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德育的观念碰撞和改革进展

中学德育的观念碰撞和改革进展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央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党和政府把德育改革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问题,人们并无异议;但应该以什么样的观念来推进我们的德育改革,人们的认识并不相同。目前,有的德育工作者还存在着一些不能适应德育新形势、时代新要求的观念,这妨碍着中学德育的真正加强和科学改进。我认为这种德育观念的碰撞,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中学德育的观念碰撞和改革进展

我对教育,准确地说,主要是对德育的反思,当然不是全部否定我以前的教育实践,更不是彻底否定我们现行的德育。而是通过反思发现我们德育存在的弊端,进而更好地改进我们的德育。

我之所以把反思的重点更多地放在德育上,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既然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那么对教会学生做人最直接的德育,我们理应有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比起10年前,我们的学校德育已经有了可喜的变化。中央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党和政府把德育改革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全国各地中小学在德育改革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与10年前相比,学校德育的内容和渠道都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扩展和拓宽。

但从大面积上看,特别是微观到每一位班主任的具体工作,我们就不能不感到,德育改革的步伐还相当沉重,相当缓慢。

因为我惊异地发现,距我写《她给教育者留下什么“遗产”?》10周年之后,自杀的中学生并没有减少。国家教委领导在谈到素质教育时,多次提到这个严峻的问题。

而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仅仅是教育问题的一个小小方面。如果要罗列现在暴露出来的其他德育问题,那更是令人忧心不已。

为什么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艰苦的改进和探索之后,效果始终难以尽如人意呢?

关键在于观念!

对于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问题,人们并无异议;但应该以什么样的观念来推进我们的德育改革,人们的认识并不相同。我认为,我们今天加强学校德育,这不只是为了克服前些年“一手硬,一手软”和忽视德育工作的倾向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形势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所谓“加强和改进”,就不仅仅是恢复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德育模式,而是在继承和发扬我们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地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新路子。

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涉及的方面很多,其中的关键之一是德育观念的科学化和现代化。目前,有的德育工作者还存在着一些不能适应德育新形势、时代新要求的观念,这妨碍着中学德育的真正加强和科学改进。我认为这种德育观念的碰撞,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一、德育目标:是培养膜拜师长,迷信权威的守旧者,还是造就崇尚真理、勇于开拓的创造者?

对此,理论上似乎并不存在分歧。因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重申了党和国家对学校德育的一贯要求“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开拓性的崭新事业,作为这宏伟壮丽事业的继承者和参与者理所当然地应该是崇尚真理、勇于开拓的创造者。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的德育工作者却在有意无意地培养膜拜师长、迷信权威的守旧者:讲演作文习惯于重复名人英雄的豪言壮语,一举一动只能听命于老师或家长的“细心指导”,书本上写的、老师说的都是对的,不敢也不愿有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思维受到束缚,思想变得苍白,创造精神被压抑以至泯灭。早在198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应鼓励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点和方法去独立思考勇敢探索、大胆创新,最终成长为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进21世纪的一代新人。

二、德育内容:是唯上唯书,还是面对实际?

不少教师习惯于从上级文件中找具体的德育工作内容,他们甚至希望上级布置的德育任务越具体越好。学什么事迹?读什么书籍?听什么报告?开什么班会?……如果离开了“上级精神”,他们便会茫然而不知所措。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国家教委颁布的《教育大纲》以及各级教育领导部门下达的德育任务,无疑是我们德育工作的方针、原则和依据,但这毕竟只是一种宏观指导,而非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工作方案;即使是学校的德育工作安排,也不能取代每一位班主任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在与上级精神一致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也必须面对学生实际,确定我们的具体德育内容。“老师讲的,不是我们想的;我们想的,恰恰没人回答!”——《北京青年报》上一位中学生的话提醒我们,要使德育真正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就必须切合学生心灵: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在理解学生中引导学生!这也是德育的艺术之所在。仅仅拿着各种文件苦苦思索:这堂班会课,我讲什么呢?——这样的德育只会越来越远离学生心灵。陈云同志曾说:“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德育工作者同样应该充满这种彻底的实事求是精神。

三、德育教师:是“学生保姆”、“班级警察”,还是“灵魂工程师”?

“有关教育与教学的问题中,没有一个问题不总是和教师培养的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必然在实践中失败。”(皮亚杰语)德育教师更是如此。我们如果仔细考察剖析一些德育失误,追根寻源无不与教育者本身的弱点相联系:学生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这往往是教师“慈母般无微不至关怀”的结果;学生个性特点淡化,习惯封闭自己的心灵,言谈举止总是被动服从,这是教师“严加管教”的结果。令人忧虑的是,这种“保姆型”、“警察型”的班主任,至今还被一些人推崇。应该肯定,这些教师勤勤恳恳的工作精神确实令人敬佩。但我们也不能不指出:这样的德育教师是难以培养出人格健全的现代化新人的。德育工作者最根本的任务是“塑造灵魂”,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教育者应该是专家、思想家和心理学家——他应具有某一专业博大精深的知识结构,并且在学科教学上令学生由衷敬佩;应具有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现代观念,重视理论学习与研究,不断吸收各种新的思想养料,关注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敏锐地预见未来对当今教育的影响;他善于让每一位学生都乐意向自己敞开心扉同时不知不觉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与他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使学生不但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科学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风貌,而且具有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www.xing528.com)

四、德育情感:是长官,还是朋友?

德育过程中情感的因素是不可忽视的,而这情感主要来自师生关系。固然,师生之间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但这决不应该是师生之间唯一的关系。如果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威严的长官,而在教师眼里,学生不过是顺从的臣民。那么,德育情感很难产生,德育效果很难出现。然而至今不少德育工作者仍信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我说你服”、“我打你通”、“我管你从”等旧德育观念在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这使学生对老师敬而畏之,畏而远之,德育完全失去了动人心魄的感人力量更加严重的是,在“德育长官”的管教下,学生逐渐丧失了自我教育能力,也缺乏起码的独立思考能力:“老师说的总是对的,不用我操心!”一方面畏惧老师,另一方面,为了服从又不得不迎合老师,以至形成“双重人格”。我认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教学相长”,“当仁不让于师”等至理名言同样应体现在德育之中。教师与学生除了教与被教,管与被管的关系,还应有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朋友关系、同志关系,因为这种关系的基础是双方的平等意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不应把自己对学生平等尊重的态度,看成是自己平易近人的“高尚品德”,而应觉得理所应当本该如此。教师应发自内心地把自己看作是与学生一起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唯有这样,德育才会产生应有的情感力量!

五、德育艺术:是“泥塑”,还是“根雕”?

人们往往说青少年时期可塑性最大,这话强调了教育对学生的重要影响,无疑是有道理的。但一些教师便因此认为,学生是一块泥团,而德育是教师随心所欲地“泥塑”。“泥塑”论者往往认为:“学生的内心是一个空荡荡的容器,需要教师注入良好道德,正确思想”;“学生是病人,德育就是治病”。这些认识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它无视学生的主体性。我认为,学生不是一块可以任意搓揉的泥团,而是有着自己独特个性的“根块”,因此,科学的德育应是“因势象形”的根雕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参见苏氏《要相信孩子》)教学上讲究“因材施教”,德育也应如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头脑中美好道德的萌芽,并且还应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善良之处。德育“根雕”艺术的实质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摈弃思想教育的“一刀切”,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乐于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解除学生的心病;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能够展示其某一方面的独特优势,使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六、德育方法:以灌输为主,还是以引导为主?

在德育中,灌输与引导都是需要的,对此大概不会有什么争议。问题在于,以什么为主?鉴于前些年思想政治工作淡化,有人便提出“还是需要灌输”。我们并不一概反对灌输,在某些时候,动之以情而晓之以理的灌输,往往会收到震撼人心的效果。然而,一味灌输的结果,德育未必随之真正强化。作为德育的常规方法,还是以引导为主,这不但符合德育中因势利导的原则,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最后一条便是“保密”:“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是使这种影响产生高度效果的条件之一,换句话说,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无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有人把列宁针对工人运动中社会主义思想启蒙而提出的“灌输”原则,简单而生硬地套用于当代中学生的教育,用心固然良苦,但效果未必如意。“一个不高明的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学生来自己发现真理。”(第斯多惠)我们的教育目的一定要明确,但我们的教育痕迹最好淡化,而春雨润物的德育感染往往比慷慨陈词的德育说教更为奏效——德育辩证法正是如此。

七、德育过程:是虚假,还是真诚?

通过德育培养出品格诚实的人,这是每一位教育者的真诚愿望。然而,令人心痛的是,我们确实不自觉地培养出不少两副面孔的人:想的与说的不一样,说的与做的不一样,言不由衷的作文,口是心非的讲演……造成这种恶果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德育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种种虚假是其原因之一:其身不正,偏要正人;己所不欲,硬要施人;为迎接上级的检查,不惜在各方面弄虚作假;只讲形式的轰轰烈烈而不管内容的扎扎实实……凡此种种,教育者也许习以为常,却没有意识到这都是在言传身教地教学生怎么做假!列宁说:“决不要撒谎,我们的力量在于说真话。”同样地,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德育的力量在于诚实。而德育过程的真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德育者的诚实。“教师一方面应当是学识很高的人,另一方面应当是无上诚实的人。”(加里宁语)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自己不相信的决不教给学生,勇于向学生承认自己的过失,这应当成为德育工作者起码的职业道德,真诚只有用真诚来唤起,信念只能靠信念来铸造!

八、德育环境:是封闭,还是开放?

“学校教育一点钟,抵不过社会一分钟!”这是许多德育工作者的叹息于是,一些教育者便在修筑学校德育的铜墙铁壁上狠下功夫;不准学生与社会上的人接触,尽量减少学生与校外的联系,严格控制学生放学后回家的时间,有的学校连春游也取消了……在如此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纯而又纯的德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很难改造社会、创造未来的。社会上的确存在着对青少年成长不利的因素,对这些消极因素的抵御方式之一,恰恰是教育者大胆地调动社会有利因素来充实、完善学校教育。最近有人提出“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这颇有见地。我们提倡的德育开放,含义至少有三点:德育向家庭开放,让学校教育引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协调于学校教育;德育向社会开放,帮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引导学生在社会风浪中明辨是非,经受考验;德育向未来开放,教育者要站在21世纪现代化中国的高度来审视当今的教育,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现代意识。

九、德育管理:是“人治”,还是“法治”?

不少班主任已经习惯于德育管理中的“人治”:大小事务由教师一锤定音;班风的好坏并不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强弱,而仅仅取决于班主任个人素质的高低。对学生而言,这种“家长式”(不是常常把优秀班主任赞誉为“严父慈母”么)与“一言堂”,与其说是管理,不如说是管制!也许表面看来,学生集体秩序井然、纪律良好,但潜在的德育负效应是令人忧虑的:学生主人意识受到制约,创造精神受到束缚,自育自律能力受到压抑班级只有教师的绝对权威,而无学生的集体意志;学生只有服从的义务,而无参与的权利。在这种“德育管制”下成长起来的学生,距离“具有开拓进取品质和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及自我教育能力的社会主义公民”(《中学生德育大纲·德育目标》)何止十万八千里!因此,德育管理理应从“人治”走向“法治”。通过“法治”管理,使班主任的权威转化为集体的权威,使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制度化、“法律化”,使学生民主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得以增强和提高。在“法治”管理中,学生与教师有同样的权利,教师与学生有同等的义务。德育管理中变“人治”为“法治”,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方式的改进,而且是一种德育观念的更新;也不仅仅是教育者个人工作艺术的偶然体现,更是使德育适应社会发展,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趋势!

十、德育评价:是片面测估,还是科学衡量?

比起单纯的教学,德育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是显而易见的,这反映在德育效果上,所谓“长期性”意味着德育见效慢,周期长,远不是靠一两次教育便能立竿见影的;所谓“复杂性”意味着德育效果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方面的: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行为的也有观念的,有短时的也有长远的。目前对德育效果的评估往往片面和不公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智论德——一个学校或班级的德育好不好,往往只看其升学率高不高;反过来,一个升学率高的学校或班级,往往可“挖掘”、“提炼”出“德育先进经验”。二是庸俗化——用数字来“量化”德育:计划、总结的份数,纪律、卫生的分数,做好人好事的次数,上交学校广播稿、表扬稿的篇数……教师有填不完的各种表格,学生有挣不完的各种分数。如此“德育量化”非但不可能真正反映出一个学校或班级的德育水平,而且严重的是,它往往会引诱、助长教师和学生弄虚作假。对德育效果全面而科学的衡量,当然要把学习情况作为指标之一,但绝不应把德育看成是智育的“婢女”,科学量化也是必要的,但德育效果并非仅仅是简单枯燥的数字。衡量德育效果,既要有定量分析,也要有定性描述;既要看短期效果,也要看长远效应;既要看学生一事一时的是非判断,也要看学生一生一世的行为;既要有学生在校时的表现记载,也要有学生离校后的跟踪调查……对德育效果的片面测估,严重挫伤了许多教师的德育积极性。因此,德育评价的科学化,理应成为德育改革的迫切课题之一。德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并不是德育改革的全部内容,但它应是必要条件之一。而就“加强与改进”的关系而言,与其说是在“加强”的前提下“改进”,不如说是通过“改进”来“加强”。我们每一位素质教育的真诚拥护者,应该在这方面不懈探索、不断创新,以无愧于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伟大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