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赤道地区为热源,极地地区为冷源,冷热不均引起了大气运动。赤道地区的暖空气上升后流向极地,极地的冷空气下沉后流向赤道地区。但这种环流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球自转使南北流向的气流发生了偏转。
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赤道地区的暖空气只流动到南北纬30°便偏转为西风,并对后继而来的暖空气造成阻碍,使得空气在这里大量聚集并被迫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压,这就是副热带高压带。
气压带只是理想状态下的气压分布模式,实际上,由于海洋和大陆相间分布,很难形成一条完整的气压带。当副热带高压带上的地区处于夏季时,陆地盛行上升气流,这样就会形成若干个低压中心,使副热带高压带断裂成若干个高压单体。常常出现在我国天气播报员口中的“副高”就是若干高压单体中的一个,它的全称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形成
1 赤道地区的暖空气上升后流向极地。极地的冷空气下沉后流向赤道地区。
2 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赤道地区的暖空气只流动到南北纬30。便偏转为西风。
3 空气在南北纬30。大量聚集并被迫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压,即副热带高压带。(www.xing528.com)
4 然而,气压带只是理想状态下的气压分布模式,实际上,由于海洋和大陆相间分布,很难形成一条完整的气压带。
5 当副热带高压带上的地区处于夏季时,陆地盛行上升气流,这样就会形成若干个低压中心,使副热带高压带断裂成若干个高压单体。
副热带高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缓慢移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冬季退居海上,到了夏季,其西部就可以深入我国大陆,对我国天气产生影响。我国降水带的南北移动、高温天气的持续以及台风的移动路径,都与副热带高压有关。
副热带高压与三伏
三伏热,是因为地面累积的热量达到了最高峰。热量的累积与副高和西南暖湿气流有关。被副热带高压笼罩的地区受下沉气流控制,上空无法形成云层,这使得地面可以接收更多太阳辐射,因而气温上升。而西南暖湿气流的吹入增加了空气中的水汽,这会使得吸收的热量难以散发。在这种吸热增多、散热减少的情况下,地表热量不断累积,最终迎来了炎热的三伏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