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票友是一个在媒体上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什么是京剧票友?
我们知道,凡是艺术都有其忠实的粉丝,京剧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说一百多年以来,京剧的忠实观众一代又一代,连绵不绝。从20 世纪80 年代初,就有人在提出“京剧危机”,半个世纪过去了,京剧仍在大唱特唱。从舞台上的名角,到街头巷尾的京剧爱好者仍是举目可见。不可否认,一百多年以来,占据艺坛霸主地位的京剧,早已不复当年的雄姿,但它仍是人们的一项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它仍旧有着绝对数量不可小觑的观众群落。
喜欢戏曲的朋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最初级的一层就是戏曲爱好者,这一层次的人喜欢看戏,有京剧录音就爱听,有京剧节目就爱看;高一层的就是戏迷了,戏迷们对京剧是追着听、追着看,对京剧剧目、演员特长、剧目看点甚而是后台的八卦,了如指掌;最高一层的就是票友,票友具备戏迷的优长,更重要的是他能身体力行,自己也会唱戏。初级票友能跟着胡琴唱几段甚至是整出大戏,高级票友能够穿上行头,粉墨登场。票友唱得多了,唱得好了,自己条件具备,有的就放弃了原来的工作,直接做专业演员了。京剧界的术语叫“下海”。
20 世纪80 年代,不知哪家媒体带头,把放弃本来工作,改为经商称为“下海”,几十年来一直沿用,“下海”的本意反倒少为人知了,还因此闹了一个笑话:京剧“四大须生”之一的奚啸伯本来是官宦子弟,因为酷爱京剧艺术而“下海”成了专业演员,并开创了奚派艺术。这段经历在许多书籍中都有记载。一位年轻的编辑可能是看了这个介绍,而又不知道“下海”的真正出处和真正含义,在写文章介绍奚啸伯时说“奚啸伯年轻时曾经经商”。奚家后代看了苦笑说:“老人一辈子唱戏,什么时候做过买卖呀!”
20 世纪前半叶,京剧演出多,京剧票友也多,票友下海改做专业演员的也很多,一些人下海后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比如名列“同光十三绝”当中的丑角刘赶三,“老生后三鼎甲”之一与谭鑫培齐名的孙菊仙,名列“四大须生”中的言菊朋、奚啸伯,花脸名家黄润甫、金秀山,娄振奎,名旦朱琴心、黄桂秋,名小生金仲仁等,都是从业余爱好而转为专业演员的。
票友不但人群众多,而且大多十分执着。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票友活动空前繁荣,各地以多种形式组织票友比赛,涌现不少老、中、青、少,甚而是幼儿年纪的出众人才。其中,由天津市举办的“和平杯”票友大赛已连续举办十届,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广、涌现人才最多的票友活动。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京剧戏迷电视大赛,一届比届精彩,一届比一届更受欢迎。一些优秀的票友因比赛而广为人知,走进了专业剧团,成为专业演员,真的“下海”了。说到这里,希望年轻的同学、朋友能够喜欢京剧艺术,你只要接触了京剧,就会有所收获。你可能成为爱好者,可能成为戏迷,还可能成为票友。即使你什么都不是,那也会在历史知识、音乐知识或某些方面有所提高,哪有入宝山空手而回的道理呢!(www.xing528.com)
自清末以来,京剧票友的队伍就十分庞大,而且档次很高,像清朝皇帝光绪、王爷载涛、袁世凯的公子袁克文、大银行家张伯驹等,都是出众的票友。当时的京剧名家,也以与这些名票友相交为乐事。1937 年,张伯驹为祝贺自己的四十大寿,举行了规模空前的京剧演出。他自己在《空城计》中扮演主角诸葛亮,由四位顶级的大师为他当配角,其中,杨小楼扮演马谡、余叔岩扮演王平、王凤卿扮演赵云、程继先扮演马岱,这是无论花多少钱也组不成的空前强大的舞台阵容。演出当天,大家争着去看这京剧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盛会。报端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通栏大标题歌颂这次盛大演出。这次演出之后不久,七七事变爆发,不少名角死的死,逃的逃,艺人们再也难得过上安稳日子,这次演出也被称为是“艺坛最后绝唱”。特别让人欣慰的是,演出当天,张伯驹请人用当时少有的小型摄像机拍下了演出纪录片。后来,他把这部影片献给了北京电影制片厂。但遗憾的是,在电影厂的一次清库中,这部影片被当作废旧胶卷销毁了。这是一笔多么大的损失哟!
票友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现象。票友具有广泛性、群体性、自娱性、研习性。从京剧兴起直到今天,票友推动着京剧的发展和繁荣。从京剧舞台的演出来看,京剧虽已不复当年的盛况,但从京剧票友的活动来看,正以前所未有的趋势蓬勃发展。
○拓展
“票友”的称呼是从何而来的呢?乾隆年间,流传着一种叫“清音子弟书”的曲种。“子弟书”演唱的曲目大多来自小说、戏曲,大多是歌颂清廷的内容,一时十分盛行。不过,八旗子弟也不能随便到处演唱,而是要由当局核准,发给一张印有龙形图案的“龙票”,上面注明“发给某某票房”的字样,他们的演唱才算得到认可。此外,他们的演唱纯属娱乐性质,不取任何报酬。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种业余演唱的人称为“票友”。后来,京剧界沿用了这个称呼,人们把业余演唱者称为“票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