系的统一整体。会计核算的任务不仅研究这些现象和过程的量的反映,而且要从量的反映中说明它们的本质。因此,对于这些现象和过程的真正认识和理解,只有从它们的相互联系中去进行研究才有可能。
社会经济现象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作为会计核算对象的那些现象领域当然也是如此。在企业、部门和一切组织的经济活动中,经常反映为新与旧的对立,先进与落后的斗争。会计核算在研究这些现象和过程时必须尽一切力量为新的先进的因素服务。会计核算应当通过它的专门方法来反映正确的新生因素的成长和发展,使之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生产不断高潮的增大力量。会计核算应当保证消减社会主义产品再生产中的落后因素。
会计核算所研究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再生产,社会主义再生产首先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决定产品生产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的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社会主义产品再生产是按统一的经济计划进行的。这是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的(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会计核算在研究它的对象时必须估计到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作用和特点。会计核算的方法应当保证在它的可能范围内来反映这些规律的要求,并帮助这些要求在社会主义产品再生产的每一环节中得到实现。
简单说来,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特征和原理来研究会计核算所必须遵守的方法论就是如此。
从会计核算对象性质的特点出发,会计核算要制订适合于自己对象特点的专门研究(处理)方法。
大家知道,任何一门科学的研究方法都是认识它的对象的方法。作为科学对象的客观现象领域一方面有共同的运动规律,一方面也有特殊的运动规律。所以,一切科学不但具有研究其对象的共同方法——辩证唯物主义,而且要有自己的专门方法。例如政治经济学为了研究自己的对象——社会生产关系——应用了抽象分析法。这是因为社会生产关系具有极其复杂和多样的表现形式。但是政治经济学的任务不是研究它的外部表现,而是要透过它的表现去找出并论证那些主要的、经常的和最本质的东西——经济规律(恩格斯曾直截了当地认为政治经济学是“关于支配人类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这样只有借助于理论分析和科学抽象才有可能。关于这一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的序言中特别指出:“在经济状态分析上,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反应剂,那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工者。”[32]
我们再来看一看与会计核算有密切联系的统计学的方法。统计学为了研究自己的对象——大量社会现象的量的方面——采取了“大量观察法”、“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等等。这些专门方法的总和构成统计学的方法学。统计学制订这些专门方法的根据是什么呢?统计学的专门方法也是根据统计学的对象的特点制定的。例如,由于作为统计对象的社会现象的大量性,因此就制定了“大量观察法”。由于作为统计对象的大量社会现象具有质的区别——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和形态,统计为了深刻认识它的对象,需要按被研究对象的重要特征进行分类研究,于是产生了“分组法”。
由此可见,除了作为一切科学的方法论基础的辩证法之外,没有一种与对象无关的专门方法。每门科学的专门方法总是受它的对象的特点制约的。为了深刻研究每门科学的专门方法,必须正确阐明这门科学对象性质的特点对于方法的制约性。在统计会计等科学中,由于采用不止一种而是多种多样的方式与方法,这就更有必要去深入阐明这些专门方法与对象性质之间的联系问题。
可是在参加会计核算对象与方法问题讨论的许多文章中,几乎还没有一篇文章对这个问题做过详细而正确的论述。有些作者在讨论会计核算方法时,早已把他所论述的会计核算对象定义抛到一边,好像对象与方法问题可以独立研究而毫无关联。个别作者虽也谈到对象与方法之间的关系,但他们的论点却难以令人同意。
列昂捷夫和沙洛莫维奇两教授的文章写道:“在说明会计核算方法时需要表示出作为反映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方法的这种核算特点。”[33]研究核算的方法必须说明这种方法的特点,那是无可置辩的,问题在于怎样说明核算方法的特点。特别重要的是如何说明形成会计核算方法的这种或那种特点的原因。这里,我们有必要提一提1950年会计核算原理课程提纲。在提纲的第三讲中曾列出一个足以正确回答这个问题的讲题:“核算对象对于核算方法的制约性。”[34]可是在两位教授的文章中却轻易地反对了这个重要而正确的论点,于是他们就不得不离开会计核算对象的特点去阐明它的方法。尽管他们替会计核算方法下了一个定义,然而这个定义是抽象而不具体的。这个定义的缺点首先在于没有和会计核算的对象性质——即使按照他们所论证的核算对象定义来理解也好——取得必要的联系。我们无从看出,为什么使用这种方法就能保证深刻而正确地去研究作为会计核算对象的那些现象和过程的本质。
在巴伦同志一篇专门阐述会计核算方法的文章中,作者不但没有从核算对象的特点去说明核算方法,反而从方法的特点来决定核算的对象。他的文章说:“只有确定了会计核算的本质和特点以后,才能决定作为这种管理职能的会计核算的对象。”“会计核算……不同于他种核算的特点,据我看来,是它的完全性和准确性。这种特点是由下列三种特征的总体引伸出来的,即每项记录严格地以凭证为根据,核算的全面性,时间上的连续性。”用不着说明就可以知道,巴伦同志所谓“本质和特点”都是指核算方法而言。这就必然导致下列结论:会计核算的对象要从属于会计核算方法的特点。[35]
顺便可以指出,张立之同志在其《学习“会计核算的对象与方法问题”等文的体会》[36]论文中也抱有类似的观点。例如他的文章在比较了几位作者所提出的会计核算对象定义之后写道:“……由于C.马尔科夫同志是从特点上去,即使从方法的特点上去指明会计核算的对象,也就比其余两个定义来得清楚。”[37]基于这一观点,张立之同志就从研究核算的“度量”——在他认为是核算本质上的主要方面,而实际上是核算的方法方面——着手去寻找会计核算的特点,从而作为决定会计核算对象定义的论据。
问题非常清楚:如果不从会计核算对象性质的特点去考察会计核算的方法,那就不能表明会计核算方法的客观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核算方法的研究是不可能深刻的,甚至难以保证说明上的必要清晰和基本论点的正确性。
根据我们的体会,会计核算方法的特点实际上体现了会计核算对象性质的特点。而专门方法则是会计核算方法特点的具体化(也就是通过一条列的专门方式和方法来实现会计核算方法诸特点的要求。保证正确地研究和认识客观存在的会计核算的对象的本质)。当然,在制订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时,也要同时考虑会计核算的任务(社会主义对于会计核算提出的任务)。
以下就从会计核算对象性质出发,同时考虑到会计核算的任务,分别研究一下会计核算方法(指会计核算方法的总和)的若干特点和相应产生的专门方法。
(一)由于会计核算研究再生产的量的方面。这就使得会计核算在研究其对象时只有借助于一定度量(尺度)才能进行。从这个意义说,可以认为会计核算的方法首先是通过一定度量来登记和反映其对象的方法。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着三种度量,即实物度量、劳动度量和货币度量。会计核算必须采用货币度量。这是会计核算对象性质的特点决定的。我们已经指出:会计核算对象主要是以价值形式实现的社会主义社会产品再生产。既然要研究以价值表现的量,所以一定要利用货币——价值的表现形式——度量。但是会计核算同时也要采用实物度量和劳动度量。实物和劳动度量对会计核算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会计是计算再生产底物质过程的,而劳动和物质资料的实物核算就是价值核算的基础”。[38]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为了研究社会核算的对象,必须借助于货币度量,至于实物和劳动度量,则是作为货币表现的基础而采用的。
所以,会计核算方法的第一个特点是:主要采用货币度量来反映它的对象。货币估价是会计核算的一个专门方法。
货币估价和成本计算有着密切的联系,货币估价的主要问题是确定估价的标准。而正确的成本计算是合理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手段。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对会计核算提出了准确和真实的客观要求。亦即要求借助于会计核算的方法,应能从量的方面反映作为核算对象的客观现象和客观过程的实际情况。为了满足这一要求,会计核算所采用的估价标准就只能是实际成本。也就是要利用成本计算的方法来确定企业投于产品再生产中某个过程某种工作和某种产品的费用数量,从而据以评定核算对象的价值。按实际成本来对核算对象实行估价,就可以避免受任何偏见的影响,保证会计核算能够正确地反映企业资金再生产的实际过程。
由于实际成本是货币估价的最合理标准,所以,在苏联,党和国家就用立法来保证它在全国范围内一致采用。谁都可以看到,《苏联会计报表与资产负债表条例》虽然修正过多次,但一贯实行的统一估价规则——以实际成本对经营资金进行估价——都从未加以更改。
成本计算,不仅对于核算对象的正确估价是必要的,同时对于正确查明经济活动的成果,监督企业按经济核算要求来组织它的再生产活动也是非常必要的。大家知道,经济核算制要求“企业用本身的收入来抵偿它的支出并保证生产盈利”,这就需要用货币形式来比较生产的耗费和生产的结果。用货币形式精确计算生产费用是成本计算的任务。只有精确地计算出实际的生产费用才可能正确查明盈利——经济活动的成果——的大小。所以斯大林在谈到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的影响时写道:“在我们企业中,这样一些问题如经济核算和盈利问题、成本问题、价格问题等等,就具有现实的意义……”[39]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社会主义会计核算中,为了估价,为了计算企业的盈亏,为了检查与监督企业,不计算成本是不行的。另一方面,成本计算之所以可能,则是由于会计核算主要采用货币估价,是由于会计核算对象包括以价值形式实现的社会产品再生产一切(即全部不遗漏的)现象过程和物质要素的量的方面。换句话说,作为会计核算对象的量的全面性、完整性和它之可以用价值表现等特征是在会计核算中应用成本计算方法的客观基础。
所以会计核算方法的第二个特点是:以实际成本作为核算对象的估价基础。成本计算(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总和)是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
谈到这一方法,特别能够显示社会主义会计核算较资本主义会计的巨大优越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奉行着所谓“估价自由”的原则。为了保证最大限度的利润,资本家可以采取各种各样、无奇不有的“估价标准”。根据资产阶级会计学者塞尔的不完全统计,资本主义所使用的财产估价标准有所谓购买价格、出售价格、采购价格、生产费用价值、使用价值(效用价格)、平时价格、账面价值等近十种之多。于是,这就为伪造和歪曲核算指标,特别是利润指标打开了“方便之门”[40]。从资产阶级掌握政权之时起,伟大的马克思就预见到这种情况。他说:“……科学的资产阶级的经济学之丧钟,敲起来了。从此以往,成为问题的,已经不是这个理论还是那个理论合于真理的问题,只是它于资本有益还是有害,便利还是不便利,违背警章还是不违背警章的问题。超利害关系的研究没有了,代替的东西是领津贴的论难攻击;无拘束的科学研究没有了,代替的东西,是……歪曲的良心和邪恶的意图。”[41]
这是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在罪恶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现代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发生作用,没有也不可能有全国统一的估价标准,当然更不可能实行以实际成本为基础的合理估价方法。估价标准的抉择,完全取决于是否能服务资本家攫取最大利润的要求。
(二)前面已经说过,社会主义要求会计核算一定要能真实而客观地反映它的对象。只有经常提供确切可靠的核算资料,只有在确切可靠的核算资料基础上进行经济分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会计核算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伟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因此会计核算在制订一切专门方法时一定要考虑到使这个客观要求得到充分实现的可能性。会计核算处理得越是正确和客观,会计核算的质量也越高,从而也就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方法学的水平,推动会计核算越快地向前发展。(www.xing528.com)
以实际成本进行核算对象的估价是保证实现这个要求的一种手段。但这是不够的。在社会主义会计核算中,还要依靠一系列的其他专门方法来保证核算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编制凭证的方法就是这些方法中的一个。
编制凭证的方法就是对每个核算对象(经济业务)都用合法的书面证件及时加以登记。应用了这个方法,首先可以有效地监督和保护成为会计核算对象的社会主义财产,保证企业和组织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有法律可以查考的根据;其次,它能够保证核算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凭证是一切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的证明。在凭证中列举了足以说明该项业务的真实资料。同时,它又是会计核算最初反映的方式和以后继续反映的基础。所以,借助于凭证的编制就使得会计核算已经反映的资料和应当反映的内容——即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能够经常保持一致。
作为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编制凭证是基于会计核算对象的以下两种客观性质而产生的。
形成凭证编制的第一个因素是会计核算对象的连续性。谁都知道,社会产品再生产是一个不断的流。企业中经济业务总是随着再生产的流而不断发生的。因此会计核算就必须采取不断编制凭证的办法来从量的方面反映所发生的一切经济业务。
形成凭证编制的另一个因素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全面性。因为会计核算要研究社会产品再生产中现象和过程的量的全部动态。它必须毫无例外的登记经济业务的全部。因此需要不遗漏地将一切经济业务用个别凭证来加以登记。
根据以上对于凭证编制方法的研究,我们可以总括出会计核算方法的第三个特点,这就是:对.于一切经济业务,首先要用凭证进行不间断的全面的反映。凭证的编制是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
(三)我们知道社会产品再生产是许多现象和过程的有机统一。这些现象和过程一方面各有其特征而互相区别,一方面又普遍联系和密切结合在一起。在企业、部门和组织中,不断进行的社会主义产品扩大再生产实际上表现为:这一现象向那一现象的转化;不同过程的依次推移和物质要素及其来源之间的相应变动,产品再生产运动的这种相互联系性质,决定了每一次运动(即每项经济业务)不论它的内容如何,都会同时使两个因素形成相等的但性质相反的量的变化。于是这就形成了会计核算方法的另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这个特点是:以凭证为基础按照会计核算对象的特征进行分类而又联系的反映。账户和复式记账法就是基于这一特点而产生的两个相互结合的专门方法。
账户是这样一种方法:它按照能够表现会计核算对象中个别和同类的现象和过程特征加以分类,以便在经济业务发生时根据这种分类来进行连续的登记和反映。会计核算的账户是会计科学在经常组织它的对象的研究时必须采取的一种手段。在会计核算的实践中,账户反映企业经营资金来源和经营过程的动态。它能够帮助企业领导日常的经济工作,从而有系统的监督计划的进行。所以,它也是企业日常核算的重要方法。
作为一门科学,会计核算要通过一些专门范畴(会计科学用来表现它的对象的某一方面的基本概念。例如“经营资金的运用”、“经营资金的来源”、“经营资金的循环”等都是会计学的范畴。)和一系列的指标来阐明它的对象的客观性质和基本特征。范畴指标和方法是会计科学的理论研究的全部工具。没有它们,会计核算就不能进行任何研究工作。会计核算的指标首先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账户。而最后形成的指标系统都要通过账户产生。所以账户不仅是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而且是形成核算指标的基础。“账户”在会计核算中的重要意义就在这里。
这就说明了为什么在会计核算理论中要把“账户分类和计划”问题提到很重要的地位来研究。
研究账户的分类与计划应该总结出:建立一个怎样的账户体系才能够正确表明社会主义产品再生产的客观现象和客观过程;才能深刻显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点及其巨大的优越性,从而保证通过它可以有效地组织日常核算,及时获得检查计划和统计汇总所需要的指标。
所以,会计科学对于账户及其分类与计划问题的研究结果,是党和国家制定科学的在经济上有根据的国民经济各部门统一账户制度的理论依据。
在账户中进行相互联系的登记是借助于复式记账法来实现的。所谓复式记账,大家知道,就是:对于核算对象的每次反映都同时以相等的数量在相互关联的两个账户中做成性质相反(分别借贷)的登记。应用了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保证全面把握每次发生的经济业务;另一方面,也就保证了在账户中能够经常反映出再生产过程和物质要素的全部动态——各个相互关联的经济过程的形成与转化;再生产资金来源(用途)、与运用(构成)的相互关系的不断更新。
复式记账法是全面反映和正确反映会计核算对象的一种手段。所以,它在会计核算方法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应该指出,复式记账法只是会计核算方法中的一种。它并不是反映会计核算特点的唯一专门方法。因为会计核算的特点,首先是它的对象的性质的特点。专门方法则是用来研究和深刻反映这些特点的手段。会计核算对象性质的特点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许多专门方法来保证对于这些特点的正确研究。复式记账法只不过是保证会计核算时某一方面的特点的研究而已。在参加讨论的文章中,个别作者过高地估计了这个方法的重要性(例如巴伦同志认为只有复式记账法才是会计核算最主要的方法),我们认为是不妥当的。
(四)会计核算方法的第四个特点是:定期用盘查再生产资金及其来源的办法验证日常核算资料的正确性。这里,产生了会计核算的另一个专门方法——盘存。盘存是一种检查监督核算资料的手段。它可能发现那些平时不能用凭证确定的个别现象。而这些现象往往会使再生产资金(及其来源)发生变动。通过盘存,在账户中就可以补充反映这些变动,保证账户登记与客观实际的完全一致(应当注意,我们在研究凭证时曾经指出,凭证只能保证账户登记与客观实际的经常一致)。在多数情况下,盘存并不反映核算对象,而只是用来检查已经反映的核算对象是否正确。当然,决不能把盘存的这种作用看成只具有消极的意义。因为保证会计核算反映的正确性和客观性是会计核算能够深刻研究它的对象从而发挥巨大监督作用的根本条件。
“盘存”也是根据会计核算对象性质的特点制订的。这种方法之所以必要和可能,是由于作为会计核算对象的再生产资金的量的变化(包括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都可以而且需要用实地盘点或相互对账的办法加以清查。
在列昂捷夫和沙洛莫维奇两教授的论文中,把盘存和凭证并列在一起讨论。照他们两位看来,“盘存资料……起着原始凭证的补充作用”[42]。但我们认为,凭证与盘存的这种联系,只是在个别情况下才会发生,从两个方法在整个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的地位来说,它们并没有直接的相互依存性。
大家知道,凭证是会计核算过程的开始因素。一切连续不断发生的核算对象,都必须通过编制凭证的方法加以检查,并首先在凭证中予以反映。所以它又是会计核算过程中一切其他因素作用的根据。但盘存则与此不同。一般说来,盘存是会计核算过程接近终结阶段的因素。它主要是检查监督核算资料是否正确的手段。只是在个别情况下,盘存的结果——盘存记录和核对明细表——才具备补充凭证的职能。
所以,从逻辑的顺序来说,凭证和盘存是应该分别加以研究的。
(五)我们已经研究过,会计核算的对象包括社会产品再生产一切现象、过程和物质要素的量的方面。大家知道,对于过程的量的核算,应当表明过程的进程及其结果。但账户的日常登记只能表明过程的进程。要表明过程的结果,则必须将各种经营过程账户的登记实行汇总,各种物质资金的数量变化也是通过账户的日常登记来反映的。正如对于过程的反映一样,账户的日常登记只能表明各种物质资金的动态而不能表明一定时期的变动总额和变动后的状况。为了全面了解它们的量的变化,后者也是必须研究的。所以,各种物资账户的汇总核算也就成为必要。
从社会主义有计划领导和管理经济的观点来看,这种汇总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反映计划完成的各种指标、进行经济活动的成果的总结,都要依靠会计核算的总括才能得到。日常核算的汇总反映,应该说,是会计核算极其必要和重要的阶段。另一方面,我们曾经说过,社会主义社会产品再生产不仅用实物形式实现,而且要用价值(货币)形式实现。而会计核算则主要研究以价值形式实现的社会产品再生产的量。“……一切商品,当作价值”马克思写道“都是对象化的人类劳动。所以它们自身有公约的可能”。[43]当作价值(资金)再生产,社会产品再生产一切现象和过程的量都可以化成同一度量——货币(价值的形式),从而保证在量上有实行综合的可能。由此可见,综合性——在量上汇总(总括)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会计核算对象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会计核算必须制订相应的专门方法来对于它的对象进行总括研究。
这就决定了会计核算方法的第五个特点是:定期汇总账户的日常登记,对于核算对象(实物再生产和资金再生产)作出量的反映的总结。
本期发生额对照表和明细表(会计汇总表)、资产负债表、报表都是基于上述特点而产生的许多专门方法。
我们知道,为了汇总日常核算资料(主要是为了汇总各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并监督它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会计核算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方法,这就是定期编制所谓本期发生额对照表和明细表(又称为会计资料汇总表或会计资料监督对照表)。作为一种专门方法,本期发生额对照表和明细表应当理解为会计资料(账户登记的资料)的汇总和监督法。
但我们又知道,本期发生额对照表和明细表既然汇总了账户的登记资料,它就能提供一定的总括性指标体系。借助于这些指标体系,可以初步了解企业再生产活动各方面的总的情况。这样,本期发生额对照表和明细表又是另一个核算的专门方法——报表——的组成因素了。所以,在会计核算方法中,本期发生额对照表和明细表是具有两重性的。
资产负债表是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的专门方法。这个专门方法用来全面的总括反映企业(部门)再生产的资金状况。借助于资产负债表的方法,既能总括表现一定时期企业(部门)再生产资金的构成,又能按照与资金构成的相互联系来总括表现各类资金的不同来源。所以,资产负债表是一定时期企业(部门)资金再生产及其成果的总结。
作为一种专门方法,资产负债表的特点还在于:它是联系并监督“账户与复式记账法”、“本期发生额对照表和明细表”的一个重要工具。账户的登记最后要通过资产负债表以其结余额相互联系地反映出来。为了保证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因为企业或部门的再生产资金总是从某种来源得到的,所以资金的总额必须永远等于它的来源总额。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关系就是这一客观性质的反映),这一定要求日常账户的每一项登记都要按不破坏复式记账的原则进行。本期发生额对照表和明细表要负责检查这一要求是否得到遵守。所以资产负债表对于“账户与复式记账”、“本期发生额对照表和明细表”的正确运用起着很大的监督作用。此外,在每个报告期末,资产负债表是日常账户的结余额的总括;而在每个报告期开始,账户又要首先根据资产负债表来建立。这样,资产负债表在日常会计核算过程中又起了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在连续不断的核算中,资产负债表好比一根纽带一样,把不同报告期的核算资料有机地联结起来。
资产负债表也是具有两重性的,由于资产负债表总括了企业再生产资金及其来源的全面状况,提供了关于资金来源和运用方面的完整的指标体系,因此它又是一种报表,而且是报表中的最重要组成因素。
报表是在日常核算基础上形成的指标系统。它是会计核算用来总括表现在企业(部门)中再生产一切方面合计资料的专门方法(因为报表包括各种不同结构和不同表现形式的指标体系,所以,实际上它应理解为总括核算资料的各种专门方式的总和)。但应该指出,把报表列入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是有人反对的。他们认为不仅有会计报表,而且也有统计报表和业务技术报表。在统计核算中也用报表来总括核算资料。
但问题应当这样理解:所谓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并不等于说它只能是会计核算特有的方法。因为某一科学的专门方法有时并不限于在这门科学中才能应用。例如作为社会科学的统计学可以有成效地应用数理统计学的方法,而若干自然科学也可应用统计学的方法;统计学可以运用会计的方法——报表——来总括统计研究的结果,而会计核算在分析经济活动时也可运用某些统计学的方法。
我们把报表作为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是根据以下的理由:从会计核算对象性质的特点出发所制订的一切方式和方法都是会计核算的方法。而报表这一方法的制订是从会计核算对象的特点——总括性——出发的。所以,它应该被理解为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
同时,需要注意:报表,只有抽象地当作提供一定的总括性指标体系来看时,统计的报表和会计的报表才会一样(或者说,才具有共同性)。进一步研究它们的结构与内容,便表现了两者之间的重大区别。这种区别是由于它们总括不同性质的对象而引起的。所以,不仅在会计核算中对于报表需要进行独立的研究,就是在统计学中,专门研究报表,也是必要的。
(六)我们论证的会计核算对象定义表明:会计核算不仅要研究社会主义社会产品再生产一切因素、现象和过程的量的反映(主要是价值——货币——反映),而且要在量的反映的基础上对于具体企业(部门)的再生产活动作出质的分析和说明。换句话说,会计核算也要研究规律性。研究支配社会主义社会产品再生产的规律性在具体地点和时间条件下的量的表现(主要是货币表现)。
我们已经阐明过许多核算方法。所有这些方法,按其实质说来,都是通过一定度量反映其对象的方法。所以这些方法是用来进行量的反映的。至于进行质(规律性)的研究,那要借助于另外的专门方法。
为了制订专门方法来保证研究作为会计核算对象的客观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应当考虑到:会计核算的对象领域是以价值形式实现的社会主义社会产品再生产的量的方面。社会主义社会产品再生产的规律性是许多经济科学,首先是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的对象。但是会计核算并不重复或企图代替其他科学的研究,会计核算不同于其他科学的特点在于:它应该从量的方面去寻求再生产规律性的具体表现。会计核算必须正确而真实地进行量的反映。而规律性的研究就利用已经获得的反映资料进行。最后,它用一系列的数量和质量指标(主要是货币指标表)来说明研究的结果。
所以,会计核算用来研究规律性的专门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在正确系统和全面反映的基础上,对于核算资料的内容进行经济的分析和检查。
经济活动分析(主要是报表的分析)和经济活动检查与监督(主要是凭证的检查与监督)两种专门方法就是这一特点的具体化。
经济活动分析主要研究报表(当分析部门经济活动时则要研究部门的汇总报表),而经济活动的检查与监督则以凭证的研究为基础。通过报表的分析和凭证的检查,会计核算就能够说明企业(部门)计划的完成程度,能够揭露企业(部门)经济工作中的缺点,阐明发展中的新的进步因素和发掘尚未利用的潜在力量。这样,用一系列量的指标表现的分析和检查的结果,就能反映社会主义诸经济规律性的要求在各该企业(部门)范围内的实现情况。
应该指出,仅仅依靠会计核算所反映的资料有时不能达到上述目的,因而必须广泛运用统计的、业务技术的和核算以外的有关资料。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总要首先充分利用会计核算的资料,保证在最后主要用货币指标来表明作为会计核算对象的那些客观现象和过程发展的规律性。
以上,我们一般地研究了会计核算方法的所有特点和据以产生的专门方法。我们的研究证明:会计核算的方法(指一切专门方法的总体)密切联系并反映着会计核算对象的客观性质。会计核算对象性质的各种特征是制订这种或那种专门方法的根据。因此,会计核算的方法是合于科学原则的方法。依靠这些方法,我们就有可能正确而深刻地研究作为会计核算对象的各种客观现象和客观过程。
会计核算的一切专门方法都是互相联系着的,我们在运用这些方法来研究(处理)会计核算对象时要把它们结成一个有机整体。所以,会计研究(会计工作也是如此)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在会计研究过程中,各种方法加以运用的顺序必须按照它们之间的固有联系。下列一览表大体上可以反映它们之间的这种联系:
资产负债表:货币估价与成本计算;凭证的编制;账户与复式记账;本期发生额对照表与明细表;盘存;报表;经济活动分析;凭证的检查与监督。
我们已经研究过,资产负债表是日常反映的开始,也是日常反映的终结。既然它是核算的开始因素,它就有资格列于核算方法一览表的首位。此外,我们还考虑到:如果把资产负债表列于一切核算方法之前,即意味着:应该首先研究这个方法。首先研究资产负债表有什么必要呢?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说明:第一,资产负债表是基于会计核算对象的总括性和全面性形成的一种专门方法。资产负债表的经济内容基本上包括了会计核算按企业(部门)范围应当加以研究(处理)的全部对象——即在企业(部门)中进行的社会主义社会产品再生产的客观现象和过程。这样,首先研究资产负债表就能够对于会计核算对象获得一个比较全面、概括的认识,这对于进一步详细地研究和处理会计核算的对象是有帮助的。第二,资产负债表是会计核算账户体系中主要账户的有机综合。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账户体系的统一性和科学性。这样,研究资产负债表就能够对于社会主义会计核算账户体系获得一个比较全面、概括的认识,这对于进一步深刻地研究账户的结构与本质也是有帮助的。
货币估价与成本计算是社会主义会计核算进行反映的基础。在日常核算时,处理每一个具体对象都要先考虑到估价问题和保证按实际成本反映问题,所以货币估价和成本计算,应当排列在凭证、账户与复式记账等方法之前。
从凭证的编制到报表的产生,标志着日常反映和把日常反映资料加以总括的连续过程,它们之间的顺序和相互联系是很容易理解的,这种顺序和实际核算工作的步骤完全一致。
经济活动分析和凭证检查监督所以列在一览表的最后是因为从理论上说来,它们是核算的终结或完成阶段,它们必须依靠核算反映的全部资料才能进行。
我们知道,经济活动分析和凭证检查与监督是两个互相关联的方法。分析过程可能利用凭证检查的资料,而凭证检查则必.须.利用经济活动分析的结果。所以,通晓经济活动分析是更好地掌握凭证检查的一个条件。
由此可见,为了在核算方法一览表中能够正确反映它们两者之间的依赖关系,将“经济活动分析”排列在“凭证检查与监督”之前是比较合理的。
关于会计核算这门科学的对象和方法问题研究,我们就结束到这里。
由于作者的理论水平很低,会计科学的基础知识又非常浅薄,本文研究所涉及的许多问题,大部分是会计核算中带有根本性的理论问题。这对作者说来,乃是一次极为冒昧而大胆的尝试。不用说,其中一定存在不少(甚至是严重)的错误。
作者诚恳地期待着同志们不客气的指教和批评。
(原载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6年第2期)
【注释】
[1]这些文章在我国《工业会计》月刊共译载5篇。两位教授的文章载《工业会计》1953年第6期,此外在1954年第6、7、8三期刊登过4篇。②所谓独立研究并不意味着孤立地进行研究,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既普遍联系又相互制约着。那么,每门科学就会和其他许多科学发生组织上的联系。但是每门科学的对象都有它的特点,基于对象性质的特点产生不同的研究方法。只有借助于专门方法才能进行对象的深入研究。这就是我们所谓独立研究的本意。
[2]列昂捷夫、沙洛莫维奇合著:《论会计核算的对象与方法问题》,《工业会计》,1953年第6期第3页。
[3]同上注,第3~4页。
[4]例如安得利昂诺夫教授在其《论苏联会计核算的对象和方法》中写道:“……能否使各种核算只有一个共同的对象?实际上,所有各种核算的对象只是一个它们不过是用不同的方式来反映这个对象而已。”(《工业会计》,1954年第6期第18页)。
[5]必须指出,安得利昂诺夫教授在这个问题上的意见不能认为是正确的。关于这点,我们在后面还要谈到。这里,我们只是说,他的文章第一次明确地把这个问题提出。
[6]参阅恩格斯:《反杜林论》三联版,引论第10页。
[7]第一本有关会计核算的著作是1458年贝尼基特·柯特普依著写的《关于商业和完善的商人》。在该书第十三章中,讨论了簿记的方法——复式记账。到1464年即出现了众所周知的专门会计著作——陆基·巴其阿勒著写的《账户与记账编记》。
[8]这里应该特别提到大垄断组织的出现。垄断组织的形成大约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垄断组织为了控制所属成千上百的企业,为了在垄断组织间进行的深刻而剧烈的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就更加依赖会计核算。近来在资本主义会计学中着重研究“合并决算表”“CONSOLIDATED-STATEMENT”问题就是为了满足垄断资本主义要求的一种有力证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会计获得巨大发展首先是由于资产阶级企图借助于会计核算来攫取最大利润的结果。但是,它同时也反映了是资本主义生产日益采取社会规模的客观需要。
[9]《论会计核算的阶级性》,《工业会计》,1952年第4期,第6~7页。
[10]佩顿,斯蒂文森合著:《会计学原理》(Principles of Accounting)第3页。
[11]杨汝梅编:《会计及审计》,中华书局,第2页。
[12]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第143页。
[13]同上注,第145页。
[14]《工业会计》,1953年第6期,第3页。
[15]按照我们的意见,如果“会计核算原理”要成为“经济活动分析”与“凭证检查与监督”的理论基础,则在“会计核算原理”这门课程中也必须阐述作为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组成部分的报表分析和凭证检查的最一般理论。
[16]皮撒列夫著:《社会主义核算理论上几个问题》,《统计译丛》(第三辑),财经出版社,第70页。
[17]《社会经济统计辞典》,东北财经出版社,第19页。
[18]葛尔培林、吉博主索夫教授在合著的《苏联会计学教程》中写道,“完成资本主义会计理论的是一位德国博士舍尔”(即塞尔)。见西北书店译本,第9页;而塞尔的名著《会计学与平统表》是在1921年出版的。
[19]以上一段参阅皮撒列夫:《论会计核算理论上的几个问题》一文。
[20]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完全同意列昂捷夫和沙洛莫维奇两教授的论点。在他们两位的文章中就曾这样说:“会计核算原理的重要任务,就是正确地决定和论证核算的对象和方法,这种对象和方法应该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法则为依据。”(《工业会计》1953年第6期第3页)
[21]《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人民出版社,第450页。
[22]《列宁文选》两卷集,苏联外国文书籍出版社,1949年第2卷第309页。
[23]正确的对象定义应该考虑到核算的实践和经验。列宁曾经教导我们说:“……人的全部实践应包括在对象的完整‘定义’中,它是真理的标准,它是对象与人的需要之间呈联系的实际决定者。”(参阅《统计译丛》(第二辑)第28页)
[24]前面曾经说过,根据马克思的指示,会计核算也应当研究产品再生产中发展的速度、比例和均衡关系。不过和统计不同之点在于:会计核算并不(也不可能)一般地、广泛地研究这些能够表现产品再生产规律性的量的形式。会计核算只研究和资金再生产有关的一些速度、比例和均衡关系。换句话说,成为会计研究对象的这些量的形式是通过资金的来源运用和周转中客观存在的若干数量和质量指标来反映的。
[25]关于统计与会计相互关系问题,实践上也是如此解决的。苏联专家E.K.塔图尔在其《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民经济计算的组织》一书中写道:“在计算和统计理论的现今发展阶段上,规定这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社会产品再生产利用会计的方法来反映,而劳动力再生产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则利用统计来研究。关于社会产品再生产及其分配的综合资料,则通过对会计报表和统计报表中所包括的报表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的办法来取得。”(该书中译本,财经出版社,1955年第26页)
[26]见列宁:《第二国际的破产》一文,此处转引自《统计译丛》(第三辑)第30页。
[27]参阅苏联专家阿米·毕尔曼:《论财政科学及其各学科的对象》,《教学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1955年第10期第35~39页。
[28]例如巴伦同志的文章《会计核算的对象的方法》就反映这种观点,他写道:“……认为货币度量是会计核算独具的特点,这就等于否定会计核算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一切远景。一定把会计核算看成是价值核算,这种观点的拥护者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他们把会计核算的存在只限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只限于尚存在着货币的社会主义阶段。”(《工业会计》1954年第7期第16页)
[29]见《工业会计》1954年第6期第19页。
[30]见《莫斯科经济学院对“统计理论”一书的讨论》一文,载《统计理论》第五分册第165页。
[31]见《工业会计》,1953年第6期第5页。
[32]《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第2页。
[33]见他们的文章,《工业会计》1953年第6期第5页。
[34]同上注。
[35]请参阅巴伦同志:《论会计核算的对象和方法》,载《工业会计》1954年第7期。此处引语见第15页。
[36]张立之同志的文章载《工业会计》1955年第3期。
[37]见《工业会计》1955年第3期,第6页。
[38]见阿发那西也夫著:《资产负债表结构原理》,1953年立信译本第22页。
[39]《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第17页。
[40]阿发那西也夫著:《资产负债表结构原理》,立信译本,第28页。
[41]《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第11页。
[42]见他们的文章《工业会计》,1953年第6期,第6页。
[4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第8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