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师德评价在实践中的现实问题,主要是师德评价在实践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内生矛盾。
(一)主观性与客观性矛盾
幼儿教师师德评价是依据一定的社会师德价值标准对幼儿教师师德行为进行善恶价值判断的活动,具有客观性。幼儿教师师德评价活动应是客观公正的,但评价主体的价值判断是主观的,也就是说幼儿教师师德评价中的评价标准运用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教师师德评价主体的价值观、责任感、专业精神及评价能力等。由于评价主体的认识和价值取向不同,对同一评价客体会给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这就产生了幼儿教师师德评价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矛盾。幼儿教师师德评价应是理性的行为,而不应是掺杂个人偏好或欲求的非理性行为。掺杂个人情感和爱好的幼儿教师师德评价不会给出公正的结论。因此,幼儿教师师德评价是幼儿教师师德认识与幼儿教师师德实践的统一,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只有这样的幼儿教师师德评价才是公正客观的,才能发挥幼儿教师师德评价对师德建设的积极效应。
(二)道义性与功利性矛盾
幼儿教师师德评价实质上是对幼儿教师在保教活动中是否履行了师德义务及状况的价值判断。崇高的师德要求幼儿教师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但并不意味着幼儿教师不可以有合法权利及合理诉求。马克思曾说过:“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密不可分的。幼儿教师在履行了一定的义务后,客观上理应得到尊重、荣誉、公正评价和人格尊严受保障等相应的权利。然而,随着幼儿教师权利、利益及自我意识的增强,传统伦理“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不断被解构、分化和重组,使精神至上的“大公无私”的师德品质在现阶段难以得到普遍践行,就是幼儿教师个体师德也显现出一定的功利倾向和物质需求,自然也就导致幼儿教师师德评价的“义”“利”矛盾。因此,倡导幼儿教师要“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正确处理道义与功利的矛盾,成为幼儿教师师德评价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应然性与实然性矛盾
幼儿教师师德评价的应然性是指幼儿教师师德应该是什么样的存在状态,即通过对其师德行为和师德品质的客观记录、描述,做出相应的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强调师德评价的主观性标准和客观性标准的统一,是人们对师德应该是什么的理想追求,也是师德评价实然性所应改进和发展的方向。幼儿教师师德评价的实然性是指幼儿教师师德实际上是什么样的存在样态,强调师德评价的主观性标准或客观性标准,是偏离或远离应然的师德。(www.xing528.com)
幼儿教师师德评价应然性与实然性的矛盾具有两种状态。第一,幼儿教师师德评价是以其应然性为主的一种趋近于其应然的评价样态。这种状态合理地规约和调节幼儿教师师德评价的实然性过于经验化或统一化的倾向,有效兼顾了幼儿教师师德评价中价值与事实、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所以是一种良性的状态。第二,幼儿教师师德评价是以其实然性为主的一种远离或偏离于其应然的评价样态。这种状态或倾向经验化,或偏于统一化,或注重主观性标准,或强调客观性标准,所以是一种不良的状态。就目前而言,幼儿教师师德评价应然性和实然性的矛盾偏向第二种状态,而且是以过于强调其客观性标准的实然性为主的状态。我们需要平衡幼儿教师师德评价应然性和实然性的矛盾,构建合理有效的幼儿教师师德评价体系,使其实然性趋近于其应然性。
(四)理想性与现实性矛盾
师德规范与师德原则是幼儿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则,是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行为的要求,是幼儿教师应有的价值取向,是社会对教师的师德价值期待,因而具有理想性特点。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幼儿教师师德实践的程度、师德认识的深度和师德信念的高度等因素的不同,以及师德因人而异的差异性,师德规范与师德原则也具有现实性特点。也正因为幼儿教师师德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特点,才导致幼儿教师师德评价存在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矛盾。
一般而言,幼儿教师师德评价总是用社会所设定的统一的师德标准对师德行为进行善恶判断和价值分析。但是,幼儿教师师德的实际状况与社会所期待的理想状况并非完全一致。为了解决师德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矛盾,幼儿教师师德评价应在二者之间形成一种张力,通过评价使师德的实然性趋向于应然性。“在人类道德史上,教师师德往往处于当时社会道德的最高水准上,代表着社会成员道德涵养的最高层次。在世人看来,教师应该去追求而且应该是德行完美的人[2]。”追求崇高师德,并不意味着幼儿教师师德评价在坚持导向性的同时可以
忽视幼儿教师师德状况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进而把理想性与现实性对立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