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一起观看了《我的诗篇》,很有共鸣,实际上我也一直在流泪,我这个人有妇人之仁。电影里面的情节让我想起过去的生活,比如说写《炸裂志》的陈年喜,他炸矿石,而我也曾经当过爆破手,干过几个月的爆破工作。我们炸土方,也炸石头。我们当中也有人被炸伤。当然,看了这个片子,除了引起我对过去生活的一些回忆之外,还有更深的触动。
在农耕或者游牧时代,一个人可以完全单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你可以自己建房子,自己耕地,自己收割,自己养猪,自己把自己的一切生活都照料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进入了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进入了城市化进程之后,我们一个人生活的完整性就支离了,我们不可能用我们自己的劳动来解决生活中所有的问题,我们越来越依赖于别人。我们的鞋子,是某个工厂里面一个工人给我们做;我们吃的米,是某个农民在山脚下给我们种。我们的衣服从种植棉花,到织成布,到裁并缝出来,到市面上销售的整个过程,都有人在忙碌,都有人在流汗,甚至有人在流血,而这个人身体的后面是一个家庭,好多人的利益与情感在彼此纠缠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于别人,但是我们跟别人的关系却越来越疏离了。这些为我钉鞋子、裁剪衣服、种粮食、喂奶牛、盖房子的人,我完全不知道他们的生活,完全忽略了他们的存在。于是我有了这样的幻觉,我觉得我是完全凭借我个人的能力在解决自己的问题,凭借个人的奋斗取得现有的成就,不欠任何人的,我心安理得。今天这场电影,它把这些人从被埋没的状态、匿名的状态里挖掘出来,把被我们的幻觉所遮蔽的关系赤裸裸地展现出来,让我们有一种不期而遇的震撼。
此时此刻,我们在这里座谈,喝着一杯温热咖啡的时候,就有像邬霞那样的女工正在深圳郊外的某一个工厂里面加班加点。她为我们缝制衣服,而这个时候她的小孩正在家里哭泣,呼唤着母亲,她的父亲正被抑郁症折磨得痛不欲生。所有这些内情都跟针线一起缝进衣服里,但我们全都不知道,是这个电影把这些隐情拔出萝卜带着泥的都扯出来了,同时也将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暴露出来。此时此刻我不能说,我自己完全是通过我个人的才能和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我理所当然应该来享受我自己的劳动成果,对周边的事物视而不见。不能用原子主义、自由主义的理论来解释和总结我个人的生活。我觉得,在我们所拥有的东西背后都可能隐藏着非常悲痛的、伤心的、美好的故事,隐藏着陈年喜的叹息和邬霞的祝福,此时此刻我对这个世界的感受是极其复杂的。我觉得所有这些为我劳动的人,我应该怎么样对待他们是需要考虑的,尽管我们并不一定知道他们的名字,他们在哪里生活。
《我的诗篇》呈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它为什么会让我们震撼?我觉得说起来背后有重重的缘起。大家知道中国处在大崛起的时代,但这种崛起背后有许多值得探究的缘由。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进入阶层急剧分化的阶段,人的社会地位、身份包括收入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中国渐渐成为一个世界工厂。我们国家并没有掌握现代科技的核心技术,打开国门之后,我们与西方社会的竞争更多是靠我们的血汗劳动。在很大程度上,这个国家的崛起是国人特别是这些所谓的农民工用血汗劳动换来的。但是,这样一种现实,我们并不容易感受到,为什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在毛主席那个时代,我们要在物质十分匮乏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均平的社会,结果社会发展受到了很多的挫折。经过这个阶段之后,人们似乎已经形成这种共识:社会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均等,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地位、身份、收入的差别在某种程度上是合理的、必然的,而且这种差异能够提供某种动力,人与人之间为了获得某种发展的机会,会付出更多的努力,他们之间形成竞争的关系,能够激发人们工作的热情和创造力。这样一种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当这种竞争所产生的结果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的良知会面临拷问。特别是当所产生结果的差异度悬殊的时候,接受起来就相当不堪了。(www.xing528.com)
首先,隐藏在社会竞争利益分配背后的那套评价体系,或者说价值观念,并不是绝对公允、无懈可击的。我们在办公室里打打字,抄抄写写,或是一个艺人在舞台上走穴,跟一个矿工在地下几百上千米挖掘矿石付出的劳动强度相比,哪个更大?哪个应该得到更多的报酬?借用特殊关系抢占稀缺资源和制高点,让自己置于不败之地,与无所依傍,凭借个人本事的单打独斗,哪一种应该得到更多的回报?如果我们这样追问起来的话,许多东西都不见得是天经地义的。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创造真的有他们之间收入的差别那么大、大到伤害人格尊严的程度吗?真不见得。所以,我们不能把这样一种左右社会分配的价值体系神圣化。此外,社会是一个分工合作体系,缺了哪一个环节都会运转不灵,总需要一些人从事别人不愿意、甚至害怕和逃避的劳动,总要有一些人来承担别人不愿意承担的责任。那么,谁来承担就成了一个问题,而他的承担也就不仅仅是为自己承担,同时也是为社会承担。陈年喜、邬霞他们的承担,既是他们对自己个人命运的承担,也是对我们共同命运的承担,对我们所处的这个全球化时代的承担。对我来讲,我觉得她实际上也在承担着我自己的生活,我觉得它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觉得,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应该有这样一种认识,不要总是企图把自己撇清,这是我们生活的真相。
《我的诗篇》可以说是一种真相调查。在片子里,陈年喜、邬霞等人在这样的一种社会分配体系下,是属于底层的,不论在哪种社会,底层都会承担着社会更多的不公正、不合理,也面对更多的挫折、创伤与无奈。如何将这些挫折、创伤与无奈转化掉、降解掉,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长治久安的条件?影片里讲述的工人诗人们,在承担艰苦责任与压力的时候,表现出的却是一种向上升华的情怀,这是让我们感动的地方。陈年喜的诗歌,表达的是一个人承担的勇气,他把自己生活的所有艰辛和不幸完全承担了下来,不推卸给别人,不抱怨社会或迁怒于其他阶层。他的承担在一些时候已经达到饱和的状态,但他依然义无反顾,保持着一个男人的尊严。他的身上体现着一种支撑社会的力量。至于邬霞,一个喜欢穿吊带裙的姑娘,满负荷的劳动使她连穿吊带裙的时间都没有,但通过自己的劳动将这种美丽转让给别人,而与她的辛劳一同转让出去的,还有她的一份真挚的祝福。她赋予了自己的劳动极其高贵的情怀,赋予工业化的生产一种美好的诗意。她承受着种种艰难困苦,仍然保持着对社会与他人的善意与祝愿,祝福那些比她活得好的人。现在,许多人看着身边的人发财和升职,就会心怀嫉恨,等着人家倒八辈子霉,但她不是这样,她仍然保持着对人类的爱和慈悲。你活得不如别人的时候,还能祝愿那些比你活得好的人,这种爱的情怀过于罕见。人类高贵的情怀到了这里就已经是极致了。至于那位自杀的诗人许立志,他性格不如陈年喜那么坚强,承担不了自身的命运,不仅再也咽不下生活给他的不幸,甚至“所有我曾经咽下的现在都从喉咙汹涌而出”,但他不给这个社会添麻烦,也不愿意打搅别人的生活。他在最后的诗篇里还要告诉认识和爱着他的人:“所有听说过我的人们啊,不必为我的离开感到惊讶,更不必叹息,或者悲伤。我来时很好,去时也很好。”他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还担心自己可能给别人带来麻烦和不安,他还要反过来去安慰别人,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很难企及的善良。
正是这些底层工人内心透露出来的高贵的情怀和他们艰辛的劳动,维护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安定,我觉得我们大家应该对此心存感激,向他们致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