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平海心筹》-中国兵学通史.近代卷

《平海心筹》-中国兵学通史.近代卷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鸦片战争爆发后,他于道光二十一年招募水勇,组成“平海营”,抗击英国侵略军。所撰《平海心筹》是他参加抗击英军的记录和经验总结,成书于道光二十三年。《平海心筹》分上下两卷,共一万余字,附图十四幅。上卷辑录有《火器十三种》《制药二十八方》《广东省河水路指掌握要图》等。《平海心筹》是鸦片战争后的一部重要兵书,尽管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富,战略、作战指导、战术均有涉及,一些认识比较深刻,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平海心筹》-中国兵学通史.近代卷

该书由林福祥撰。林福祥(1814—1864),字亮予,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鸦片战争爆发后,他于道光十一年(1841)招募水勇,组成“平海营”,抗击英国侵略军。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军时,林福祥率水勇参加战斗。后历任南昌、抚州、饶州知府,吉安赣宁兵备道,浙江布政使等职。曾于安徽、江西等地参与镇压太平军咸丰十一年(1861),于杭州被太平军俘虏。获释后,于同治三年(1864)被左宗棠捕杀于浙江衢州。所撰《平海心筹》是他参加抗击英军的记录和经验总结,成书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平海心筹》分上下两卷,共一万余字,附图十四幅。上卷辑录有《火器十三种》《制药二十八方》《广东省河水路指掌握要图》等。下卷包括《防夷十八论》《三元里打仗日记》,另有《上制军祁宫保乞收复香港书》《谕林家义勇文》等书信数封,其中《防夷十八论》是林福祥个人对抗英作战的反思,其兵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这十八篇短论中。

关于战和守的关系,林福祥认为实力是议和的基础,“必能战能守,而后可以言和”[17],如果不能战不能守而言和,“是掩耳盗铃,自欺而并受欺于人也,是图苟安于目前而贻巨患于后日也”[18]。他反对拿钱财和土地去讨好侵略者,反对签订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认为,“与夷以赀财码头,则开门揖盗之渐也”[19]。他主张要与侵略者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盖自夷入寇以来,官兵望风披靡,其心已寒,而逆夷自恃累胜,其气正盛,所以必得奋勇之士决一死战,以折逆夷之气,以安我兵之心,然后守乃得而固”[20],就是说防守亦需要昂扬的斗志,不能重建奋勇死战的气概,防守将会成为溃守。

在作战指导上,提出了“埋伏守险”和“防后路”的思想。建议从虎门到达广州沿途百里的地面,层层设防,于田茔地势较高处埋藏大炮,待夷船靠近时,随时攻击。林福祥认为:“炮台是有形者也,夷人得聚力而攻之。至于田茔,处处皆是,搜之不尽,攻之不克,是田茔为无形之炮台,而为埋伏最得力之处也。”[21]针对鸦片战争中清军屡屡被英军抄击后路,林福祥提出“以正兵敌其战船,而预伏奇兵于后路,以击其抄后之兵”[22]

林福祥似乎没有亲见过英国的坚船利炮,想象的成分偏多,他试图以数量弥补舰船体量之不足,而创制了一种旧式蜂群战法,“他用大船,我用小船,他一只大船,我用一百只小船,如蜂如蚁,四面八方。我船上概不用炮,只用喷筒、火箭,一切神火器具,飞棹而进,使他应接不暇”[23]。在英舰两次轰击的间隙,以小船靠近英舰,或施放火器,或登其舰。这种战法,书生论兵的意味明显,在实战中无实施的可能。二是抢占上风口,利用风势,对敌进行火攻。三是“扎强营、打死仗”。作者认为,出洋作战,须用木排水寨,“其法,以厚木扎成一大排,四面有门户,而空其中。一出大洋,将小船尽藏在大排之内,而大排之上,风帆橹柁,色色具备,四面遮障,以罟网为主,棉胎牛皮次之,前后左右安放大炮。打仗时即以大排为炮台,为正兵,而小船四出,施放喷筒火箭,抄后旁击,为奇兵”[24]。(www.xing528.com)

在炮台建造方面,根据海战与陆战的不同特点,分析了炮台修在低处的“四患”和修在高处的“五利”,大胆否定炮台不设于山顶的传统认识,提出把炮台建在山顶高处。修筑炮台的材料由石头改用三合土,以柔克刚,既能挡敌炮弹,又能避免因炮弹击石溅起的碎石伤人。

该书认为调客兵而不从当地招募乡勇,是鸦片战争中清军致败的一大原因,“(客兵)不谙边事之艰苦,不识山川之险易,守则不固,战则多败,其数虽多,未若土兵之少而精也”,又说,“徒用不识水性之客兵,不独不能取胜,适足以贻滋扰之患也”。[25]所以他反对调客兵,主张应从本地招募朴实、家室清白之人为乡勇,以乡绅兼领之,如训练得法,则“乡勇三千可当客兵三万之用”[26]

《平海心筹》是鸦片战争后的一部重要兵书,尽管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富,战略、作战指导、战术均有涉及,一些认识比较深刻,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