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是与我国的文化政策和文化发展历史阶段密不可分的。文化人才培养的模式,也随着不同的文化政策和文化发展历史阶段而有着很大的不同。
1.1949—1978年:计划体制下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这一时期,我国的文化事业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借鉴苏联的模式将文化事业纳入国家和政府的统筹安排之下,由政府主导并包办几乎所有的文化发展事项,在高度集中统一的文化管理体制下任何涉及市场和民间的行为均不被允许。由于文化领域被完整地纳入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的框架,因此文化创意人才也被归入国家体制之中,成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必须按照国家计划完成文化艺术的相关工作。过于具体严格的行政管理严重制约和阻碍了文化发展,也限制了广大文化创意人才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文化创新的活力。[4]
这一时期文化创意人才根据各地需求,按照国家要求,统一计划编制,各地方定编定岗。主要集中在几大领域:一是各省市、部委的影视、音乐、舞蹈、文学、美术等创作、制作、传播领域;二是各书报杂志的采编、出版、发行领域;三是群众文化、图书博物等工作领域;四是集中在国有企业的工艺设计制作等领域。
该历史阶段我国文化创意人才的主要培养模式特点为:(1)按照国家需要,设定岗位;按照岗位要求,制定培养计划。(2)根据培养计划,相关的培养单位和机构进行培养教学,以中、高等院校和相关国家机构为主进行培养教学。(3)培养教学中,以苏联的教学模式为主,培养体系基本借鉴了苏联模式。(4)培养教学中,重视创意创作的素养和技能,忽视经营管理技能。
2.1978—1992年:计划体制为主、兼顾市场机制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这一时期,文化创意人才的工作岗位大多仍以事业单位编制为主。尽管文化管理体制依然保持着高度的行政依附性,条块分割明显。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大,国家启动了对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文化领域逐步开始出现了“下海”浪潮,以保留“事业编制”、“停薪留职”等模式,一部分文化创意人才开始投身于市场经济,成为市场化的人才。我国文化创意人才逐步出现了以“体制内”为主、“体制外”为辅的特点。他们投身于新兴的文化市场,有效地填补了改革开放之后文化消费市场对文化创意人才需求的增加和扩大。(www.xing528.com)
而文化创意人才队伍,一方面根据需求,按照计划编制,定编定岗;另一方面,根据市场需求,文化创意人才在市场中涌现,出现以供需为导向的人才特点。例如,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的“走穴现象”,其实就是文化创意人才市场供需变化的体现。体现出文化创意人才在总量上的增加、身份认定上的灵活、人才领域方面的扩大——例如开始出现简单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经纪人才,等等。
在该历史阶段,我国文化创意人才的主要培养模式,一方面按照国家需要,设定岗位;按照岗位要求,制定培养计划,在体制内进行培养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市场的需求,开始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相关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一些体制外的培养机构慢慢出现。如个体经营户、挂靠在国有单位下面的机构等,开始在绘画、表演、服装设计等领域开办各种中短期培训班。但在师资、教学方法等方面,还是依托传统中高等院校的模式较多。
3.1992年至今:计划体制与市场机制逐步融合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在这一历史阶段,由于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文化领域改革也随之加快,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文化市场不断扩大,文化创意人才的数量、结构、规模、层次等,都不断朝着更高的程度发展。体制外的文化创意人才快速增多,尤其是在一些新兴文化领域,如互联网、电子游戏等,文化创意人才在数量上更是以体制外占大多数。从人员状况来分析,一方面,在体制内的文化单位,继续延续了根据需求,按照计划编制,定编定岗的模式;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意人才,根据市场需求,在市场中涌现、成长。并且,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公共文化领域的功能延伸、文化消费的升级换代,文化创意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大幅提升。
基于该历史阶段的这一特点,我国文化创意人才的主要培养模式与以往有所相似,又有所不同。一方面,还是按照国家的需要来设定岗位,并按照岗位要求来制定培养计划,在体制内进行培养和教学。不过,其中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在中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上,出现了专门以“文化创意人才”为关键词的学科或专业,例如文化产业学科、文化产业专业等,开始系统地进行本科、硕士以至于博士等文化创意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这种情况在前面的几个历史阶段,是很罕见的。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培养机构迅速增加,领域不断扩大,各种文化艺术培训机构成倍涌现。同时,根据市场的需求,出现了不仅仅针对文化创意创作人才的培训,也出现了针对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比如在很多高校、相关政府部门下面的培训机构,都涌现出了不少以“文化产业经理人培训班”为名的课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