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思想是这一时期兵学思想的核心,是对西方军事理论吸收最为深入的部分。《训练操法详晰图说》(下称《图说》)中规定了训练所要达到的目的:“练兵自以步法、手法、阵法、操法为要务,然其尤要者在于听号令,便分合,知地势及枪炮用法之奥妙,行军攻守之变幻。”[132]士兵入伍后先进行三个月的基本训练,然后再进行兵种训练和作战训练,“始练以步伐、身手各法,次练以布阵变化诸方,再练以行军、驻扎、攻守、调度之道”。[133]不同兵种的士兵在完成了基本训练后,则转入各自的专门训练,“若夫步队以起伏分合为主,炮队以攻坚挫锐为期,马队以出奇驰骤为能,工程队以尽地利备军资为事,则又在乎各致其精”[134]。
(一)基本训练
无论步兵、骑兵、炮兵或是工程兵,均需进行全部科目的基本训练,只是步兵要求更为严格,骑、炮、工程等兵因自有专业,而对步兵操法要求稍弱,但基本的动作要领及战术配合均需学练掌握。
1.体能训练。袁世凯认为:“身体练则力健筋舒,动转灵捷;耳目练则视明听聪,奉令迅速。”[135]不仅如此,通过训练,士兵能冒风雨,耐劳苦,忍饥渴,“人人身体皆足备鏖战之选,方为合格”[136]。《图说》中主要介绍了体操法和舞枪法,体操法意在增强身体灵活性,舞枪法则在增强臂力,是进行操械训练的必备基础。光绪二十七年(1901)张之洞训练湖北新军时,丰富了体能训练的内容,要求“人人皆习体操”,先练习柔软体操、器具体操,再练习兵式体操,此外还需掌握双杠、单杠、木城、跳台、天桥、木马、游木、晕浪架等器械,以及跳壕、越险诸技。张之洞认为此类体能训练不仅能够增强士兵体质,同时有助于拉近士兵间的关系,“既以练其筋骨,亦以助其兴会”[137]。
2.操枪及队列训练。基本要求:一是步法齐。通过练习,士兵能够熟悉掌握各类队形变换,同时“增健步履,庶远征无疲乏之患”[138]。二是器械熟。《图说》认为,“尽器械所有之长,方可收至精至利之效”[139]。士兵需熟悉枪械的构造原理,熟练掌握武器的使用方法及枪械保养之法。此外士兵还需掌握测距、修垒、架桥、测绘等基本技能。
训练按照先易后难、先单人后多人的原则,循序推进。练习从基本动作开始,如立正、稍息、静止或行进间转身法。一月练熟后,发给枪支,练习舞枪和托枪。至一个半月,练习端架和瞄准、一哨看齐及横步退步刺枪法。至两个半月教授射击基本要领及刺杀动作。至三个月操一哨步法、不带数枪法等。每日除练习以上诸法外,还须练习端、站、跪、卧各式架枪法及打靶法。根据实战需要,士兵需掌握发枪要义,力求枪无虚发。要义包括:“一、发枪时须目视敌兵,耳听口令。二、随身所带子弹宜撙节施放,俟枪火能及敌兵,方可发枪,不得虚击。三、击敌时敌人业经隐伏,我虽发枪亦难伤敌,各兵须牢记此理,无论何等地势,纵在敌人子弹击及之地,亦必安心静俟,按枪不发,甚勿惶恐误击,虚糜子弹。四、不拘何时,须照指挥官所定枪码远近,仔细装好,瞄准即放,放毕速装。五、敌队或散或整,或远或近,或多寡不一,发枪亦须随时斟酌应用,若干枪击敌若干队,或指明某队击敌某处,不可任意纷扰。六、遇有遮蔽,立即借以护身,必须便于发枪,斯能有益无损。”[140]
由于新操内容较为复杂,“各法操至三月后,只可得其大概”[141],为保证训练质量,要求教官“每教一法,按名指授,不惮烦难,俟有领悟,始进习他法”[142]。如果新兵个体资质差异较大,还需根据领悟快慢,进行分班教学,“俾性灵者成伍较速,兼可转教钝者”[143]。士卒还需在日常训练间隙,掌握擦枪、捆扎军用行李包等技能。
3.阵法训练。新军阵法均仿西式,与湘、淮军阵法形式不同,但目的一致,即“阵式者,所以纳官兵于规矩之中,纵至忙迫之时,仍能纵横成列,一气贯注。勇者不能独进,怯者不能独退,指挥所及捷于影响,而调度始能自如”[144]。步兵共有21种阵形变换,其中一队阵形变换是所有阵形变换的基础。《图说》认为:“近今接仗宜用三层阵,故以三哨为一队,一队之中除书识、护兵、长伙夫外,应到操者二百六十七员名,兵力较一哨加多两倍,交绥时亦可独居一隅,暂时抵御。故操成阵法,必自一队始。”[145]一队阵形变换熟练后,方能扩展到一营,再到多营或全军。一队阵形变换主要是由一阵变为三哨,或由三哨变为方城阵。一营的阵形变换则主要为横队与纵队的相互变换。
除阵形变换外,还需练习疏开队形与密集队形的转换。《图说》认为,尽管西方多以散兵制胜,但疏队与密队两种阵形各有利弊。散队士兵为相对独立的个体,易于机动,易于隐蔽,易于发扬火力,但指挥较为困难。密队则调度迅捷,转移灵便,且“靠拢则力整气聚,既可乘虚而入,勇进歼逼,复可阻敌马队,排击力持,其坚锐猛厉,实非散队所能及”[146],但不利于发扬火力。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采用何种阵形,“万不能拘泥定用何队。要在各适其宜,依令聚散,如臂使指,方易收效”[147]。《图说》中介绍了数十种散开与合拢相互转换之法,如半面左转弯向右散开,再向左靠拢等。
散队进退的基本原则是“进宜速退宜慢”[148],基本方法是各排轮替,如一哨散队,上半哨前进,下半哨发枪。上半哨立定发枪,则下半哨发令前进,当与上半哨排齐时,亦即立定开枪。上半哨再进,两半哨依法轮替,队伍多则以哨轮替,少则以小排轮替。进法如此,退法亦然。《图说》认为:“盖如此进退,接战之时枪火不断,使敌军不易调度,我军进退亦较从容。”[149]
(二)专门训练
基本训练完成后,则按不同兵种所用装备的不同转入专门训练,“务使人之于器浑忘其迹,得心应手”[150]。步兵主要授以“步伐枪阵,并行军对敌分合起伏进退诸法”[151]。炮兵则需掌握操作施放之术、驰驱驾驶之能、子药接济之法、变阵离合之机[152]。骑兵则要做到“人马枪械运用如一,冲锋逾沟,奔腾神速”[153],工程兵则需学习架桥梁、筑地垒、设电雷、绘地图、修器械、安电报等六艺。
1.步队训练
技能训练。熟悉结构原理是进行枪械训练的第一步,《新建陆军兵略录存》中有“枪件问答”,以浅近、灵活的形式,介绍了部队所用枪械的基本知识,如枪支产地、结构(枪管、表尺、枪托、子弹巢、枪机、机槽、撞针、撑簧、刺刀、子弹)和性能(如枪的重量、长度、钢质、口径、射程、威力),以及工作原理和枪械养护的基本方法。平时打靶,规定“每日下午由分统、统带督率各队官,分队演打,三日一轮,务期人人均知打靶瞄准理法,遇有战事,便可得心应手”[154]。
战术训练。一营为独立最小之队,“一营接战不宜分其兵力,盖兵愈分而力愈薄也。其分派队伍,自全军至一队,皆以前敌、接应、备分三队为常法”[155]。若以一营接战,则以一队为前敌,前敌队之任务为“察敌情,择地势,定枪码,审机宜,不但照顾本队,兼为后面接应、备分等队进战之标准”[156]。对敌时或半哨散开,或全哨散开,需视实际情况而定。接应队为前敌队的增援部队,《图说》规定,若一营接战,人数一般与前敌队相同,作战时接应队“视前敌散开阵线何翼吃重,即向何翼散开,按段梯进”[157]。待接应队与前敌散线接齐,“即彼此保护,发枪迭进。惟两队散线中间须留二十步或三十步余地,以清界限”[158]。备分队则为全营的后备队,因关系綦重,所以调度此队恒以统带任之,不到万不得已,不轻易使用该队。但若使用,必志在速战速决,“宜令备分全队成排猛进,鼓号齐鸣,乘一往莫遏之气,直压敌军,使无转(环)[圜]之力”[159]。备分队“最忌不审兵机,不权轻重,见一时之利,失全队之机,恒至一败涂地,不可收拾”[160]。
若步队与敌方步队相遇,或战或守,需当机立断,随机应变。若采取进攻策略,除正面积极迎敌外,另需调动备分部队增援,并设法包抄敌队,同时防敌队抄袭我方后路。若分出部队进行包抄,需调动备分队居中接应。要点在不慌乱,从容应对,“跪卧发枪,轮流迭进”[161]。作战最忌犹豫不决,一旦“决策稽时,率落后著,易为人制”[162]。若防守,亦需持以镇静,寻找有利地形,从容布置。如敌众我寡,当适时撤退,但更需稳妥,“后退须一排猛击,一排退后,层递而下,虽败不致夥伤”[163]。若步队与炮队交战,需抵近至一千三百步之内,方能发挥步队优势,然后“牵制正面,侧击旁面,弹雨密布,炮兵必难措手”[164]。若步队与马队交战,需靠拢队伍,成一字阵,待敌方马队近至射程范围内,瞄准排击。
2.炮队训练
新建陆军炮队主要装备格鲁森五七陆路快炮、五七过山快炮和克虏伯七五过山轻炮,有关炮兵的操炮训练之法主要以这三种大炮为准。训练以用表和瞄准为重点。新建陆军编有详尽的“用表问答”,讲解表尺数值与距离远近的关系,以便炮兵掌握查表及计算方法。《自强军西法类编》中有“炮概问答”,以简问简答的形式,教授有关大炮的基本知识,如口径、射速之类,另涉及大炮结构、粗浅的工作原理、各种炮的适用范围等。
炮队训练要求首先熟练掌握从炮架安装到用炮、瞄准、施放,再到拆卸炮架等15个动作。由于陆路快炮和过山快炮重量、结构均不同,《图说》中有不同的驮炮及装卸炮架的训练规则,需分别加以训练。
以上这些内容仅解决大炮的操作与测距问题,实战中炮兵及大炮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要复杂得多,如选择何种炮弹,开炮时机,炮位安设地势等,这些均是实际作战必须考虑的问题。为此,新建陆军专门编有《战术问答》,要求官兵背诵熟练。其内容包括:筑垒,布阵,选择地形,各种射击方法,炮弹的使用规则等诸多复杂问题。北洋六镇编成后,北洋陆军编译局印发《炮队接战之理》,用以指导炮队作战训练。(www.xing528.com)
关于炮队的进攻与防守,《图说》规定,进击时,为避免误伤本军步兵前敌队,炮队需随步队前敌队移动,使彼此间距离保持在四百米以外。退守时,亦要与步队保持适当距离,同时密集火力阻敌追击。此外还需防备敌步队进击。若近至一千五百米以内,则需迅速转移。因炮队行动迟缓,转移较难,如无步队防护,易被敌方马队所乘。遇有此种情况,“惟心定神稳,与之力敌,不但可以自存,尤能挫彼锐气”[165]。
除需对炮兵人员进行训练外,还需对运炮马匹进行训练,以便使其在战场复杂环境下,不至于惊厥,失去控制。
3.马队训练
马队操练主要分为:马刀操法训练,包括举刀立正及抱刀式、舞刀通法、步下单舞法、马上舞刀法等内容;马术训练,其基本动作分为上下马法、一字站队变化为小排法、二马并行法、乘马纵跳法等内容。其中乘马纵跳法要求越过宽5尺、深4尺壕沟,或宽、高各3尺的障碍物。
《图说》列有数十种马队变换之法,认为,“平日变阵之术,即将来临阵之资”[166]。马队主要在发挥快速机动,冲击力强的特点,认为,“善用之者,其功用有六”。具体而言:“一、分遣出探,将战之先,探敌虚实,兼防暗袭。二、兜抄敌后,交绥之际,乘机陡至,使其猝不及防,自相惊扰,后队溃则前队随之,我军正兵可期获胜。三、抢据地势,使马队迅往下马设伏,以待济师。四、使敌益乱,宜在大队左近择地隐蔽窥伺,敌军摇动,或力疲或欲退,即用马队突出奋冲,使敌阵惊奔践踏,不可复军。五、冀分敌势,凡谋攻一处,恐敌人协力抵阻,宜用马队设疑,游弋牵制,则敌之分枝队不敢合并。六、因势进取,与敌人火线既交,势均力敌,相持不下,无隙可乘,傥暂缓须臾,敌援即至,应由两旁或斜出直薄敌军靠拢大队,使之接应不暇,然后正兵一鼓作气,奋勇力战,必可获胜。惟马队冲突伤损必多,临阵须酌量轻重,得可偿失,始用此法。知用奇而不用正,则足擅专长矣。”[167]
4.工程队
与湘、淮军的长夫相比,新军工程队的职能已有明显变化,不再只负责简单的搬运工作,而且担负开通道路、构筑战斗工事等任务,比之长夫的地位更为重要。其主要任务为:架桥、筑垒、设电雷、绘地图、修理器械、安装电报等。其中架桥、筑垒、设电雷三项,为日常训练的中心。
架桥分浮桥、柱桥二种,具体采用何种架桥方式则要根据水的深浅来定。水深超过七尺用浮桥,不及七尺用柱桥,又因河底的软硬、水流的缓急各有不同,架桥之法亦因之而异。
筑垒即修筑防御工事,按照作用时间长短可分为三种:一为永久性工事,如炮台、要塞;一为半永久性工事,如战时所筑堡垒;一为临时性工事,如战时所挖掩体。而掩体又有步队掩体和炮队掩体之分。步队掩体分卧沟、跪沟、站沟三种掩体,与暂守、固守、瞭望三种沟垒。炮队掩体有炮沟,是按炮之大小高低进行挖筑。又有护炮沟垒、多炮连沟、护套马、子药车沟垒、暂守营垒等,与沟垒相辅相成的,还有因水陆而设置的不同拦阻物。
设电雷。电雷为军中利器,有电瓶、电表、电线、电台、电信(电管)、雷药、雷壳、地雷、雷阵九种。这些训练,不仅要求工程兵掌握特殊的技艺,还强调施用技艺时对地形和攻守态势要能迅速把握。
此外,测绘也是新军工兵队的一个重要训练科目。新建陆军所用的测绘仪器,包括直角器、直角镜、测向罗盘、经纬仪、测绘镜、快测机和比例尺。对这些仪器的结构与使用方法,在《图说》中均有详尽的讲解。
(三)战术合练
战术合练是训练的核心,《图说》认为,“至场操步伐,约以范围,齐其心志,只教兵之始基耳。若择地势、料敌情、分合进退、奇正互用,乃演战之通义,实临战之真筌”[168]。新军战术合练始以分营分队,自少加多,自近及远,然后或两军合演,或分军交绥。其要点如下:
其一,做好战前准备。《图说》认为:“未战之先,贵乎持重。分拨既定,各遣探兵,多寡虚实,强弱迟速,比权度力,通筹全局。智取术驭,谋定后动。至起伏进退,扼要夺险,出奇设疑,迎击冲锋,犹其显焉者也。”[169]除要进行预先的战略谋划外,还需进行装备器械及物资准备,预探敌情,审定局势,根据敌情确定步、炮、马、工程各队分配人数,确定何为前锋,何为后劲。此外为保证按期行军,需提前多勘路径。
新军特别注意行军的次序与防护。按行军序列分为前锋、大队、旁护、后护四部分。前锋担任行军部队正面护卫工作,人数一般为行军部队的三分之一至六分之一,前锋部队无论何时遇敌,都要一面抵抗,一面报告大队;大队为行军部队的主力,前锋、旁护和后护都由大队拨派。旁护担任行军部队左右两翼的护卫工作,一般为全队的十二分之一,如与敌遭遇,与前锋一样,也是一面抵抗,一面传报。后护担任行军部队后方的护卫工作,其职责与前锋基本相同,人数为行军部队的三分之一至六分之一。新建陆军特别注意夜间行军的训练,认为夜间光线昏暗,敌人瞭望困难,我军行踪不易被察觉,利用夜间行军往往可以抢占有利地形。在《图说》中对夜间行军所应注意的事项也做了明确规定。
其二,练习攻守之法。攻敌之法主要有:一为陈兵速进,称为正攻;二为击敌一翼,称为侧攻;三为以多击少,称为围攻;四为绕击敌后,称为绕攻;五为骤断敌阵,称为突攻;六为反攻为守,以待援军。攻队进法,可分为明进、暗进两法。明进多为虚攻之队,暗进多系实攻之队。防守之法有二:一为势不得已,坚守一处,以待时机的固守。二为诱敌来攻,以逸待劳,乘隙出击的战守。无论哪种防守方式,均需关注以下五方面的问题,方能得防守之利。一是要占地利,查敌情,枪炮易于远击,使各队均易于援护;二要有障蔽掩体,使敌不易窥悉;三是守地前要有斜坡,使敌人前攻,不易隐匿;四是两旁地势敌难绕过,我若决战,尤便出击;五是要选择有利地形,必要时得以安全撤退。[170]
其三,练习驻扎之法。驻扎也称宿营,无论是行军宿营,或是遇敌宿营,总期达到“内可休息兵力,外可防范敌军”的目的。其应注意的事项有:一、辨地势。扎营选择在村镇、城池或地势较高的地方。二、量兵力。行军尽量只在白天进行,夜间驻扎,避免士兵过度疲劳。三、严保护。根据驻扎队伍兵力,设立护军队,轮替负责大部队休息时的警戒。四、编密令。为防敌人混入,需每夜设定口令。五、展阵局。驻扎时,队伍宜分枝掎角,以便彼此援应。六、防窥伺。遇有可疑之人,立即驱逐。七、别马队。马兵应在驻扎地分散喂养。八、重责任,即明确任务分工。[171]
其四,诸兵种配合的作战训练。无论进攻或防守,《图说》均强调步、马、炮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如进攻有地势隐藏之敌,应先用轻队进攻,以诱其离开敌防守地域。若诱之不出,“须用炮于诱敌步兵之后,越击敌人隐身之具,以保步队前进之路。但步炮两层总宜相距五六百步远近,以防自相击伤”[172]。再如进攻平坦之地,可将马队分别配置于左右翼以及正面。“三枝隐藏靠拢步队之后,一、左右保护阵端,二、专伺敌人某处阵体单薄,突出猛冲,步队后随。傥敌队散乱,马步并冲。敌若整聚,迅退阵后,以让步队火线。如此用法,可乱敌阵,可劳敌力。但马队进退,总宜迅速,方可尽其所长”[173]。无论据守何处,“宜将炮位布列阵体前面及左右两翼地势较高之处,再于炮前布列步兵,保护炮位,兼备击敌之游兵散队。敌若进攻,炮队专击其靠拢接应,断其前后气力。散队势孤,自然退败”[174]。
与湘、淮军相比,新军的训练,有章可循,规范性更强,训练科目安排亦更为合理。在注重队列操法和技术训练的同时,突出了阵法和攻守战术的训练。在战术训练上,相较湘、淮军也有较多突破。首先,接敌队形进一步向科学、实用方向发展。陆军阵法攻守战术训练,正在由传统的复杂阵法演练转变为以散兵为步队作战主要形式及步炮有机配合的战术演练[175]。其次,进攻防御的手段进一步加强。原先白昼进攻、夜晚防守的习惯被打破,夜间作战的地位明显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