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会在跨国公司里搞好同事关系

学会在跨国公司里搞好同事关系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跨国公司与国内同行之间的人才对流也日益增多。对外企新人而言,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入门技术,就是学会如何应对跨国公司里的同事关系。跨国公司里的同事关系,有时显得简单、轻松,有时它又是复杂、多样的。跨国公司里流行的基本上是欧美文化,特别是美国的商业文化加本土文化。其实中国同事一样为得奖者高兴,只是不善表达、行事矜持罢了。

学会在跨国公司里搞好同事关系

先讲一个故事:学中文的Frank毕业后进了国家机关搞宣传,生性谦逊、内秀的他对领导尊重、对同事礼让,工作兢兢业业,日子却过得有些清苦。几年后,托朋友帮忙,Frank跳槽到一家美国杂志中文版做编辑。工资比在国家机关高了不少,但工作节奏比原来快多了。这里的同事关系也明显跟国家机关不一样。刚开始,同事还拉着Frank一起去外面吃午饭、聊聊天;Frank却似乎更愿意每天自带午餐,独自享用。业务上,自己负责的那“一亩三分地”耕耘得还不错,多余的与别人就没有什么交流了。遇到美国老板/同事来中国,Frank有些怯场,总是往后躲,弄得老板头一天刚与他在办公室打过招呼,第二天又跟他说:“我好像还没见过你?”“热火朝天”的杂志社渐渐将Frank冷落;Frank也日益觉得自己与这里的气氛格格不入。不到一年,就有点做不下去了……

每个职业新人都有自己的职业梦想。每个人都有自己钟情和青睐的工作单位。虽说近些年外国公司对求职者来说,不再那么“神秘”、那么高不可攀,看起来也不像我早年在外企出入那般“风光”,但还是有相当多的人——不仅是大学毕业生,还有不少身在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的职场人,依然向往外企的工作和生活。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跨国公司“效率高、薪水高、管理规范、企业文化吸引人,员工的个性和创意能够更好地发挥”。

现下的中国,在全球视角下,在全面发展开放的新格局下,在华外商投资企业越来越多。跨国公司与国内同行之间的人才对流也日益增多。进外企合资公司工作已成为很多人的职业目标。要做一名合格、称职的外企达人,就得设计好自己在外企发展的职业道路,把自己在更广阔背景下的职业角色定好位,全面提高自己跨文化的悟性和修养,以多元化视角、更开放包容的视野和心态,去适应外企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外企新人而言,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入门技术,就是学会如何应对跨国公司里的同事关系。搞不好,你就成了上面那个故事里的男主Frank了。

我在外企干了二十多年。国内公司的朋友时不时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我:“想不想从外企出来,回国有企业干啊?”我笑答:“在外企多年养成的‘习气’难改,进国有单位可能一时半会儿适应不了。”不是说国有企业有什么不好,而是外企和国企有着不同的企业文化

对我来说,离开国企时间太长,回来一切都会觉得陌生,最难适应的可能就是国企里的同事关系。光是同事之间的称呼,就得费心思量好一阵,特别是对领导:是不是时刻都要将“某处长”“某总经理”“某主任”挂在嘴边呀?头衔、称谓在国内单位被广泛使用,是因为它能说明一个人在单位中的地位,对上司的尊重或许被看成是对组织及公司使命必须承担的一种义务。看似一个简单的称谓,却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对商业世界的巨大影响。它包含尊老爱幼;注重年龄、职位、资历和背景;习惯论资排辈、等级分明。一般来说,上下级权力距离大,上级权威高不可攀,可敬而不可近。

而在外企,上至总裁,下至秘书,同事之间一律直呼其名,所有头衔、职位都在一声“亚历克斯”(Alex)或“山姆”(Sam)中被隐去。上下级关系相对平等,老板对下属随和、可亲可近。我们美国总部、国际部或亚洲总部的老板来中国,每次都不厌其烦地与本地员工一个个打招呼、寒暄。每次见到我,一定还要问候我的女儿、饶有兴趣地看她的照片。有一次,美国男老板和我一同在酒店与两位中国客户开早餐会议,坐我俩对面的客户也是男老板带着一女下属。就餐后,我老板很自然欠身让我先离座,并帮我递包;而对面同时进行的是女客户连忙起身,并迅速一把拿起一旁她老板沉重的电脑公文包,还努嘴对我说:“咦,Claudia,怎么不帮你老板提包呀?”看看画风——我们这端尊崇的是西方的“绅士范儿”,那边奉行的是中国的“等级作派”。

跨国公司里的同事关系,有时显得简单、轻松,有时它又是复杂、多样的。因为同事关系背后,还有公司文化、商业文化、民族文化、跨国文化在“作怪”。每个员工都面临文化认同,甚至文化冲击的问题。跨国公司里流行的基本上是欧美文化,特别是美国的商业文化加本土文化。而中美商业文化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一般来说,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团队精神,个人服从集体;宁愿表彰整体,避免突出个人(可以说是“平均主义”、不得不吃大锅饭);工作单位有时会过多介入个人生活(传统企业过往对职工的吃喝拉撒什么都管,实行“从摇篮到坟墓”工程);公事和私事容易掺和一起、相互渗透;在单位里普遍注重拉关系;有的领导喜欢自己事必躬亲,员工勤向上级请示汇报;办事好用间接、迂回、圆滑的方式,回避风险、回避冲突。而在美国商业文化中,相对来说,规则、制度、原则重于关系;公私比较分明,更注意尊重个人隐私,个人生活与公司公务分开,提倡公事公办、对事不对人;倡导信息明确、公开,透明度高,员工多有知情权;办事更为直截了当,决策过程相对快速;强调专业分工加团队合作,注重自我,个人主义盛行,组织需求、公司愿景与满足个性化、个人抱负及个人主动性相结合;号召创新、挑战、变化——挑战也是一种激励;鼓励个人成功的同时还必须承担责任及风险;业绩评估、目标管理和激励机制较为健全,会给绩优人员加以特殊表彰。

了解了以上中西商业文化的区别,就不难理解跨国公司里中外员工待人接物方式的不同了。当中国员工荣获大奖时,美国、亚洲其他地区的同人都会情不自禁地纷纷向前握手、亲吻、道贺,“恭喜你”(“Congratulations!”)之声不绝于耳,很自然地分享获奖者的快乐;而曾与之并肩作战的中国同人却反应迟缓甚至冷淡,吝于赞词,偶有一两声祝贺声听起来也很勉强,得奖者还得赶紧答谢“同喜,同喜”,只好低调处理,不敢张扬、炫耀。其实中国同事一样为得奖者高兴,只是不善表达、行事矜持罢了。

我曾连续三年获得亚洲年度最佳销售奖。有了前两次的体验,最后一次,我上台领完奖,与颁奖的大老板拍完照后,右手抱着一尺来高的大奖品,左手拿着系着红丝带的奖状,会还没全散,就径直回自己的房间先将奖品放下,生怕刺激我的中国同事。

我工作过的一家电脑公司,有一年在泰国普吉岛开年会,北京办事处的一位女同事对得奖期望过高,当听到台上宣布获奖者不是她而是同一小组的另一位中国同事时,情绪失控,竟大哭起来!其他地区的同事惊诧不已——他们误以为中国同事之间的关系很紧张、很奇怪。当晚几乎所有同事都外出逍遥了,身为人力资源兼行政经理的我,几乎整晚都陪着这位倍感失落、痛苦万分的女孩,不断地给予安慰。

在跨国公司每天与来自亚洲各国(或地区),甚至世界各国的同事交往,实际上都是在与不同文化打交道。除了本地语言,大家用着共通的商业语言——英语,却或多或少带有各自的口音,也就是说,带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地域特色在相互交流。在交流磨合中,这里的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互相碰撞,或取长补短。(www.xing528.com)

作为跨国公司的本地员工,特别是当外国人是你的上司时,你应承担承上启下、上传下达,将中外文化融会贯通的角色,思维全球化,行事本地化(“Think globally and act locally.”)。你有责任将公司战略、中国规划、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商业模式,与你的本地客户、合作伙伴以及当地同事传达和分享;同时,你有义务推动你的外国老板、外国同事加深对中国国情、地方文化、市场特色、国内客户的理解和支持。既要坚持自己的某些文化,又要包容大度、宽以待人,乐于理解、接受别人的文化。在跨国公司做事,如果过于崇洋媚外,将会冷落、得罪那些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中国同事;如果一味本土化,故步自封,将无法与你的外国同事打成一片。即使同属亚洲人,即使同在中国区域工作,同事之间也可能存在文化误解和冲突。

我曾在纽约总部见到我的美国同事的办公桌上及墙上贴满各国同事的小孩的照片,其中还有我女儿抗“非典”期间在野外花丛中绽放的笑脸——当时我们中国同事的处境也牵动了许多外国同事的心。每年春节前我们一年一度的亚洲年会晚宴上,各国同事都会穿上各自民族的节日盛装,绚丽多彩。大家彼此艳羡,合影留念,兴高采烈,还会互赠各国特色的小礼物。有一位印度同事曾送给我具有浓郁印度风情的布艺挂件——一串五颜六色、镶有金线的可爱小鸡,因为他知道中国的鸡年将至。有一回正值狗年,中国同人带去了象征狗年吉祥的琉璃工艺狗作为年会的大礼,就这样平添许多跨国公司里多元文化的美丽色彩。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跨国公司里的同事交流,就这样自然而然展现其轻松、有趣的一面,变成了我们工作中意外的文化收获。一旦我们视野开阔、心胸宽广,深谙跨文化沟通技巧,精通与老外同事的相处之道,善于在不同文化中灵活转换、左右逢源,就能营造愉快的工作氛围。从跨国公司里的同事关系中汲取养分,如鱼得水,尽情遨游,欣赏由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成的亮丽风景,我们的职业历练也将更丰富,职业生活更精彩。

小贴士

1.跨国公司同事关系背后,还有公司文化、商业文化、民族文化等。每个员工都面临文化认同,甚至文化冲击的问题。

2.以跨文化的悟性、多元化的视角、开放包容的心态,去适应外企的工作环境、文化氛围和同事关系。

3.与跨国公司的外国/外地同事交往,实际上都是在与不同文化打交道。

4.如果过于崇洋媚外,将冷落、得罪你的中国同事;如果一味本土化,故步自封,将无法与你的外国同事打成一片。

5.本地员工应承担承上启下、上传下达,将中外文化融会贯通的角色。

6.如果深谙跨文化沟通技巧,精通与老外同事的相处之道,就能从跨国公司同事关系中汲取养分,去欣赏多姿多彩的文化风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