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兵学通史.近代卷》中的主要兵学著作及摘要

《中国兵学通史.近代卷》中的主要兵学著作及摘要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淮军要学习战术动作,则只能借助其他译著,如《克鹿卜后膛炮法》《克鹿卜小炮简本操法》等。(三)《操枪程式十二条》光绪元年,盛军统领周盛传参照西法拟订《操枪程式十二条》,对新式洋枪的使用、保养诸法作了明确规定,后也被李鸿章下令印行颁发北洋各军使用。该书主要内容是关于枪械的用法和保养。

《中国兵学通史.近代卷》中的主要兵学著作及摘要

淮军将领比较注意训练方法和战术的总结与整理。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编成《洋枪队大操图说》《枪炮操练图说》《操枪程式十二条》等具有条令性质的训练操典。

(一)《洋枪队大操图说》

该书由淮军将领潘鼎新组织编纂。潘鼎新于同治元年(1862)随李鸿章上海,所部陆续换装新式枪炮,战术思想也随之发生变化。当时淮军简练精良,自成步伐,以口令代金鼓,颇令人耳目一新。潘鼎新又以“所部五千人合操之,演为枪阵,凡十有五。夜则心揣手摹,以指画被;旦则亲督旗号,试之演场。务使整散互施,离合交应,回环往复,万变无穷”[37]。后以图配说,编成此书,于同治七年(1868)付梓。李鸿章看了抄本后极为高兴,大加鼓励,并指示潘鼎新将“小操各条亦须一一绘图立说,核定妥本,尽可发刻,以便传示”[38]

《洋枪队大操图说》所载日常操练阵式15种,均绘有阵图,并配以说明文字。这15种阵图分别是:转移阵、四叠阵、六花阵、回旋阵、五方阵、撒星阵、八字阵、大方城阵、梅花阵、八卦阵、浮梁阵、双龙阵、小方阵、工字阵和四锐阵。这些阵法,主要为大阵,人员较多,阵法变换较为复杂,用于实战的可能性较小,而更可能是为了强化团队意识仅用于训练的阵法。因当时潘鼎新所统部队多已配备火器,与传统冷兵器阵法已有实质性不同,该书所述阵法多为借用已有之名,而实则已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诸多改造。如撒星阵,在李绂的《藤牌撒星阵法说》[39]中即有记述,是由大圆阵通过不断变换阵形变为多个小圆阵的阵法,以藤牌作为防护基础,以刀矛和弓箭为主。而该书中所讲撒星阵名虽与李绂所述相同,但原理并不一致,其中加进了大炮和排枪,在装添弹药的间隙进行队形变换,可变作六十四小队,再由移动状态收队还原。各类方阵,立意与功效大体相同,其共同特点是兵力缩成一团,使士兵四面应敌。

无假想敌之设,不借助地形地貌,而空泛地讲动作变换,期望达成一定的战术目的,这是中国传统阵法的追求,但也是其最为人诟病之处。训练此类阵法,或许可以使部队的行动趋于统一和协调,但从作战角度来看,意义则不大。正如译有多部西方军事理论著作的李凤苞所言:“咸同以来,各省练军竞尚西国操法,习其分合进退,颇能步伐整齐,而间或能用己意,多设旗帜,甚至杜撰阵势,徒美观瞻。惟平定发逆以后,深知方阵跪伏,实足以防御马队而已。岂知西国炮械日精,方阵一式,亦久作筌蹄之具耶。”[40]

(二)《枪炮操练图说》

该书是在李鸿章的授意下,于同治十一年(1872)由时任江苏巡抚的丁日昌主持编纂,将洋教习教练淮军洋枪操阵的办法翻译成中文,绘图注说,编成该书,印发给江苏省内练军使用,作为淮军各部的图示操典。李鸿章在序言中说:“自今以往,营中不难人置一编,按图而索,口号不烦翻各国之语,教练不待延远方之人,分合动静则朱白识其标,进退转折则点线限其界。即至一移足、一举枪无不有步法、手法以程其式。盖用兵之道,患乎分数不明,千万人即千万其心也。故先设为一定之格,将使怯者仰而企,勇者俯而就。进则俱进,止则俱止,莫敢独为先后。”[41](www.xing528.com)

全书共分操枪法、一排操法、一哨操法、一营操法、一营出队法、一军操法、操炮法、炮队操法等八篇。该书是译著而非原创,但似根据淮军实际进行了部分改造。该书的最大特点是使用了最早的中文口令。淮军学习洋操起初的口令均为外文音译,在学习西法推广到全国后,各地练习洋操仍用外文音译口令,“不特传授不广,且恐一旦有事,洋兵习知口号,戎机易泄”[42]。清廷遂于光绪四年(1878)二月十四日下诏令,将洋文改译为中文。日常口令如“立定”“稍息”“右转半面”等与今日军队训练中约定的口令一致或类似。与后来新建陆军训练中所使用的口令相对照,亦能看出它们之间的承接关系。

队列训练强调整齐与熟练,这是进行战术训练的前提和基础。李鸿章对队列训练的基本要求是“口诵心维,先求精熟,再图变化”[43]。丁日昌也自言“器械既利,惟在心定手熟,自可百战百胜”[44],这与李鸿章对于军事训练一贯的认识相一致。遗憾的是,该书只有基本队形操法而无战术配合等内容,因此只作为基本队列训练之书。淮军要学习战术动作,则只能借助其他译著,如《克鹿卜后膛炮法》《克鹿卜小炮简本操法》等。

全书以图示方式,附文解说步兵和炮兵的各种操练动作,比较清晰明畅,易于学习掌握。该书编成后,李鸿章曾下发淮军部队,参照训练,“《洋枪图说》《口令阵法》较常操尤为详备,现仅印出二百部,全数奉上,望分给各统带营哨官,人各一部,督令细心考校”[45]。一直到中日甲午战争之前,该书一直是淮军训练的基本依据。

(三)《操枪程式十二条》

光绪元年(1875),盛军统领周盛传参照西法拟订《操枪程式十二条》,对新式洋枪的使用、保养诸法作了明确规定,后也被李鸿章下令印行颁发北洋各军使用。该书主要内容是关于枪械的用法和保养。规定操枪的一般动作要领,如捣药要实,瞄准时气息要匀,要熟悉靶位远近,并告以平时如何训练,枪械如何保养及如何取准,“欲得机簧灵活,必须用时细心,不可令机上稍有尘垢,机簧尤宜常用油擦”[46]。此外弹药受潮亦会影响打靶准头,“后门进子枪内外均贵洁净,而内膛尤不可积药煤。宜于放枪后乘热用碎布条穿入通条上之孔,插入枪管,擦去药煤,惟不可多沾湿气,以防生锈”[4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