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来看,我个人觉得巴菲特在收购伯克希尔后,并不是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建立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的计划。巴菲特面临子公司的盈利分配这样一个重要的决定的时候,并非每一个决定都能显示出明显的发展方向。诚然,1967年收购国民保险、1972年收购喜诗糖果,这些都是里程碑式的、大获全胜的收购。但是,巴菲特在2015年发表的“伯克希尔——过去、现在和未来”一文中,诚恳地向股东们介绍了他在1975年所犯的一个巨大的错误。那年他买下了另一家纺织品生产的公司,这家公司叫瓦姆贝克磨坊(Waumbec Mills),他希望瓦姆贝克的纺织品业务会和伯克希尔现有的纺织品业务产生“协同效应”。结果,这笔收购最终被巴菲特形容成一场“灾难”。
这次收购之所以被巴菲特认为是“灾难”级的,原因应该不是该笔收购金额特别巨大(在该文中,巴菲特没有透露收购的金额)。那么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呢?
为了解这笔收购的背景,笔者专门研读了巴菲特1975年致股东的信,信中在纺织品业务那部分提到了对瓦姆贝克的收购(但是我仍然没有找到收购的金额)。当时巴菲特提到,在收购完成前的最近一个财务年度里,瓦姆贝克工厂的开工率只有大概一半;但是他同时提到,纺织业正在普遍复苏,并且预测1976年纺织业务的利润“会不错”。
从这些内容看,巴菲特在1975年的时候还是认为纺织品行业是一个周期性的行业而非夕阳行业,因而在他认为行业低潮时选择收购了瓦姆贝克,并认为即将迎来周期性的复苏。但是,他也同时表示,将在不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前提下,逐步扩大纺织品业务,原因是该行业投资回报率比较低。从这个角度看,实际上当时巴菲特对待纺织品行业的态度有点自相矛盾:一方面他认为该行业利润率低,因而不愿意大规模追加投资购买厂房和机器,另一方面却又出资买下一整家纺织品公司。当中的解释应该是,从格雷厄姆的评估体系看,瓦姆贝克当时的股价确实是十分低廉。巴菲特在“伯克希尔——过去、现在和未来”一文中也指出了这点。
回到巴菲特将此笔收购称为“灾难”的原因,我个人认为不是在金额上这笔投资特别巨大,而是在这笔收购中,巴菲特犯了一个重复的错误,即低价收购了另一家利润率低下的纺织品公司;更加令他痛心的是,这时离他1965年收购伯克希尔纺织业务已经10年。经过这10年,他应该已经非常了解这个行业。(www.xing528.com)
今天我们讨论这样的例子,是想告诉各位:即使是巴菲特这样一位大师,在分配资金的时候也会出错,甚至在类似的情况下一错再错。但巴菲特的伟大正在于,他不会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而且认真审视自己犯过的错误,乃至公开检讨自己的错误(在给股东信中称赞别人、数落自己,已经是巴菲特给股东的信中常见的主题)。当然,这往往需要有强大的自信心和诚恳的自省精神作为基础。可以想象,瓦姆贝克不是巴菲特的第一个错误,也不是最后一个错误。
这个例子,对今天广大的投资人应该尤其有启迪作用。作为一个投资人,犯错是在所难免的,甚至可以说是必然的。优秀的投资人能够脱颖而出,能够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良好的业绩,其中一个关键点在于有承认自己错误的勇气,并能够在犯错后不断自我纠正,历练出成熟的投资心态、投资哲学和投资方法。
实际上,经过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投资锤炼,加上芒格和费舍的影响,巴菲特分配子公司盈利的原则越发明确:那就是避免夕阳行业的公司,不管他们的估值有多便宜;考虑伯克希尔整体发展需要和长远竞争力的提高;衡量子公司的盈利再投资时,重点不是对该子公司进行再投资后盈利总额的增长,而是再投资的投资回报率和集团其他投资项目的回报率相比是否有优势。最后一点非常重要,我们会在书后面的内容再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