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求知欲
创造始于欲求。有什么样的欲求,就有什么样的行动。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才会有积极的学习探索活动,才会有创造性的学习。
求知欲是一种心理现象,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曾料想到的现象感到好奇,对尚不理解问题的探求,都是强烈求知欲的表现。
这“热爱”、“追求”、“好奇”、“探求”,不仅是学生获得科学文化知识不可缺少的前提,提高学习质量的保证;也是探索科学秘密的钥匙。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就是由于对狗流唾液感到好奇,经过试验、探求,发现了条件反射的秘密;牛顿对苹果落地感到好奇,从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对水沸腾时壶盖跳动的现象感到惊奇,发现了蒸汽的能量,继而发明了蒸汽机。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往往是在人们感到“好奇”时,在情感上点燃了对这个问题究根追底的强烈的探索欲望的。知识与求知欲相比,求知欲显得更重要,更宝贵。陈景润中学时代的数学老师,既没有替他解开“哥德巴赫猜想”这个谜,也没有授予解开这个谜的办法,他只是用两百年前提出的科学悬案,点燃了陈景润的求知欲望,正是在这一求知欲的推动下,陈景润成了知名的数学家,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二)怎样激发求知欲
求知欲,当我们还是婴儿时,就已经开始萌发了。婴儿醒来时,不断地观察周围的世界,聆听各种音响,他们爱看鲜艳的色彩和活动的东西,有时感到好奇,有时感到愉快。他们喜欢投掷物体,撕扯纸张,甚至用舌头舔舔,来探索事物的特性和秘密。求知欲能激起他们去探索、去发现身边的世界,使他们知道哪些东西是坚硬的,哪些是柔软的,哪些是可以移动的,使他们知道物体总是向下坠落的,水是具有流动的特点的,使他们得到了适应环境所必需的知识。
随着儿童的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他们好奇的对象除了逐渐地深入以外,还不断地在转移。到了少年时期,学生们还喜欢钻研问题和热衷于争论问题,追求真理。这些“钻研”、“争论”、“追求”,也是求知欲的表现。会激励学生不断思考、探索下去。青少年的求知欲最为强烈,一旦与科学探索联系起来,就会使人们的欲求永远得不到满足。巴甫洛夫曾说,因为科学会使“我们达到了更高的水平;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见到了原先在视野之外的东西。”越是如此,人们的求知欲越加强烈。因为,求知欲会促使人们探索科学,而在探索的过程中,又会不断地激起人们好奇心和求知欲。
强烈的求知欲,是在许多因素的影响下形成起来的。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生活的目的。马克思说:“关于人类的事物,我都要知道。”列宁说:“假如我晓得我知道的事情很少,那我就要想办法多知道一点”。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所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因为他们有着实现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的目的。因此,要培养强烈的求知欲,就要求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为了国家,民族和全人类进步而奋斗的远大理想,热爱科学,热爱生活,有了远大的理想目标,就会激励自己为了目标勤奋努力地追求、奋斗,心灵深处就会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
(三)敢于生疑
疑,即怀疑、疑问。一个人在考虑自己认识的正确性是否可靠时,会产生怀疑。对事物的辨别和证明缺乏可信的、足够的证据时,也会产生疑问;对某一事物突然出现的变化和问题不理解时,还会产生疑问。疑问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是常常会出现的。
疑的作用又是什么呢?(www.xing528.com)
我们都知道,木块放在水里会浮起来,而铁块放到水里总是沉下去。为什么呢?有人说,因为铁重,那么由钢铁制成的巨轮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呢?看到这种现象,我们就会对“因为铁重”而沉下去的说法产生怀疑。有了疑,才有问。一是问自己,二是问老师,问自己,就要思索;问老师,就会专心听老师讲“浮力”和“阿基米德定律”。可见,疑问可以激起求知欲,调动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疑是学习的基础和起源。
怀疑有时会使人趋于保守,有时会使人不愉快或在困难面前退缩。但怀疑对于具有正确观点,坚强意志的人,则是进一步探讨真理的一种动力,它能促使人们深入地思考,直到找出答案、解决问题为止,促进人们智慧的发展。
科学从来就是不怕别人怀疑的。科学上的发现,理论上的创新,技术上的革命,总是从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怀疑开始的。19世纪法国青年学者波拉德,在实验中对出现的一种褐色带有臭味的流体产生了怀疑,怀疑它可能是一种尚未被发现的新元素,怀疑促使他去探索,最后发现了溴元素。哥白尼由于对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转的旧观念产生怀疑,促使他创立了崭新的“日心说”“推翻了”地心说',对旧知识的否定,对错误的批判,总是离不开疑,没有疑,就不能破除旧观念,不可能解放思想,也就不可能有科学上的创新。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有了疑才有问,有了疑,才有学习的过程,作为青少年学生,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就不要怕“疑”。相反,还要善于从课本上,从老师的讲解中,从科学知识本身中发现疑点,提出疑问,促使自己不断探求知识的未知领域。
(四)善于发现疑点,努力解开疑问
善于发现疑点,善于从“确信无疑”的事物中看出问题,需要培养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培养求知的欲望。因为只有具备探求精神的人,才会发现疑点,只有敏感性强,才会迅速捕捉到疑点。缺乏求知欲和敏感性的人,总是对疑点熟视无睹,视而不见。
地质学家李四光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不要被现有的学说压倒。”对前人留下的理论和知识学说,一要善于学习,二要敢于生疑,三要能找出怀疑的根据。无根据的怀疑,那是胡思乱想,有根有据的对旧知识的怀疑,经过研究、实验才能发现新问题,获得新知识。在学习中,发现疑点,比按照老师的思路方法解决问题更困难,更可贵,提出疑点越多、越深刻,越是能够证明学得深,想得远。一知半解是不可能发现疑点,是提不出新的见解的。
发现疑点为的是解开疑点,仅仅发现疑点是不够的。疑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猎取知识的手段,培养能力的手段,目的是培养解疑的能力。科学研究和学习过程,都是解疑的过程,通过解疑,知识学到了手,科学也就前进了。解疑,对于提高学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五)要有点“不信”的精神
“不信”就是对怀疑的事物采取否定的态度。我就不信我做不出这道题;我就不信,别人能做到,我就做不到等等,都是这种精神的表现。有人说,中国是个贫油国,不可能有大油田,而地质学家李四光就偏偏不信,经过艰苦的搜寻、勘探,终于找到了大庆这个罕见的大油田,彻底让我们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数学家陈景润在解“哥德巴赫猜想”之前,也有人说过这就好像骑自行车到月球上去,是不可能的,陈景润就是不信,在连演草纸都难以找到的条件下不懈地努力,终于在这世界著名的尖端的问题上取得重大进展。不信别人能学会的,我们学不会;不信外国没有的,我们就没有,这种不信的精神,激励着他们无视别人的冷漠、怀疑,为坚持自己的理想、目标克服千难万险,勇于攀登。
“不信”并不是怀疑一切,而是反对盲目跟从,提倡独立思考;“不信”并不是只说个“不信”就算了,而是提倡把学到的知识拿到实践中去检验。因为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都不是绝对正确的,而是不断深化、发展的。有的东西开始时还不认识,后来有所认识;有的事物过去认为是对的,而现在却发现是错的,客观世界也在不断地发展,旧观点、旧结论会不断地被抛弃,新的观点、结论会相继产生,来代替、纠正、补充、发展各种旧的理论和学说。因此在学习中,要有“不信”的精神,保持独立思考,避免因循守旧,善于用阅读来启发思考,不要轻信现有的知识,不要迷信权威。学但不轻信,问但不迷信,才能吸取别人的精华,才能摆脱旧的模式、框框,才能发现书上没有的新问题,才能学到书上没有的新东西,闯出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新路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