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群文意象与情感鉴赏,聚焦百变手法

群文意象与情感鉴赏,聚焦百变手法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把这两个文本放在一起展开群文比较阅读,在诵读中进入文本,从诗韵、意象、形象、情感多角度解读文本。探究下列诗句中借助“鸟”这一意象传达的情感。从而完成诗歌阅读语言的建构,实现了思维的碰撞以及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

群文意象与情感鉴赏,聚焦百变手法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短歌行》《归园田居》是本单元的两首魏晋时期的诗歌。把这两个文本放在一起展开群文比较阅读,在诵读中进入文本,从诗韵、意象、形象、情感多角度解读文本。探究生命的诗意,引导学生学会立体解读诗歌,关注生活,感悟人生,从而思考生命价值的最佳体现。

二、教学用时

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1.诵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韵味。

2.品读典型意象,赏读诗人情感。

3.感受生命的诗意,体悟诗歌的文化魅力。

四、教学流程

导入:

历史的大浪淘沙中,一位是志士,集“英雄”“枭雄”“奸雄”于一身,载入史册;另一位是隐士,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生活,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引出两位作者)

活动一:品读诗韵

操千曲而后晓声

(1)自读课文,边诵边读,划分朗读节奏;标出诗歌的韵脚,并找出节奏和押韵特点。

(2)合作探究:先秦时代的诗歌以四言为主,到了汉代,五言诗逐渐发展兴盛起来。对比阅读《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其一)》,分析一下,与四言诗相比,五言诗的优势体现在什么地方?

(3)如果让你参加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的剧组实践活动,要给《短歌行》和《归园田居》这两首诗分别配上背景音乐,你会推荐一首什么样风格的音乐并说明理由。

明确:

要与《短歌行》慷慨豪放的“忧愁”诗风相符合的音乐。

《归园田居(其一)》则需要与冲和平淡的“悠缓”诗风相符合的音乐。

【设计意图】

“诗以言志,歌以咏声。”读诗是理解诗歌最重要的手段。在自读诗歌之后初步感知文本内容,配乐朗读,有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提升文本欣赏能力,初步完成对诗歌语言的建构。

活动二:赏读情感

批文入“象”知情感

(1)找意象:找出两首诗中相似的事物(意象)并分析它们的比喻义。

(2)悟情感:分析两首诗中借助“鸟”这一意象寄托的诗人情感,并探究诗人是如何破解这种人生困局的。

(3)析意象:“鸟”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每一个意象都承载着复杂的感情。曹操笔下的“乌鹊”,以及陶渊明笔下的“羁鸟”,都因人因时因地因情的变化承载着不同的生命体验。

探究下列诗句中借助“鸟”这一意象传达的情感。

①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赵嘏《寒塘》)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③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明确:①思乡怀亲的感伤 ②朝气活力自由的象征 ③相思寂寞的苦痛

【设计意图】

在本环节中,通过意象触摸诗人的情感主旨。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形式在活动过程中自觉进行知识梳理,理解积累,思维拓展。增强知识获取的能力、比较鉴别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思维发散能力。从而完成诗歌阅读语言的建构,实现了思维的碰撞以及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

活动三:辨悟诗人

横看成岭侧成峰

1.鲁迅先生评价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他评价陶渊明:“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如何理解曹操的“英雄”形象和陶渊明的“伟大”之处呢?他们的人生抉择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小结: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虽然选择不同,但归根结底,他们的“进”与“退”仍然是儒家思想在他们身上的体现,是不同生命个体的人生抉择。(www.xing528.com)

2.拓展阅读:

曹操:《蒿里行》《龟虽寿》《观沧海》

补充阅读:在《求贤令》中亦有“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的感慨。在《对酒》中也描绘了“吏不呼门,民无所争讼,仓谷满盈,班白不负戴,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人耄耋,皆得以寿终”的理想蓝图。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杂诗十二首·其一》《乞食》

总结:我们在品读经典文本时,一定要通过多层次赏析解读,读出文字意蕴,由表及里,更要读出文字背后隐藏的“人”,以及文本诗歌传达给我们的哲理思想,这样最终就会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理解,汲取传统文化,感悟到“以文化人”的生命力量。

【设计意图】

多元解读文本,准确地感知人物精神品性。学生在活动中合作交流,深入思考问题,梳理思路,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形成思辨能力。在比较阅读中外显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也在活动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能力上,本环节重在建构起诗人、读者和作品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感悟我们的传统文化,感受文学“以文化人”的魅力。

活动四:课外延伸

聆听《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作者的心声,你有什么样的感悟?请仿照央视《如果国宝会说话》的旁白文案,写一段文字。

示例:

莫高窟“飞天”:

我们乘着时代的风云,

以微毫诠释盛大,

我们曼妙风姿里,就是生命。

我们轻盈飞过处,就是天空。

【设计意图】

联系自我,写出见解,与他人分享。提升知识迁移能力、文学鉴赏能力以及思维发散能力。这是学生自我对文本赏读后的拓展以及“以文化人”的文学传承思想的体现。

五、精彩片段

在第三个环节中,对两位诗人不同人生追求的感悟,学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生1:我认为陶渊明先生,一会儿称贫出仕,一会儿因酒归隐。对出仕与归隐,一直不厌其烦地进行自我辩白,其实有点“矫情”。最后,选择了自我解放,彻底归隐,我不赞成他的做法,小家子气!我敬佩曹操。好男儿就应该志在四方!

生2:都是有志之人对人生的抉择。一个选择通过仕途来建功立业,成就生命的华章;一个在多次往返后终于决然离开,同样保持自我的高洁之身。陶渊明并非无志之人,可能也曾有过“兼济天下”的想法,也非佛系而为,不是“佛系中年”。我想这是性格的原因,更是在不同人生境遇下的生命状态的选择。

生3:我也同意,曹操的忧思和悲凉,是因为宏伟的志向与生命的短暂之间的忧伤;陶渊明的悠然自得,是因为远大抱负与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后的离去,那个年代或许更不容易独守自我,用躬耕田园的方式寻得心理安慰的同时保持自我的高洁,一样值得敬佩!他们都做到了不忘初心,我们也一样,一定要坚守自己的初心!

师:曹操的选择就像大多数同学说的那样,是责任是担当,是志士的“忧”思。但陶渊明的人生抉择也是在特殊时代特别现实下的独守自我。不追求外在的荣华富贵,而是追求生命的自在。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两位诗人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个是外显,一个是内隐,都是在保持自我的高远志向。陶渊明不与污浊官场同流合污,本身也是一种志向。都是一种对生命的诗意的最好表达。

希望同学们能够从经典中汲取力量,无论身处何境,我们都不应当对生活失去激情,而要追求自己的精神家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由小我走向天下,真正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六、能力评价

两位诗人尽管人生追求不同,但都有对生活的执着追求,都绽放着生命的诗意,诗言志,而志又因生活而立。学生没有更多的人生经历,加之古诗词积累比较少,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就很难理解古人的情怀,不明白诗人的抉择。所以要由从读诗到读人,感受古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追求。

(一)能体悟古典诗歌的韵律与节奏

学习诗歌最基本的策略是诵读,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在环节一中进行诵读指导,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体味诗人的不同的情感。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形成个体言语经验,进而有效解读文本。

(二)借助意象品析情感

在环节二中,从典型意象“鸟”着手,品析情感。在比较中提升诗歌鉴赏能力,进而实现思维的拓展。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简洁的语言却有丰富的表现力,找到了情感所依托的意象也就找到了解读诗歌的钥匙。学生根据诗中所描绘的意象,去窥测诗人的内心情感。

(三)进行文化传承与表达创造

环节三中探究从经典诗词中汲取积极的人生体验,让诗歌教学的课堂变成有生命的课堂,有“人”的课堂,“以文化人”。

本案例以“人”为本,从语言梳理积累到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拓展,以及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同步推进,最后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传承文化,关注当下,与时俱进!

(作者:工作室二级成员 栖霞市第四中学 吕艳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