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学原则与流程-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研学原则与流程-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研学的原则与流程建构主义教学的原则之一是建立一个真实的问题解决环境,使学习者能够自主地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这些素材可以充分构建一个吸引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情境,同时还可以给学生的探究行为提供有益的信息与解决问题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在教师的提示、鼓励、观察和引导之下,学生发现情境中的问题,并开始产生解决问题的需求。

研学原则与流程-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一)研学的原则与流程

建构主义教学的原则之一是建立一个真实的问题解决环境,使学习者能够自主地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研究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的自主学习。这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第一阶段,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阶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设置1~2节课,学生必须根据案例学习,根据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为下一阶段的“展学”打下基础。在研究性课堂上,我们应该将单独学习、结对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在研究课的前20~30分钟,学生应该独立学习,教师应该加强管理。在学习课的后半部分,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教师进行初步指导。所有的研究课程都结束了,学生们应该交上学习报告。

(二)研学阶段的具体步骤

研学阶段的具体步骤如下。

1.构建问题情境

根据建构主义与深度学习的理论,任何知识的探究,其最初的源头都来自“问题”,原因在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形成环境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因此在研学阶段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置于所设置的疑问中,就能够为其构建出学习和探究的环境条件,使学生在疑问的驱使下激发出自身的情感因素,充分唤起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产生学习的兴趣与探究的欲望。

结合高中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在创设相关的数学情境的时候,素材的源头既可以来自日常生活的一些有趣现象,也可以来自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甚至来自其他学科的某些现象。这些素材可以充分构建一个吸引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情境,同时还可以给学生的探究行为提供有益的信息与解决问题的依据。

在问题情境的导入和感受中,如果学习者发觉自身所拥有的知识与思考问题的途径已经难以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时,便会在其认知体系中引发冲突,此时学习者的探究欲望便会被唤醒,继而促使其积极地投入答案的探寻中。

高中数学课程对于问题情境的构建还应该综合考虑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否能够被学习者敏锐地感知?这取决于学习者先前的固有认识和经验与问题情境的契合度。第二,学习者对于自己即将探究的具体问题是否完全未知并愿意为之付诸努力,以及经过努力之后能否得到期待的答案?第三,所创设的情景能不能真正激发学习者产生认知方面的冲突,继而产生探寻答案的需要。

结合建构主义原理以及学习心理学原理证明在构建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境最能引起其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问题情境不应过于简单,使学生轻易寻求到答案,从而迅速降低了兴趣度,也不应难度过高,致使学生产生挫败感,丧失了信心。在此基础上,在教师的提示、鼓励、观察和引导之下,学生发现情境中的问题,并开始产生解决问题的需求。(www.xing528.com)

2.积极自主,合作探究

学生的深度学习应该建立在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上,因此教师在创建了问题情境之后,应该将如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置于教学的重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避免在教师事无巨细的讲解中变成被动的接受者。因此,教师应该将自己的位置调整到观察者和引导者,在学生需要的时候进行适当的提示和点拨。

教师应该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恰当的素材,鼓励学生进行合作,自发形成小组,共同配合,寻求问题的答案。

结合高中数学的内容和高中生的特点,笔者为其合作探究设置了合理的路径,即先观察—再试探—经思索—复猜想—后证明,在实践中,笔者将这个探究顺序应用在数学公式和概念性的知识教学探究中,证明了其非常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策略性和效率。其次,应该在方法上为学生提供一些可以使用与借鉴的探究程序,例如,笔者在教学中随时向学生推荐一些归纳、类比、联想等探究的模式。

其中,由于探究所具备的天然特点,笔者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依据一定的外在条件适当以一些发散性的非逻辑推导,通过有依据的猜想,经过创造性思维来获取可能的答案。

在学生积极探究的环节,教师的观察和引导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这一阶段能够充分检验教师所提出的情境是否合理高效;其次,教师应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在探究时注重已有知识与需要解决问题之间是否具有交集,是否有足够的契合度,从而以这些诱因调动学生努力使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进行推断和演绎,从而形成正确的探究方向;再次,为了保持学生的信心,鼓励其积极思考,就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创精神,并在小组之间的相互交流之中鼓励其大胆猜想,使其思维达到足够的深度,实现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可见这种积极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十分有利于学生在小组共探的方式中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长处,协作互助,解疑释难。

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取决于自己对信息的建构,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不一样背景的人在观察事物时侧重于其不同的方面,所以应该允许学生从不一样的角度来理解其所面对的知识,也不应强求学生对于所学内容以完全相同的方式进行理解。这就更加突出了协作互助的重要性。教师应鼓励小组成员之间通过彼此的合作交流,使每个人都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观察、思考、解释,最终使合作者之间的看法和观点在碰撞和合成之后生成新的火花。

在学生的协作交流中,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情境中的疑问和疑点,从而激发其勇于质疑的精神。教育心理学表明:疑是思之始,鼓励学生质疑,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激发其思索和探究的起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学生只有拥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与质疑精神,才会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疑问的驱使来产生不断探究的不绝动力。在解疑释难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培养学生主动积极思考的习惯,并推动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成长。而这种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又能够十分有助于对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进而培养学生充足的创新意识。

可知这个过程对于学生理解概念和原理,进而掌握知识、增强兴趣是十分关键的。所以教师应该时刻注重自身在此进程中的合适角色,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见解(哪怕是错误的见解)的机会,并从中捕捉学生思想的可取之处,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在学生协作互助的基础上,教师在学生探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可以以一个普通组员的身份参与进来,面对难题各抒己见甚至争论,并对明显偏离正确方向的同学进行适当的点拨,使其能够以更加高效的思考路径投入探究的乐趣中。而小组探究的结果则可以为下一步的“展学”打下很好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