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明确提出“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以及“情境载体串连线”[5],近年高考作文的命题不断趋向这三者。可见,情境是高考写作中关键能力呈现的土壤,思维品质是高考写作关键能力培养的核心。
议论文的写作在高考作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使议论文的写作达到自动化了的内隐的心智技能,还需要外在写作策略的帮助,当技巧和说理内化成思维品质的深刻性时,我们的议论文写作才能算是“真写作”,才能有效引导当代青年增长知识见识、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奋斗精神、厚植家国情怀。
高考议论文写作的关键在审题立意、行文写作和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三大方面。审题立意是对不同材料审题立意能力和立意阐述呈现能力的考查,它是决定作文质量的关键环节;议论文的行文写作主要是对多元思维能力的考查,它是评价学生关键能力的核心;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终极目标。
链接高考:
2015年全国卷Ⅰ
2018年全国卷Ⅱ
2020年全国卷Ⅰ
2020年全国卷Ⅱ
2020年新高考Ⅰ卷
一、议论文写作的审题立意
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基础等级的第一条便是“是否切合题意”,可见审题立意是高考作文的第一保障。审题立意首先要求学生读懂“材料语”,比喻性的材料要理解其中的比喻意义,哲理性的寓言材料要把握其中的哲理寓意,漫画要能读懂漫画的寓意,只有读懂材料才能从中提炼出材料的主旨;其次还要能体会“引导语”,要能获取“给×××写一封信”“班级读书会”“演讲稿”等引导性信息,瞄准“引导语”才能确保立意的准确性;再次还要注意材料的“要求语”,如写作角度的选择、标题的拟写、考试纪律的提出、字数的要求等。正确的“材料语”+准确的“引导语”+明确的“要求语”=恰当的立意。
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二战期间有关战机防护”的材料作文,这是一则思辨性很强的材料,要求学生调动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材料分析。“材料语”中从表面看包含两个观点,即“英美军方从作战飞机的弹痕分布入手调查,得出‘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的结论”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认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被忽略的部位进行分析”,材料观点的提取需要动用阅读理解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接下来运用多元思维能力进行分析,材料中“英美军方从作战飞机的弹痕分布入手调查,得出‘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的结论”是一种惯性思维,这里的惯性思维为什么不正确?由果溯因,调动联想思维能力,由表及里挖掘本质:处理问题要针对现实,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够真正地解决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立意为打破思维定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认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被忽略的部位进行分析”这个观点中,可以提取出“力排众议”“被忽略的部位”两个有效信息,得出沃德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对自己观点的坚持,因为他的观点有据可依,因此可以立意为以理服人,坚守自我正确认知;通过对比异同、逆向思维,还可以从全面思维、找寻正确答案、注重细节等角度立意。另外还要注意隐藏的“引导语”中的“内容及含意”引导学生不能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意义上,要注意文字的内涵及外延,这样的立意便会更加精准。虽然这里的“要求语”没有太特殊的要求,但是也不能忽略。
可见一则材料的审题立意不仅需要强大的阅读能力,还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对点施策】
(一)分析、综合提升审题立意能力
审题立意时要读懂“材料语”,首先需要学生能将材料解剖开来,然后进行分析,在理解每一句甚至每一个词的基础上,寻找材料的内部联系,再将其综合起来进行全面的把握。鉴于此,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给学生恰当的方法指导,如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法、由果溯因分析法、矛盾分析法,条件分析法等;综合的方法——归纳概括法、演绎推理法等方法。
(二)发散、收敛聚焦阐述呈现能力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看问题的发散思维。针对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思考的过程可以运用联想思维能力,如看到滴水穿石便会联想到坚持,还会联想到铁杵磨针等。还可以增强学生“难道只是这样”的自问意识,“假如……”“即使……”“否则……”等质疑都可以起到发散思维的作用。最终,作文只需准确阐述呈现一个最佳立意,这时便需要收敛思维,它把广阔的思路收敛到一个点,进而找到相对正确的解答。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发散思维进行多维度思考,然后交流探讨,最终梳理归类、收敛成准确的立意呈现。思维的发散与收敛可以达到创新的目的。
二、议论文的行文写作
议论文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可以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文的结构较为简单——确立观点、论证观点,论证过程可以是并列式,也可以是递进式;驳论文则是要先证明对方观点错误,然后确立自己的观点,再进行观点的论证,可以是先驳后立,也可以边驳边立。但是不管哪种,议论文的写作过程都是一个充满批判、推理、抽象、联想、归纳等复杂的思维过程,它要求学生要有明确的观点,并且围绕观点构思选材,选择恰当的道理论据、事实论据,然后进行谋篇布局,最终在思维与技巧的结合下完成议论文的写作。
【对点施策】
(一)模式推进架构能力的提升
议论文的篇章架构看似简单,但不同的篇章架构有不同的说理效果,不同的篇章架构给“读者”的感受也不同。有的条分缕析、层次分明,能让人快速把握论证思路;有的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让人不得不“深陷其中”。篇章构架是论证思路的体现,虽然千变万化,但也不是无章可循。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几种有效的篇章架构模式训练,来引领学生提升篇章的架构能力。从课内学习或者课外阅读中归纳总结几种议论文的模式,如《六国论》中“中心论点+分论点”的结构模式,《劝学》中“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结构模式,《拿来主义》中“破立结合”的结构模式等。在熟悉这些基本模式之后,给出主题,通过写提纲训练篇章架构能力。这样的训练旨在通过引领达到掌握基本结构、创新个性结构的目的。
(二)策略支撑思维能力的提升
1.情境策略
近年来,情境作为高考考查载体已经屡见不鲜,因为它能更好地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作文逐渐成为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形式,从2015年全国卷Ⅰ中18题的由“小陈举报老陈高速开车接打电话”而设置的“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到2020年全国卷Ⅱ中22题的“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情境作文愈来愈为命题者所钟爱。那我们在教学中不妨从情境入手,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能力,以及思辨、推理、逻辑等多元思维能力。
从个人体验情境来看,设置贴近学生的情境式题目,给学生真实的说理对象、真实的生活情境,从而引导学生真实的思考,设置情境以后让学生进行片段写作。通过片段的写作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可以设置如下情境题目:
跟“父母”谈要不要上课外补习班
跟“班主任”谈能否带手机
跟“朋友”谈朋友之间该不该有个人空间
从社会生活情境来看,学生不仅要关注自我,还要关注社会,真正参与公共事件,以此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搜集热点事件,整理各大媒体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观点,然后发表自己的观点。此类的训练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可以每周进行一次,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还可以促使学生参与社会,增强他们的使命感。
从学科认知情境来看,以学科认知情境为载体的高考作文,通过情境任务的设置激活考生已有语文学科认知结构。教学中可以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提升思维认知能力。如设置题为“给即将高考的学子写一封信”的作文训练,通过情境任务的设置激活文体知识和表达方式。(www.xing528.com)
2.问题策略
议论文的论证过程可以从实证和证伪两个角度进行训练提升。实证的过程是把观点放到实践中去证实,用材料作为论据,用合理的逻辑思维进行证明,可以传播正确观念、批判错误观点;证伪则是将观点在实践中加以证伪,证明观点的不确实性。实证与证伪的交互应用会使议论更加严密有力。
借助问题打开思维是实证、证伪的有效策略。实证对学生来说相对简单,训练学生调动与观点相关材料,强化说理意识,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等问题出发,由现象到本质,由观点到论证,纵深打开学生的思维,提升有效运用素材的能力和议论说理的能力。
证伪是学生较为缺乏的能力,训练中可以借助“真的吗”“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去伪存真,深入挖掘观点,严密论证过程。
如对观点“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质疑:
[是真的吗?]“真”:一般观点都认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而“不吃苦,就不能做人上人”。但这不是绝对的“真”:有“吃苦耐劳一辈子也依然不是人上人”的例子,也会有“没有吃苦就是人上人”的例子,如富二代、拆二代、网红等。
[为什么?]吃苦的过程可以磨炼心志,提高能力,完善品格,而这些是超越别人的资本,最终可以做到人上人。
[怎么办?]摆正心态,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苦”,不急功近利。
[条件是什么?]在吃苦中要有目标,有提升自我的意识,且要正确定义“人上人”的概念。
(三)技法助力表达能力的提升
1.“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语言“苍白”,则得分不高。高考议论文要在短时间内征服“读者”,则需要语言视觉冲击和心理冲击。语言的整齐、连贯会给人带来视觉冲击,而语言的哲理性、说理性则会带来心理冲击。在训练语言过程中,可从古代的诗词、对联、顶真名句入手,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冲击力,然后以仿写的形式进行练习。训练中要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推理能力,以语言的整齐美的训练来看,“太阳无语,却放射光辉”,由“太阳”联想到相近的“高山”“大地”,由“放射光辉”联想到相近的“体现巍峨”“展示广博”,最终达到“太阳无语,却放射光辉;高山无语,却体现巍峨;大地无语,却展示广博”的整齐美。
2.议论文写作要求以理服人,因此议论说理的语言表达方式尤为重要。如否肯式的表达,它能引导学生辩证地来看问题,进而让议论说理充满思辨性。《六国论》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作者用“非”这个否定词,先否定了前面两个观点,然后肯定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表达能有效展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再如《反对党八股》中“这种装腔作势的东西,不能反映真理,而是妨害真理的。凡真理都不装样子吓人,它只是老老实实地说下去和做下去。”论证过程中作者用“不能……而是……”的句式明确地指出了“装腔作势”的危害,接着又用“都不……只是……”的句式肯定地告诉我们“真理”的样子。
3.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用到的有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从这些方法产生的作用可知:一个严密有力的论证过程离不开这些方法的交互使用。如《拿来主义》便是类比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交互使用的论证过程,可谓议论说理的经典之作。教学中我们可以从片段写作进行训练——给定观点,设定论证方法,展示100字左右的议论片段。
三、文化传承与理解
“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6]这是文化的自觉。传统文化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领域,目的是引领学生理解并且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因为“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立德树人的途径,也是议论文写作的“根”,有了“根”的滋养才会枝繁叶茂。
2020年的高考作文真题中,传统文化的影子随处可见。全国卷Ⅰ中的作文命题,其中有齐桓公的大度和善任,也有鲍叔的让贤,还有需要用辩证思维来看待的管仲,这其中不乏高尚的品行,学生的论述说理过程也是对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新高考Ⅰ卷中的作文“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这个题目引导学生去关注疫情下的正能量,通过挖掘疫情中表现出来的正能量,发现其中的真、善、美,从而产生文化自信;建立起文化自信,便可以更好地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对点施策】
(一)深挖教材促体验
新课标指出,“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在我们的教学中,首先要立足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优秀文化,进而内化成对传统文化理解与传承的能力。如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学习任务群中,我们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对文本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可以利用专题讨论的形式,“就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和局限等问题,用历史和现代的观念进行审视,表达自己的看法”。[7]
(二)参与文化促传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不仅要立足教材,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教学中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剖析与评价,如“传统节日文化”“地方风俗习惯”“乡村发展变迁”等文化现象;还可以倡导学生参与社会文化公益活动等。
总之,议论文的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聚焦议论文写作对应的关键能力点,让议论文扎根“情境”土壤,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技巧和多元的思维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和优秀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科素养,落地立德树人。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3.
[2]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19:820.
[3]丁帆,杨九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五[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74-75.
[4]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24-25.
[5]考试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0)[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12.
[6]费孝通.文化自觉地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J].文史哲,2003(3):5.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