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善于创造:通过幻想实现新知识与联系

善于创造:通过幻想实现新知识与联系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造就是利用已经在头脑中形成的旧知识、旧联系,去形成新知识、新联系。模仿是“以他人为主”,而创造是“以自己为主”。模仿是学习的低级方法,创造才是学习的高级手段。幻想的特点,是以客观事物的现实为基础,又超越于客观现实。幻想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创造性的劳动又离不开幻想。从工程师新颖的建筑设计,到工人按照图纸建造高楼大厦,所有创造性的劳动都离不开丰富的幻想。

善于创造:通过幻想实现新知识与联系

创造就是利用已经在头脑中形成的旧知识、旧联系,去形成新知识、新联系。

学生的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他们做习题,总是按照老师的思路和步骤,一层层、一步步地进行,仿照老师的言语、姿态、表情、动作去行动,我们称之为模仿。创造不同于模仿,它经过了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凝聚了对知识独立的思考,并与头脑中的其他知识融合在一起,变成了自己的东西。模仿是“以他人为主”,而创造是“以自己为主”。模仿是学习的低级方法,创造才是学习的高级手段。一个人最初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但是不能永远停留在模仿的水平上,而应该在模仿的基础上,吸取别人之长,来个发展,来个突破,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方法,独特的风格来。

(一)幻想

幻想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愿望在现实的基础上对未来事物的大胆想象,是创造想象的一种,幻想是美丽的,少年儿童总是喜欢幻想的,这在他们的作文写作中强烈地反映出来,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有一天,我会驾驶宇宙飞船,遨游太空,在火星上安家,让星星来装饰房间,让月亮做我的台灯。吃完晚饭,我会带着朋友,在土星的光环上散步……”

另一个同学在日记中写着:“到下个世纪,我要发明一种汽车,它不仅可以在公路上行驶,还可以上天、入地、下海,我要研究地球上的万事万物,让他们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这些幻想,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展示了他们对未来的憧憬。

幻想的特点,是以客观事物的现实为基础,又超越于客观现实。它与空想不同,幻想是经过人们的主观努力有可能实现的一种想象,而空想则是一种脱离事物发展规律,毫无实现可能的一种胡思乱想。

我们通常所说的幻想,是指符合客观实际的积极的幻想。这种幻想,它能把美好的远景和动人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它能使学生看到自己勤奋学习、努力奋斗的未来,光明美好的远景和希望。因此幻想能鼓舞青少年的斗志,增强学生的信心,给他们以启发和力量,勉励他们去克服困难,不断地前进。幻想还能开阔思路,活跃思想。它像滔滔大海中的滚滚波浪,能使青少年的智慧海洋沸腾起来,如果没有它,那思想的海洋就会变成一潭死水,所以,列宁曾说:“幻想是极其可贵的品质。”

劳动也不能没有幻想,在劳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出现一些新的需要,这些问题和需要,会促使我们去改变客观现实,创造新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新的幻想开始了,产生了。幻想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创造性的劳动又离不开幻想。从工程师新颖的建筑设计,到工人按照图纸建造高楼大厦,所有创造性的劳动都离不开丰富的幻想。

科学就更离不开幻想了,郭沫若在《科学的春天》一文中说:“科学是讲求实际的。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同时,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有人认为只有诗人需要幻想,这是没有道理的。爱因斯坦在幼时幻想人能跟着光线跑,使他奠定了“狭义相对论”的基础;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就是从人们幻想造出飞鸟的翅膀开始的;第一艘潜艇就是起源于人们梦想能够像鱼一样遨游海底;第一个把宇宙火箭送上天空的齐奥尔基,就是从法国著名作家凡尔纳描写的炮兵建造了一门长达三百米,口径三米半的大炮,发射出巨大的炮弹,把三个人送到月球的科学幻想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中得到了启示。科学家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幻想要比知识更为重要。爱因斯坦说,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幻想却是无穷的,它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了科学的进步,幻想是知识得以进化的源泉。英国科学家法拉第说,他在全部实验之前和实验之中,想象力都不断作用和指导着他的全部实验。英国物理学家廷德尔说,有了精确的实验和观测作为研究的依据,想象力便成为自然科学理论的设计师。事实是死的东西,而想象力能赋予它们生命。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科学工作必须按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老老实实地办事,但是科学却离不开异想天开的幻想,没有这样的幻想,就不能突破旧的观念的束缚,就不会有创新。没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幻想也永远只是幻想,不可能变为现实。踏实的科学与虚幻的想象看起来似乎是背道而驰的,但是,它们却是相辅相成的。科学离不开幻想,幻想又必须通过科学来实现。幻想,它不仅能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实,而且它还能激发我们做出新的努力去创新、创造。一个发明家,他的力量和发明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幻想给他的激励。

(二)为自己插上幻想的翅膀

学龄前儿童的幻想已经初见端倪,他们拿椅子当“汽车”开,用板凳当“战马”骑,表现出丰富的想象。他们用积木搭房子、建桥梁,表现出他们已经具备再造能力。他们画飞机、炮弹、小人,又给炮和小人添上翅膀。对学龄前儿童来说,这已经是卓越的美妙的幻想了。六岁的孩子要在满天繁星环绕的如钩的月亮上挂起秋千,七岁的孩子在汽车顶上画上个螺旋桨,幻想乘汽车上太空,十二岁的孩子幻想在地球和其他星球之间建造一座宇宙航行的基地。在幻想中,反映出这些孩子的智慧、向往和愿望。少年儿童,他们向往创新,不满足于现状,有时,儿时的一个幻想,就可能激励一个人为它奋斗终生。

为什么有的人不断地能提出新的想法,而有的人却很少有自己的创见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按照心理学的解释,人脑有四个功能部位:一个是从外部世界接受感觉的感受区,一个是将这些感觉收集整理起来的贮存区,另一个是评价收到的新信息的判断区,还有一个是按新的方式把旧信息结合起来的想象区。心理学家们认为,只善于用贮存区和判断区这两个功能部位,而不善于用想象区这个功能部位的人,就不善于创新。我们说要开发想象力,主要是指开发大脑中的想象区,据心理学家分析,一般人只用了想象区的百分之十五,有百分之八十五的“地区”还处于“睡眠”状态,开垦这块沉睡的土地,需要从培养幻想开始。幻想总是与兴趣爱好联系在一起的。著名的植物学家蔡希陶年轻时由于对蒲公英、对植物发生浓厚的兴趣,开始对大自然产生美妙的幻想。数学陈景润由于从小对数学、对数论有强烈的兴趣,从而产生了夺取哥德巴赫猜想这“皇冠上的明珠”的志向。幻想产生于需要、兴趣和爱好,反过来又促进兴趣和爱好的发展。科学幻想不仅使陈景润对枯燥的方程式发生了兴趣,还对外国数学资料文献,对英语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幻想与兴趣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中我们知道,要培养丰富的幻想,就要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兴趣和爱好会给我们插上幻想的翅膀。同时,幻想也是在社会实践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是培养青少年健康幻想的基础;积累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是培养青少年丰富的想象力,从而产生幻想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在学好文化知识课程之外,应多读些科学读物,著名科学家的传记、故事,多参加航模半导体等科技活动,经常参观历史、自然、科学博物馆,丰富知识,培养各方面的兴趣、爱好,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激发求知欲,让自己的幻想发展、成熟、壮大。

(三)找到灵感

一次,有一位同学说:“一道数学题,解了一个上午没有结果,于是想轻松一下,等到以后再解,可是,突然间好像电光一闪,在头脑中出现了一个想法,通过计算,把这道题解出来了。”在学习、工作甚至科学研究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个问题,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法都没有结果,正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往往由于受到某种偶然的机遇的启发,灵机一动,想出一个办法。这办法做起来是那么得心应手,好像有一种神奇的创造力量在推动,这强烈的创造冲动,就是灵感。这种冲动促使人们的思想升华,帮助人们开辟新的境界,构成新的设想;这冲动使作家笔下一泻千里,使工程师的宏伟蓝图更加雄伟、壮观,使学习中的难题迎刃而解。

有人说,灵感是天才天生所有的,是偶然遇到的。是大多数人捕捉不到的。其实,灵感是我们在丰富的实践的基础上,突然出现的创造冲动,它并没有那么玄妙、神秘,那么可望而不可即。灵感产生于实践,谁在实践中花费的劳动越多,谁在探索中付出的代价越大,谁就感受得越深,谁的灵感就越多越快。

俄国大作家克鲁泡特金说过:“几个月专注的思考,想要找出零散的令人不解的混乱意味着什么。突然有一天如雷掣电闪,统统变得清晰明白,长时间耐心的研究之后突然诞生的概括,使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可见,只要“长期积累”,就会得到偶然的灵感,没有知识经验的积累,当然就没有灵感。灵感来自于长时间的思考、探索、劳动。不付出辛勤的劳动,不反复探求,灵感是不会屈尊枉驾的。从表面上看,灵感似乎是碰巧遇到的,对于那些终日无所用心,对学习、工作冷若冰霜的人,是很难碰上这“巧”的,即使偶然碰到,也必然是视而不见。相反,那些时时都在想着问题、钻研问题、追求问题,对学习、工作充满热情的人,这个“巧”是必然会碰到的。对他们来说,灵感并不是什么神秘而不可即的东西。

(四)怎样促使灵感的到来

怎样才能使灵感来得更快,来得更多,来得更及时呢?

1.要多多地实践,努力扩大知识面。因为灵感来自博学,知识广博、经验丰富的人,比知识面狭窄,缺乏实际经验的人,容易产生联想和独到的见解。这是因为知识和经验是创造的素材,有了大量的素材,灵感才能“一触即发”。(www.xing528.com)

2.要善于把不同的事和物联系到所要探求的问题上来。要敢于把人们容易忽略的、习惯上认为不相干的事,表面上看来微不足道的问题“联系”起来,“移植”过来。这“移植”和“联系”会给人以启发,会激励你去思索、模仿、借鉴。古代著名工匠鲁班,一次在山上被带有锯齿的茅草划破了手指,这茅草的锯齿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使他与锯木头联系到了一起,于是,鲁班根据茅草的锯齿形状发明了锯。这难道不是“联系”和“移植”的作用吗?

3.要敢于否定原来的设想,打乱原来的思路。因为每次都从同一思路去思索,只是一种简单的重复,容易钻进一个狭窄的“胡同”,因此,许多科学家主张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应把那些想不通和暂时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先搁置起来,然后以新的角度重新加以考虑,也许眼前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做有四点好处:一、有时间让头脑消化资料;二、有时间让头脑忘却那些不合实践的思考;三、可以避免钻牛角尖,从头开始,有助于寻找新途径;四、放一放再拾起,往往容易发现原先被疏忽的地方,容易发现设想的缺陷,找到问题的关键,新的设想、见解就可能突然间跃出脑际。

4.注意劳逸结合,经常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硬拼、蛮干。紧张的思索后,休息一会儿,轻松轻松,更容易产生灵感,因为智慧、灵感往往出现在轻松的时刻,而不是出现在精神疲惫、伏案工作的时候。一夜酣睡之后的早上,或是缓步攀登树木葱茏的小山、轻松散步时,人的精力最为充沛,加上诱人的环境和追求答案的强烈愿望,有助于灵感的降临。过分的紧张会造成思想堵塞,暂时的松弛有利于迸发新的思维。因此,注意劳逸结合,经常保持旺盛的斗志,饱满的情绪,充沛的精力,是促使灵感到来的重要因素。

5.要善于抓住一瞬即逝的“一闪之念”

灵感往往是转瞬即逝,让人捉摸不定,但是我们可以对它加以警觉,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灵感出现,就迅速地认出它,抓住它,不让它白白地溜走。

(五)做一个聪明的人

学校里,老师们普遍认为,对所传授的知识理解得透,反应得快,接受得好的学生就是聪明的学生。并且认为聪明的表现主要是理解能力,理解得快才能反映得快,理解得好才能接受得好,理解得活才能运用得活。也有人认为,数学好或记忆力强的人才是聪明的,以此来衡量一个人是否聪明,这也是不够的。聪明的重要标志应该是善于把已经理解的东西举一反三,善于用取得的新知识去揭示更新的问题。总之,是善于创造性地学习。

人们习惯地认为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就是聪明的学生。实践证明,考分高的不一定反映就快,理解、掌握知识就好,考分低的也不一定就不聪明。有的学生功课虽然经常不及格,可是做起手工,修起无线电,装起半导体,倒有几分创造性。你能说他不聪明吗?瑞典植物学家林耐,小时候就是这样,学校规定的课程他有很多不及格,成绩一直不好,照理说该是个劣等生。可是林耐对植物却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收集花草,阅读生物学书籍,简直入了迷。他17岁时在植物学上提出了创造性的见解,做出了惊人的成就,谁能说他不聪明呢?爱因斯坦在工艺学校的入学考试中不及格。但比起那种不加怀疑地接受教学内容的学生,他善于思考,敢于创新,成就了伟大的事业。考试并不足以说明学生是否聪明,因为考试往往有利于积累知识的人,而不利于创新者,爱迪生达尔文在校成绩都不好,但他们是聪明的人,因为他们善于创造性的工作,善于创造性的学习。

创造性的学习,并不是都要在学习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能披露新的原理,揭示新的知识。只要把人们已经发现的原理或技术应用于不同的问题上,这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和学习了,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创造性学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解,乃至有独到的创见。二是努力发现不同于教科书,不同于老师的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三是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做到这三点,你就可以有创见地学习,成为一个聪明的学生。

(六)勤奋是聪明的源泉

大脑的感受器和贮存区从外部接受到信息之后,通过判断区,对所接受和整理的信息迅速地予以分析、判断,将前人的理论体系分解为一个个的适应性很强的“知识单元”,通过想象把各类知识,按照想象的新方式把它们重新结合起来,并进行加工、创造,从而产生新的知识体系,这就是创新,可见大脑是聪明的生理基础。生物学家估计,我们的大脑发育成熟时,脑细胞多达100多亿个,事实上,除少数病态外,大多数人的大脑不仅可以发育成熟到拥有100多亿个脑细胞,具有创新活动的条件,而且这些脑细胞还有四分之三没有动用过。这就是说,人的聪明和创造力还有很大潜力。如果能充分地发挥脑细胞的作用,人将比现在更聪明。人们同样拥有一个聪明的脑,为什么有些人就聪明些,有些人就迟钝些;有些人只会机械地模仿,有些人却善于创新呢?主要是因为人的社会实践的多少和知识丰富程度不同,这是决定一个人聪明和创新的另一个因素。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人们在某一方面实践多一些,在这一方面就显得聪明一些;在某一学科上实践少一些,对这一学科的认识就差一些,什么时候接触实际多了,就会变得聪明。心理学家们还发现,少年儿童的聪明程度还决定于他们的依赖性,当孩子完全依赖于父母、老师时,他们的智商就会降低,学习起来就比较笨拙。相反当他们有一定的自主能力,并努力依靠自己时,智商就会提高,变得比较聪明,富于创造。心理学家由此得出结论:独立思考会使人聪明,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人,也是富于创造的人。

当然,聪明和愚蠢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历史上有很多这些的人,在年幼时,被人称之为“神童”,可是后来却变成一个平凡的人,甚至还有些迟钝,也有的人小时候并不是那么聪明,后来却聪明过人。物理学家牛顿小时候就被老师、同学称为“笨蛋”。我国生物学家童第周小时候学校要他降级或退学。可是后来他们都成为最聪明的大科学家、大发明家。迟钝、愚笨转化为聪明的关键在于勤奋学习。以童第周教授来说吧,经过他再三要求,学校同意他试读一个学期,从此,他以惊人的毅力去攻克学习上的难关。天没亮就起来读外语,夜深人静,别人已进入梦乡,他还伴随着走廊的灯光苦读。结果他的平均分数由40分提到70分,数学还得了个100分。

刻苦学习会使人变得聪明,聪明人也需要刻苦学习,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聪明人也要下“笨功夫”才行。学习需要聪明和创造,刻苦的、创造性的学习又会使人变得聪明,聪明的人经过刻苦的、创造性的学习就会变得更加聪明。

(七)怎样做一个聪明的学生

1.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常用的方法有“一题多解”和“提见解”,积极分析、运用新学的知识结合旧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案。这是创造性运用新、旧知识常用的形式,是促使学生积极地去思索、钻研、想象最好的方法。

2.“综合”、“联系”也是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手段。科学家牛顿就是把行星绕日、月亮绕地球、物体落地等表面上看起来毫不相干的现象联系起来,概括宇宙间一切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科学家认为,没有什么东西不是通过综合而创造出来的。综合是科学发明的手段,也是创造学习的手段。只要在一门学科内或几门学科之间作一些综合,学生就会在原来知识基础上有新的发现,有新的创造。综合的对象越多,范围越广,见解也就越普遍、越深刻,综合可以使认识由点到面,由此及彼,使几个旧的变成一个新的,使过去已有的知识升华。广博的知识是进行综合的必要条件,又是进行综合的必然结果。一个人掌握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越广博,他的思路也就越宽阔、越灵活,综合能力就越强,他所获得的知识也会更多。

任何创新都是由于受到某些启发而形成起来的。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在心理学中叫做“原型”,飞鸟就是最初发明飞机的“原型”。任何事物都具有启发的作用,都可以作为“原型”,问题在于会不会发现和利用它。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善于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知识的“原型”,利用“原型”去思考想象。没有思考,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性的学习。

3.善于抓住机遇不放。机遇是创造的一个因素,创新往往是意外作出的,不少是出于机遇。法国科学家米亚尔为了吓唬小偷,在葡萄架上喷洒石灰和硫酸铜的混合液。从这件很平常的小事中,他偶然发现洒上混合液的葡萄叶子不再长霉,根据这一线索,发现了“波尔多混合剂”。偶然的一个小小的发现可能导致重大的发现,因为任何一个新的事实都可能是一种潜在的重要的新“武器”,有可能揭示更新的问题,因此,在学习中要善于发现线索,一旦发现,应尽全力追踪它,善于从各个可能的角度予以观察,并将它与其他知识联系起来,找出新东西、新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