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伯克希尔,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巴菲特,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巴菲特比芒格更加专注于投资,也花了更多的功夫在伯克希尔。从性格上讲,巴菲特非常平易近人,还有很好的幽默感,让人和他相处的时候非常自在。如果你见过巴菲特上电视接受采访,或者去过奥马哈参加伯克希尔的股东大会,你可能会注意到,巴菲特一开口,可不是高盛投资银行家那种职业的范儿,相反,他讲话的风格很像隔壁家那个慈祥的长辈,有点美国的“乡下”味儿,让你觉得和蔼可亲。即使碰上较有争议的问题,巴菲特也会尽量轻松化解。至于芒格呢?他说话可不会拐弯抹角。虽然芒格的话也非常幽默,经常简单的几句话让观众前仰后合,但其内容可是透过现象看本质,非常的犀利——当他没有讽刺到你的时候,你可能觉得特别好笑;如果他的话牵涉到你,你也有可能觉得被冒犯,这取决于你的性格。从他们两个人的风格考虑,除非你已经非常了解芒格,否则对于一般人来说,巴菲特作为CEO可能会对伯克希尔的公关工作更有帮助。
我个人认为,无论是从对伯克希尔的投入度、个人性格,还是从集团的管理角度看,巴菲特都可能比芒格更加适合做伯克希尔的主席和CEO。但是,认识到这点,却绝对丝毫不能降低芒格的重要性。芒格实在可以从太多方面给伯克希尔创造价值了。
首先,芒格的逆向思维,和巴菲特相对乐观一点的风格正好起到互补的作用。巴菲特开玩笑说芒格是个可恶的“说不先生”,很多项目到了芒格那里,他都会指出一些负面的东西。但从投资的角度讲,有人跟你指出投资的各种可能遇到的负面因素,这实在是太完美了!因为无论是证券投资、并购还是另类投资,评估一个项目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将下行的风险管理好,最怕就是对困难了解不足导致“踩地雷”。有芒格在,犯错的概率将降低。不过,实际上虽然芒格的思维方式有些不一样,芒格和巴菲特的投资评估体系还是非常一致的。所以,芒格虽然会将负面的因素考虑得更多一些,大多数情况下芒格对一个投资项目的评估意见和巴菲特的意见是一致的。其实,从芒格的角度,自己的意见和巴菲特的意见太过一致反而不好。说到底,喜欢投资的朋友可能会认同:在你下投资决定以前,有个聪明人持不同的意见挑战一下你,实在是太幸福了。
其次,芒格的存在加快了伯克希尔从投资和收购“烟屁股”型企业,转向投资和收购优秀企业。这是伯克希尔规模增大之后的正确发展方面。例如我们之前谈到的喜诗糖果,根据巴菲特2014年致股东的信,当时(1972年)喜诗糖果年净利润大概400万美元,伯克希尔向喜诗表示兴趣后,喜诗糖果给自己公司的报价是3 000万美元。这个价格,按照市盈率(P/E)来看,大约8倍,估值水平并不算太贵;但是从市净率(P/B)来看,超过3倍,这从传统的格雷厄姆标准来看已经非常贵,相当于公司账面净值的3倍以上来购买公司,而格雷厄姆倾向于用低于账面净值来购买(即P/B小于1倍)。芒格觉得3 000万美元的报价相当公道,但是巴菲特觉得很贵,还价2 500万美元。根据巴菲特在2014年致股东的信提供的信息,巴菲特对喜诗糖果的潜在价值认识似乎还不是很充分,因此,如果当时喜诗糖果拒绝了巴菲特的报价,伯克希尔很可能就会错过这笔如此成功的交易了。不过,巴菲特表示,“很幸运地”喜诗糖果接受了伯克希尔的出价。上述喜诗糖果的交易过程,反映了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仍然在从收购“烟屁股”型企业,转向投资和收购优秀企业的过程当中,这个过程在当时(1972年)还没有完成,但芒格正在促成这个转变加快完成。
第三,有了芒格这个超级律师,别人不会从法律条款上从伯克希尔那里占到什么便宜。实际上,在芒格正式加入伯克希尔之前,芒格的确做过伯克希尔的法律顾问。以芒格的水平,费用自然不菲。巴菲特将芒格找过来,又把自己和芒格的薪水定在只有10万美元(本人绝对没有看不起10万美元年薪的意思,但是10万美元的年薪对于巴菲特和芒格这两位超级大师对伯克希尔的贡献来说,真是太低了),估计巴菲特也知道芒格一两次的律师服务费就高过这个年薪。巴菲特将芒格请过来,真是太划算了!
我们现在当然很难想象,如果从一开始,只有巴菲特没有芒格,伯克希尔是什么样子;或者说只有芒格没有巴菲特,伯克希尔是什么样子。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哪怕他们从来没有合作过,他们各自单独投资或者经营一家像伯克希尔这样的公司,也会做得非常出色。巴菲特从1957年到1968年经营自己的合伙人公司,年均回报高达31.6%;而芒格经营自己的合伙人公司,从1962到1975年,年均回报是19.8%。仅仅从数字看,巴菲特做得更好,但是不要忘了芒格经营合伙人的那段时期包含了1973年和1974年这两个市场暴跌的年份,因此不容易直接做比较。另外,从1959年他们认识之后,他们就一直保持密切往来,所以,他们两人在1959年以后的业绩,可能也已经部分反映了对方的贡献。
说到巴菲特和芒格各自对伯克希尔总回报的贡献,这肯定是一个难以量化的指标。我们在这里做一个“简单而粗暴”的假设:
假定巴菲特和芒格单独经营伯克希尔,分别都能达到18%的年均回报;再假定他们两个合作之后,年均回报上升2个百分点,到达20%。
读者也许会想,不就是2个百分点嘛,2个百分点相当于18个百分点的11.11%。可是,将时间拉长到50年,效果可相当惊人!
在年均18%的年均回报下,1元钱在50年后变成3 927元;
在年均20%的年均回报下,1元钱在50年后变成9 100元。
不要小看这2个百分点,50年后的最终回报竟相差2.3倍!(www.xing528.com)
而巴菲特和芒格的合作,不是“1+1>2”,而是“1+1”后实现加速成长,甚至可以说是带来非线性、爆发性增长。
从各个角度看,芒格都堪称一位投资大师。
大家可不要错过向芒格学习的机会。
【注释】
[1]巴菲特致股东的信(1985年度)。
[2]Poor Charlie's Almanack,expanded third edition,edited by Peter D.Kaufman,PCA Publication,L.L.C.,2008。中文版《穷查理宝典》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10。
[3]原文是“My first impression was that I had run into somebody that had a lot of similarities to me.”—Poor Charlie's Almanack.
[4]Tren Triffin,Charlie Munger,the Complete Investor,Columbia Business School Publishing,2015.
[5]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6]这个例子表明数学在金融领域经常被滥用,但这并不表示数学在金融领域无用武之地。相反,巴菲特、芒格、塔勒布等人都很强调运用概率思维在金融领域的重要性。注意,运用概率思维,不等于仅仅懂得有关的公式。塔勒布认为很多懂得计算概率的人都没有应用概率进行思考的能力(见《反脆弱》一书)。笔者的亲身经历觉得,数学模型可以帮助发现金融市场的错误定价并以此发现套利的机会。举个例子,若一个交易员想买入某公司的信用(long credit),但不想冒利率风险,他可以买入该公司信用债,并用利率互换(IRS)来对冲利率风险;或者卖出信用违约掉期(Sell CDS protection)。这两种途径都可达到类似的目的。若金融市场上对这两种办法的定价有显著差别,就存在套利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