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代兵学通史:要口设防,水面炮击战法

近代兵学通史:要口设防,水面炮击战法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口设防,主要是“防敌船进港溯流而上,侵我之内地也;亦防敌舰停泊于海,轰击我近海之城邑也”[70],所以应尽可能利用水面和海口大炮,进行层层阻击。如果不能阻敌于海口之外,则仍要回到以陆制海的老办法,利用陆上纵深设防,予敌以杀伤。若敌舰已侵入海口,周盛传提出可将战舰当作固定炮台使用的设想,具体做法是在海口建造船坞,将舰船收入船坞,以堆土对舰船进行掩蔽,只露出船艏舰炮。

近代兵学通史:要口设防,水面炮击战法

要口设防,主要是“防敌船进港溯流而上,侵我之内地也;亦防敌舰停泊于海,轰击我近海之城邑也”[70],所以应尽可能利用水面和海口大炮,进行层层阻击。如果不能阻敌于海口之外,则仍要回到以陆制海的老办法,利用陆上纵深设防,予敌以杀伤。

第一层为水面拦阻。因当时海岸炮台所安炮位多为旧式,射程有限,无法对敌海面舰船构成威胁,而西洋炮船则可凭借射程远的优势,从洋面上直击炮台,因此,一般会在岸炮射程之内的洋面设置拦阻带,阻滞驶近要口敌船的行进,可称为外洋堵口之法。具体做法是,视海口之宽窄浅深,“或用铁链系巨樁,或以沙石沈废船,或用木牌木筏上加浮炮台”。海口既有拦阻,“则敌船不能径冲而过,我台上之炮乃可尽力冲击。惟炮台工坚,炮巨子弹凑手,立脚乃牢耳”。[71]这一办法在北洋和南洋的备防过程中均有采用,但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薛福成曾对此法有过反思,“外洋堵口之法,利弊各半。所宜深虑者,莫如阻碍本国商船兵船往来之路,先致自困”[72],又说,“近日闽省封口较早,致船难出入”[73]。因敌情判断不准,导致稍有风吹草动,即仓猝沉船,未能制敌,反给己方带来诸多不便。此种办法越到后期采用越少,而以铺设水雷代替之,“虽需雷较多,而工价比沉船犹省十倍”[74]。一般铺设四重,“敌船在后者仍可冲进,则以水雷一叠二叠三叠四叠置于口门,……窃料敌船如毁一二,其在后者必疑畏而不敢进矣”[75]

第二层为炮台攻敌。炮台包括岸防炮台与置于水面的水炮台。传统方式的岸防炮台击敌,需有数座炮台形成交叉火力方为有效。因有水炮台的加入,岸防炮台能够与水炮台形成配合。因水炮台有一定的机动性,更易形成交叉火力,对于企图闯入内河的敌舰威胁更大。若敌舰已侵入海口,周盛传提出可将战舰当作固定炮台使用的设想,具体做法是在海口建造船坞,将舰船收入船坞,以堆土对舰船进行掩蔽,只露出船艏舰炮。“我船即于坞内开炮横击,相去无多,炮力愈猛,且数船排列协力以攻,即第一船之炮不中,而次船继发,如此连环排击,必可制之。”[76]可以看出,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将可以机动作战的舰船变为固定的海岸炮台,周盛传认为此法可使“现有之船即可以当彼铁甲之船,寻常炮械亦可当彼极利极猛之炮,化无用为有用,似亦御变救急之微权”[77]。(www.xing528.com)

第三层是岸防部队的阻击。在缺少有力海面部队的情况下,如果堵口、炮台阻击不能致敌于死命,最终可能仍要进行陆上决战,因此尽管有前面两法,但多数人仍将岸防陆军视为反败为胜的关键因素,“惟陆营力战,足以御之。窃谓战守之把握,陆营当得四成,炮台当得四成,堵口当得二成”[78]。一般岸防部队分为两部分,一是固守炮台的部队与用于支援掩护的部队两部分;另于后路屯驻重兵,作为“游击之师”,主要用于支援防守炮台的部队,以便稳住海口阵地。《浙东筹防录》对岸防部队的作战方法有简要描述:“设遇敌船遥至,我兵静按不动,必计弹子能递得到时,方可轰击,否则不准空开一炮。恐其不能摧敌,反为敌人识破。敌如冒死上岸,一声号炮,则我兵之伏于西北隧道者一拥而出,可以直冲其前,我兵之伏于东北隧道者分路山背,可以包抄其后,一概皆从暗中设防,敌人焉能测我?此即尊函中所谓我能见敌,敌不见我之意也。又虑南岸兵少,不敷布置,乃自衙前山起至布阵岭止,择地势之高阜者,曾经陆续砌就假垒十余座,学昔人减兵添灶故事,毫不驻兵,只插旌旗以张声势,其实真垒皆依岭障山,扼要据险,亦间有半露者限于地也,此又尊函中所谓我无队伍之山,多张旗帜以疑敌之意也。”[79]

可以看出,在完全决战海上暂无可能的情况下,依托陆上力量的协助,建设陆海统筹,相互配合、互相协调的整体海防是唯一有效的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