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确实从他1965年的错误中学习了。取得伯克希尔的控制权后,他从一开始就限制对纺织业的资本再投资。在这方面,他的原则就是基本上维持现状就行了,不打算大规模地改造或者更新设备。这是大原则,在这方面他已经是比较清楚。但在这过程中,巴菲特带领下的伯克希尔也走过不少弯路。
显然,巴菲特当时不认为纺织业能够带来高回报,但他好像对这个行业也并非完全不抱希望。实际上,当时巴菲特认为纺织业虽然无法带来大量利润,但仍然可以有一些盈利。因此,对纺织业的再投资并没有完全停止,只是数额比较小。另外,巴菲特还一度认为纺织业是周期性行业。若从这个角度理解,1965年也许只是周期性的低谷,当它复苏时,可能也会有可以接受的利润。
幸运的是,巴菲特取得伯克希尔控制权后的两年时间里,伯克希尔的纺织业务确实进入了相对繁荣期,所带来的利润约为700万美元。这可能一度让巴菲特觉得纺织业并非想象中那么糟糕。也许是由于对纺织业的前景看得不是太悲观,在1967年,伯克希尔甚至派发了10美分的股息,这是巴菲特取得伯克希尔控制权以来伯克希尔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派发股息。另外,巴菲特还就改善伯克希尔的纺织业经营情况做过一些其他的努力。例如,虽然他对收入的增长没抱太大的期望,但还是希望通过节约成本来提高利润率。这种想法甚至导致他在1975年购入另一家新英格兰的纺织业公司瓦姆贝克(Waumbec):在购买伯克希尔的纺织厂以后的另一个错误!难以解释!不是吗?其实他当时的一个重要考虑就是,通过收购后的整合,可以节省单位成本,或者像商学院教科书上的术语所说的那样,希望达到成本上的“协同效应”,从而给伯克希尔的纺织业带来活力。然而,纺织业日渐式微,这笔投资最后也是肉包子打狗了。
回到1967年,那时伯克希尔的纺织业已经连续两年有可观的盈利,现金也比较充裕,巴菲特认为是时候寻找纺织业以外的业务。他并不需要走得太远,就在奥马哈、离伯克希尔的办公室几个街区以外的地方,有一家保险公司,叫做“国民保险公司”(National Indemnity Co.,NICO)。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叫杰克·林沃尔特(Jack Ringwalt)。
杰克·林沃尔特这哥儿们外号叫做“喷气机杰克”(Jet Jack),也是个有点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大学没念完,就中途辍学(怎么又是一个college dropout?别说盖茨了,就连巴菲特也是从沃顿商学院辍学后再转到内布拉斯加大学,看来我富不起来的原因是直愣愣把大学念完了),办了一家保险公司。他年纪轻轻,就被认为是奥马哈最有创业精神的人之一。他刚开始做保险业务的时候,觉得别人比他网络更广、教育水平更高、决心更强(就“决心”这点喷气机先生倒不一定逊色),所以杰克觉得自己只能从别人不会碰的业务做起。杰克有句话,叫做“没有糟糕的风险,只有糟糕的费率”(巴菲特觉得杰克这句话超有深度)。因此,别人不敢碰的保险业务,他大胆接下来,前提是他计算的费率可以给他足够的安全边际。我们做投资的时候,将股票、债券之类传统投资以外的投资叫做“另类投资”(Alternative Investments)。而杰克所做的保险,可以说比另类还要另类。杰克的公司所承保的标的包括:杂技演员、驯狮员的人身安全,滑稽剧演员身体上的某一部分(我猜大概是红鼻子),当时杰克的保险业务中大概只有出租车业务可算是比较传统的。杰克那无奇不有的业务品种里,还包括对“某走私商人是否会回到奥马哈”开出保单。杰克还给客户开出有点游戏性质的“保险”:客户通过购买保险产品来参加一个游戏,游戏的内容是参与者(客户)需要寻找某“财宝”,杰克将会设计一些“提示”给客户。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客户找不到“财宝”,杰克就会将保费据为己有。据说杰克将线索放进一个唇膏盒子里,并亲自把它埋起来(这“保险”游戏让我听起来更像是变相的博彩)。杰克这些多姿多彩的业务,丰富了奥马哈居民的业余文娱生活,增强了人民的体质(找“财宝”总得四处转悠跑一跑,顺便赚点步数吧)。不过他的大部分客户想不到也找不到唇膏盒里的秘密,交点保费权当娱乐,而杰克自然获利不菲。
杰克和巴菲特在20世纪50年代就见过面,但当时彼此印象不算特别深。后来,在50年代后期,巴菲特成立自己的合伙人公司并对外筹资时,巴菲特的一个亲戚向杰克推荐了巴菲特,邀请杰克出资投入巴菲特的合伙人公司。当时巴菲特还没什么名气,而杰克自认为是个不错的投资者,且很会经营风险,觉得将5万美元巨资(当时5万美元能够在奥马哈买到400多平方米的独立屋)交给一个20多岁的毛头小伙实在不合常理,因此并没有投钱进去。不过,考虑到奥马哈是个不大的地方,后来杰克和巴菲特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有很好的发展,也进一步听说了对方取得的成绩,终于,他们的人生在1967年又有了交叉点。
1967年的时候,巴菲特合伙人公司是伯克希尔的实际控股方,持有伯克希尔61%的股权。经过了两年不错的运营,伯克希尔现金比较充足,低调有内涵的巴菲特先生正寻找合适的收购目标,而杰克那低调有内涵的国民保险公司看起来非常不错。巴菲特本人像个学习机器,一旦他找到了目标,就会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获取信息,分析目标公司。巴菲特的分析结论是国民保险公司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公司,他决定出手。
巴菲特打听到他的一个朋友查理·海德(Charlie Heider)是国民保险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于是巴菲特给海德打电话,问这家保险公司的情况,海德告诉巴菲特“在每一年里,都有这么15分钟,杰克想卖掉国民保险”。这听起来像是开玩笑,15分钟好像有点夸张,但是海德对杰克的了解可谓非常深。此说法的原因是,每年杰克都会碰上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例如客户蛮不讲理的索赔案子等,这些不愉快的事会让杰克想干脆将公司卖掉算了。巴菲特一听,就请海德注意观察,一旦发现杰克进入这“15分钟的窗口期”,就赶紧告诉巴菲特。
1967年2月,天空阴沉沉的,海德和杰克共进午餐。杰克说:“我不喜欢这种天气。”海德一听,难道“窗口期”要来了?果然,他们边吃饭边聊,聊着聊着,感觉杰克确实想卖掉公司。“窗口期”来了!机会来了!于是海德顺势告诉杰克,有人可能想买他的公司,这个人就是巴菲特。午饭后,海德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巴菲特,并问他随后几天有没有时间和杰克见面聊聊。巴菲特马上回答说:“今天下午怎么样?”眼见机会出现,巴菲特可是毫不含糊。杰克第二天就要去佛罗里达,但海德还是成功地就在当天给他们安排了会面,这是伯克希尔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会面。
见面后,巴菲特问杰克为什么之前没有将国民保险公司卖了,杰克回答说之前来报价的都是骗子。巴菲特问杰克有什么条件,杰克说公司的总部需要留在奥马哈,不想被收购后任何员工被炒掉,其他的股东在交易中应该获得杰克所能获得的同等待遇等等(这是罗杰·洛温斯坦和艾丽斯·施罗德那两本传记所透露的细节,从中可见杰克对待小股东的态度值得我们尊重)。巴菲特都一一答应。杰克还说之前其他的出价都太低了。巴菲特问:“你的报价是多少?”
杰克回答:“每股50美元。”当时国民保险的市场价格大概是33美元,若以50美元的价格成交,则溢价超过51%。这超出了巴菲特的预期。不过,巴菲特当场说:“行,我会买下它。”
杰克大概没想到巴菲特这么爽快就答应了,甚至可能觉得自己要价是不是太低。但是既然已经报了价,对方又当场答应,就不好反悔。杰克之后又问了巴菲特几个问题,希望找个借口可以让自己不用卖掉国民保险,或者打消巴菲特收购的念头。但是巴菲特很聪明,回答滴水不漏,没有给杰克任何反悔的机会。整个会谈过程花了大概15分钟。现在回头看看,海德真不是吃素的。显然巴菲特是有备而来,相反杰克对卖掉公司这件事还没完全考虑清楚。
一周以后,杰克从佛罗里达回来,巴菲特已经将只有一页纸的买卖合同准备好:巴菲特和杰克都认为合同长度不应该超过一页纸。签约的那天,杰克来了,但是晚了15分钟,对此,有几种不同的解释或推测。
巴菲特的解释是:杰克到了停车场后,为了找到一个有免费停车时间的停车位置而迟到了。(大家知道,在美国很多地方,停车后要投币获得一段停车时间的许可。如果你投币后停车表上显示可停车120分钟,而你开车离开时表上还显示60分钟,那么你将车开走后,若有人马上停在这个位置,可免费获得60分钟的停车时间。)由此巴菲特认为,杰克是一个对成本控制极其重视的人。
施罗德在《滚雪球》那本书中写道,杰克的解释是:杰克其实没有解释。他只是说迟到了,意思是他并没有花时间去找那些有免费停车时间的停车位置。(www.xing528.com)
谁说的更接近事实,已经难以考证了。毕竟那是1967年,半个世纪以前的事了,年代可以说相当久远了,如果他们两个人记错了一些细节,也不算奇怪吧。
以下则是本人的推测——你可以把它当成第三种可能。
假若你知道今天你要去签一笔令你兴奋无比的大买卖,你大概会早早就到了签字现场,可能还有点迫不及待,至少应该不会迟到才对。当然,除非有不可控的客观原因。例如堵车。我去过奥马哈两次,这是一个很小的城市,去市内任何地方基本上都不会超过30分钟车程。现在的奥马哈没有堵车的问题,1967年更不会有,所以堵车这样的原因是不成立的。更何况,我们不要忘了,故事的主角杰克的外号叫“喷气机杰克”——他可是个风风火火、活力四射的年轻企业家。按我推测,杰克之所以迟到,是因为那天他其实不想签约,内心还在斗争,甚至可能在想“我当时怎么这么冲动”,但是杰克确实是个有诚信的人,最终还是来了,而且签了。至于来之前,他到底是真的晚到了,还是到了附近在兜圈,还是下了车不愿进入会议地点,都已经无关紧要。因为迟到15分钟这个事实,应该正是杰克当时心理状态的外在体现。
15分钟!又是15分钟!故事的开始和结尾都是15分钟——看来在15分钟内真的可以发生很多神奇的事情。
就这样,在1967年,伯克希尔以86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国民保险,这绝对是伯克希尔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伯克希尔正式将其资金转向其他业务,而且这是巴菲特掌管伯克希尔以后的第一笔大型收购。860万美元,相当于巴菲特接手伯克希尔后头两年公司的盈利。而保险业务,由于可提供浮存金,开始成为伯克希尔的核心业务。
巴菲特是如何评价这笔收购的呢?他曾经从两个维度评估这笔交易:其中一个维度看是经典之作,另一个维度看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
什么?巨大的错误?这是怎么回事?
巴菲特在2004年致股东的信中说:“如果伯克希尔没有收购国民保险,伯克希尔的净值能有现在的一半就不错了。”这也难怪,资金(在这个例子里,资金就是浮存金)越早进来,对伯克希尔发展的影响就越明显——复利的因素。可是,在2015年发表的《伯克希尔——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巴菲特认为自己犯了个巨大的错误:收购国民保险这一决定是正确的,但他用错了收购的主体,因为当时巴菲特合伙人公司只是持有伯克希尔61%的股权,用伯克希尔去收购国民保险,国民保险产生的利润以及它的浮存金投资所得,只有61%归入巴菲特合伙人公司,其他的39%落入了伯克希尔原来的股东的口袋。如果巴菲特当时选择用巴菲特合伙人公司作为收购的主体,那么收购国民保险所带来的利益就可以100%进入巴菲特合伙人公司。这个决定影响同样是巨大的,巴菲特认为这个决定让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投资者总共少获利约1 000亿美元。当然,那时候巴菲特感情上和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投资者们更加接近,和伯克希尔那些原来的股东相对疏远一些。这种说法是站在巴菲特合伙人公司投资者的角度来讲的。对于伯克希尔这家公司来说,这个决定再正确不过了。
至于我们这个交易案例里的喷气机先生,在卖掉国民保险之后是怎样的呢?对于这样一个有诚信的人,我想大家都希望他可以过上好日子。事实也是这样,巴菲特觉得杰克对国民保险公司非常重要,于是以优厚的条件将杰克留在公司,并且和杰克成为好朋友,偶尔还一起打网球。至于杰克的财务状况,当然也不错,我只要告诉各位这一点就行了:杰克将卖出国民保险所获得的相当一部分资金,用来买了伯克希尔的股票。
所以大家可以放心,我们这位喷气机先生再也不用到处找地方藏唇膏盒子了。
1966年,巴菲特、芒格和另外一个朋友成立了一家控股公司,叫做“多样化零售公司”,用来收购其他的公司,尤其是零售业的公司。在此过程中,芒格和巴菲特的合作也更加密切,但是芒格在伯克希尔仍然没有任何职务。1975年,伯克希尔和多样化零售公司合并,芒格正式加入伯克希尔,成为集团的副主席,并获得了伯克希尔2%的股权。巴菲特如虎添翼,伯克希尔加速起飞。
这里,我们再提一下,收购国民保险之后不久的1969年,巴菲特将自己经营了13年的巴菲特合伙人公司清了盘,将资金交还给了投资者。合伙人公司在这13年的年均投资回报率是31.6%,扣除管理费用后,有限合伙人年均收益率为25.3%。很快合伙人将收到的资金用来买伯克希尔的股票,伯克希尔股东中认同巴菲特理念的人进一步增加了。巴菲特将自己的合伙人公司关闭之后,几乎将自己所有的财产和精力都放在伯克希尔上,这对伯克希尔的股东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消息。
在芒格的影响下,伯克希尔的收购策略进一步向优质企业倾斜。伯克希尔在1972年花了2 500万美元收购的喜诗糖果(我在本书前言提到的那个巧克力品牌)就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收购,当时的收购价格是喜诗糖果公司账面净值的3倍多,这在传统的格雷厄姆投资里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格雷厄姆式的传统投资人倾向于以低于公司账面净值的价格购买公司。结果呢,这笔收购成为伯克希尔并购历史中的一个转折点,从那以后,伯克希尔的大部分收购都是优质企业。这些企业当时的收购价格按照市盈率或者市净率来算,可能不是非常便宜,但是优质企业能够持续增加利润,随着时间的流逝,盈利能力越来越强,足以弥补收购时付出的成本。还以喜诗糖果为例:如果当时用了5 000万美元(而不是实际交易价格2 500万美元)来收购喜诗糖果,伯克希尔在喜诗糖果的年均回报仍然有21%。
收购了喜诗糖果之后,伯克希尔又进行了一系列成功的重大投资和收购,对象都是非常优秀的企业,包括1973年开始投资《华盛顿邮报》,在该年年底伯克希尔已经购得该公司10%的股权;1976年开始买入保险公司盖可(GEICO)的股票;1977年以3 250万美元收购了《布法罗新闻报》等等。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伯克希尔已经成功地利用伯克希尔纺织业的初始现金和保险的浮存金,逐步将集团的业务进一步分散,涉及的行业包括保险、银行、食品、传媒、零售、娱乐等,伯克希尔的商业帝国已经开始有了雏形。当时伯克希尔的资金还不是很丰裕,所以只能先以证券投资的形式投资一些很不错的公司,后来不少公司都成为伯克希尔控股的子公司,例如上面提到的《华盛顿邮报》和盖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