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京剧是北京的地方戏,对,也不对。说“对”,是因为京剧确实诞生在北京;这与元、明、清三代定都北京,留下了深厚的戏曲文化积淀,特别是清代统治者及上层官员、文人墨客对京剧的大力扶持有很大关系。说“不对”,在于京剧的许多表演是吸取了安徽、湖北、陕西、江苏等地的戏曲优长而“拿来”为我所用的。换一句话说,京剧的许多很有特色的艺术元素都是外来剧种的“私有财产”。不过,京剧吸取了众家的好东西,而且是不断地吸收、拼命地吸收,终于把自己打扮得“端庄、大气、优美、漂亮”。
这里必须要提到的是清廷对京剧的扶持,这种从上到下的全力扶持对京剧的诞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慈禧太后。
一提起慈禧太后,人们脑海中会不自觉地出现“扼杀戊戌变法”“珍妃被推入井中”“挟制光绪皇帝”“外交连连失败”等负面事件。历史上对慈禧的负面评价很多。但是提起京剧,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京剧大师,都在讨厌慈禧专制的同时,承认她对京剧的贡献。慈禧太后不但爱戏,而且懂戏。对演得好的戏,演得好的演员,她常有奖励;演戏中出了差错的演员,她不留情地给予责罚。对一些剧目的演出,她常常提出自己的意见。常进宫中演戏、指导过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王瑶卿发自内心地评价说:“人家(指慈禧)爱挑眼,可挑得让你服气。”
○故事
《天雷报》又名《清风亭》,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民间故事。说的是明朝年间,一对张姓老夫妇以打草鞋、磨豆腐苦度时光。老夫妇没有儿女,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在街上拾得一个被遗弃的初生的男婴。老夫妇十分珍爱,他们把婴儿带到家中,尽心抚养。老夫妇省吃俭用,再穷也要让孩子受教育,终于把孩子培养上了小学,取名张继保。张继保的出身瞒不过同学们。在学校里,同学们讥笑张继保没有父母。幼小的张继保心灵上受到很大伤害,就向老夫妇讨要亲生父母,并因此与老夫妇发生争吵进而逃离出走。多年后,张继保做了大官,上任时路过老人居住的村庄,此时,二位老人已经衰老患病,没有自理能力了,听村上人说张继保做了大官,就赶到张继保的居所,希望养子能够收留他们。谁料张继保看不上这对打草鞋、磨豆腐的老人,不肯收留老人。老人想借当年的哺育之情哀求张继保,也遭到张继保一口回绝。失望已极、悲痛已极的二老,双双碰死在张继保端坐的清风亭上。(www.xing528.com)
这一幕惨绝人寰的人间悲剧,使乡亲们愤怒了,衙役们愤怒了,老天也为之愤怒了。刹那间,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一个霹雳从天而降,张继保被雷击而死。
雷电击死不尽孝道、忘恩负义的坏人,这当然只是善良的人们的主观愿望,但是故事却彰显了人民群众的爱恨观。
慈禧指导京剧《天雷报》的故事被记录在清宫升平署档案中。慈禧非常喜欢这个戏,不但喜欢演员的出色表演,也喜欢剧中的孝道主题。她曾经带着光绪皇帝一起看《天雷报》,意思是教育光绪要听老辈的教导,要孝顺老人,不可拂逆老人。为此,她专门指令:演出《天雷报》,要增加五雷公、五电母,要上风伯、雨师,要把忘恩负义后的张继保用丑角扮演。总之,要动用天地的力量来处罚不孝的恶人。
清廷对京剧的热衷和扶植,使京剧在民间也有了广大的观众群。很快,京剧成了全国最时尚、最流行的艺术形式。那个年代,京城的大街小巷,到处是哼唱京剧的人。“戊戌变法”的主将梁启超用诗句盛赞京剧名演员谭鑫培是“四海一人谭鑫培”。民间则流传着“有匾皆为垿,无腔不学谭”的谚语。原来,当时的书法家王垿擅长写大字,京城的匾额很多是由他书写,而京剧演员谭鑫培的唱腔风靡一时,学唱谭鑫培的唱腔成为京城风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