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形式是公司制,我们的态度是合伙制。[4]
——巴菲特
彼得·林奇曾是富达公司(Fidelity)旗下麦哲伦基金的传奇基金管理人,他退休后,写了三本书,其中《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英文版原书名为One Up on Wall Street)是写得最好的,也是我的投资启蒙书之一。(读者如果没看过此书,我建议买来看看。)在此书中,林奇谈到,由于他工作太忙、太投入,他每周的工作日经常无法在孩子睡觉前回到家,以致他每到周末都要向自己的孩子们“重新做自我介绍”(re-introduce myself)。
麦哲伦基金在林奇的执掌下,业绩表现优异。随之而来的是,资产规模持续上涨。由于麦哲伦基金是共同基金,而共同基金相比起对冲基金和其他私募基金来说,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其中一条,就是投资组合不能过度集中。庞大的基金规模和监管上对分散化的严格要求,使林奇必须将资金分散到各种股票当中。据说麦哲伦基金曾买了上千只股票。追踪跟进这么数目庞大的股票实在令他心力交瘁,也影响了他工作和家庭的平衡,这最终让林奇萌生了退休的念头。
林奇还谈到作为基金管理人的巨大劣势,就是业绩评估的短期性。在美国,每只基金每季度都要向基金投资人报告业绩。如果季度业绩落后于市场,或者落后于主要的竞争对手,基金经理将面临巨大的压力。作为价值投资人,我们非常清楚,一个季度的投资表现根本不能作为评价一个基金管理人的标准。但是,很多购买基金的人的行为都是非常短期的,他们根本缺乏耐性,一旦基金表现落后大盘,就可能将基金赎回。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多基金管理人无法从更长的投资期来考虑问题,而是跟随大流,最终随波逐浪,流于平庸。相反,那些有原则的选股人,即使选对了股,也可能由于短期市场环境不配合,导致业绩短暂落后,失去工作。
在金融市场上,如果你的投资期限比较短,或者你大量采用了杠杆,那么你的选择之正确与否就不是你能够完全把控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情况是否配合。因为,在错误的时间做了正确的选择(Being right at the wrong time),结果仍然是错误。(www.xing528.com)
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当中,全球赚钱最多的人是对冲基金大鳄约翰·保尔森(John Paulson),他在那次金融危机期间通过购买CDS[5](相当于购买第三方信用保险)等方式,赚了120亿美元,这相当于索罗斯1992年狙击英镑所获得利润(10亿美元)的12倍。不过,保尔森并非第一个做类似交易的人,加州有个叫迈克尔·巴里(Michael Burry)的人,在保尔森之前就洞察到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巨大问题和可能发生的危机,他在保尔森之前做相同的事。不幸的是,这位智者显然是“right,but too early”。泡沫的破灭比他预想中来得晚,而在那之前,信用溢价下降(代表市场认为信用状况在改善)使他的仓位急剧亏损,一度几乎要宣告破产。[6]
在金融行业,如果你是受别人之托,给别人做投资的人,那么你很难完全排除短期市场波动对你的影响。将钱交给你管理的人,可能不是金融方面的行家,对市场的短期波动可能很敏感。因此,你很可能会持续面对一些短期的业绩压力。除此之外,如果你的投资组合中有些合约是有期限的(如利率掉期)或者存在较大的杠杆,你将面临更多的短期市场风险。
短期市场波动的非理性和业绩评估的短期性之间的矛盾,是让所有投资经理头疼的问题。即使你是一家上市的非金融机构,季度的业绩仍然是你的测验,年度业绩就是你的大考。
我们回到本书的主题——伯克希尔。在伯克希尔,出资人是伯克希尔的股东,投资管理人和企业经营人是巴菲特和他精干的团队,看起来巴菲特好像不太受短期业绩波动或者伯克希尔短期股价变动的影响。这点对于巴菲特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这样,巴菲特才能真正从公司的长远发展来部署公司的并购和投资。巴菲特是如何为自己创造出这样一个良好环境的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