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文化多样性视角下高校文创人才培养模式新变化

城市文化多样性视角下高校文创人才培养模式新变化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变化路径来看,主要有传统综合性大学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传统专业院校培养模式创新、新兴高校培养模式创新等。这标志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正式设立。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致力于成为全国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值得一提的是新兴民办高校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化创意管理学院为例,下设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两个方向,侧重艺术产业与公共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

城市文化多样性视角下高校文创人才培养模式新变化

从变化路径来看,主要有传统综合性大学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传统专业院校培养模式创新、新兴高校培养模式创新等。

以传统综合性大学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来看,1993年,中国第一个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四年制本科专业在上海交通大学成立——这一“文化艺术事业管理”专业以“文化经济”为专业方向,标志着文化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进入了中国学术界的视野和高等教育领域。2003年10月,山东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七家高校联合成立发起“全国高校文化产业研究与学科以‘文化经济’为专业方向建设联席会议”。会间商定,依托山东大学文史见长的学科优势,牵头向教育部申请在高校中增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8]2004年3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公布2003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名单的通知》,正式批准在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云南大学四所高校中首先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授管理学学士学位。这标志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正式设立。[9]

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立于2004年,隶属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为最早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四所高校之一,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创始高校之一。山东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已逾10年。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建成文化产业本硕博学科平台和人才培养体系,最早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硕士点和文化产业博士后流动站,其办学理念及专业课程设置被国内多所高校借鉴。

成立于2013年10月的山东大学文化产业俱乐部是以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为核心的学术科技类社团,简称山大文俱(SDUCIC),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产业学生社团。学生社团以“精深文化产业,共筑多彩未来”为宗旨,活动以学术讲座、学习交流以及创意大赛和社会实践为主。俱乐部自成立以来日渐活跃,形成了如“中国文化产业高端对话”“文化产品设计大赛”等品牌活动,与全国很多学校的文化产业相关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社团还积极与社会文化企业相联系,经常邀请知名文化产业专家、从业者做讲座,为国内文化产业学生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此外,北京大学于1999年年初成立了文化产业研究院,隶属于艺术学院,其前身是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是以整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相关研究资源,深化文化产业理论和政策的研究,培养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为宗旨的跨学科校级研究机构。研究院与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等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致力于成为全国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为了解决文化产业领域内人才需求和高校培养脱节之间的矛盾,研究院从2001年开始与美国时代华纳公司合作开展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高级培训,打造“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经营管理高级研修班”这一品牌培训,该班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高端经营管理人才,从而使研究院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通道。此外,研究院还通过承接政府部门委托或与国家文化部相关机构联合办学的方式,针对文化产业管理领域或具体行业,组织各类型的长期、短期、中期的专业研修班和培训班,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文化产业的人才培训体系,形成了“国家文化产业人才工程”这一培训品牌,共培养学员2000余名。[10]

在传统专业性高校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一些传统的专业性高校在培养文化创意人才方面则依托自身的专业学科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向本校的优势方向倾斜,培养“文化+优势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准确定位,定向培养。

以华东政法大学为例,法学是该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下属于新闻学院,专业特色便是在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同时,注重加强法学类、经济学类课程的设置,力求促进学科融合,着力培养既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知识,又兼具法学、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与其他高校相比,在培养文化政策法规、文化市场管理等方向的人才上更有先天优势和条件。同时,在教学方式上,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院教师注重在课堂理论教学中注入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运用启发、讨论交流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学院现有400平方米的文化产业创意实训中心,可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新兴民办高校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传统高校侧重专业理论的教学不同,近年来,一些新兴的民办高校同样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方面别有优势。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步走出了一条培养复合型、创新型艺术人才的多元化道路,为我国高校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参考与借鉴。

作为上海唯一一所综合类视觉艺术高等院校,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引领大视觉的艺术概念,构筑大视觉艺术创意的平台,致力于探索贴近产业、融入社会的开放办学模式,以及产学合作和资源共享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化创意管理学院为例,下设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两个方向,侧重艺术产业与公共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其中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又分为文化策划与管理、赛事营销与场馆管理、艺术创意传播和非遗传承与创新、品牌战略与管理这四个具体方向。学校依托上海市文广集团等多家实力雄厚的文化产业实体与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共建。特聘术有专攻的顾问、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为学生提供优质课程资源。“需学研产”一体化是学校最大的办学特色。这所新型艺术学院致力于培养人文艺术修养和专业实践能力俱佳,具备专业素养、创新意识和企业家精神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通过基础通识、现场见习、专业教学、社会实践等环节,将案例教学和实训合于一体。既能增强学生的学术基本功,又能在专业实习过程中强化职业综合技能。

再如,在国际合作办学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成立于2014年的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由上海大学和加拿大温哥华电影学院合作办学,引进北美电影教育模式,系国内第一所也是目前唯一一所以北美师资、英语教学为主,以好莱坞电影工业规范为教学内容的中外合作高等教育学院。学校的课程设计以满足产业需求为目标,包含高浓缩、高强度的实践教学,并以同步打造的“环上海大学国际影视产业园区”为依托,学生可以优先享有园区创作实践、创业就业优惠政策及机会。学院为有志从事电影行业者提供高质量的电影教育,直通蓬勃发展的中国和全球电影产业,将成为培养富有创意并符合国际电影生产需求的高端艺术人才摇篮。这些文教结合、校企联动的模式都是未来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各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都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现阶段的发展成果。未来,相信“创意+”的理念会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继续壮大我国优秀文化创意人才的队伍。(www.xing528.com)

【注释】

[1]吴非,上海社会科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产业;刘轶,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文化理论。

[2]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新论》,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

[3]《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市人民政府2017年12月12日印发。

[4]《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由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制定,2017年3月发布。

[5]数据来源: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

[6]资料来源:新东方官网,http://www.xdf.cn/zhuanti/help/develop.html。

[7]资料来源: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中国官网。

[8]山东大学文产管理专业十年历程系列之一,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2014年12月26日。

[9]山东大学文产管理专业十年历程系列之一,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2014年12月26日。

[10]资料来源: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http://www.ici.pku.edu.cn//jggk/jgjj/index.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