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灭与净化
一、教学内容
本案例将《窦娥冤》《雷雨》两篇戏剧组合起来进行群文阅读,理解作品中蕴含的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深切关怀,把握作品的悲剧意蕴,激发同情他人、追求正义、坚守良知的情怀。通过对情节构思、冲突设计、人物塑造、语言特色的探究,深化对戏剧体裁的理解,感受不同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提升欣赏戏剧作品的能力,提升审美力与人格修养。
二、教学用时
四课时
三、教学目标
2.通读文本,了解故事梗概,梳理人物关系。
3.探究冲突,理解作品的丰富意蕴和艺术特色。
4.尝试话剧创作表演,体验艺术魅力,理解作品价值。
四、教学过程
导入:
请学生用“悲剧”“毁灭”“美感”“崇高”“净化”五个词语,结合自己的生活发现,用5分钟的时间写一段话。
活动一:阅读材料,掌握文学常识
要求:
1.阅读资料链接,填写“文学常识知识卡片”,掌握文学常识。
2.小组推荐“优秀知识卡片”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
进行语言积累与建构,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活动二:通读文本,了解主人公的人生经历
要求:自主通读两篇文本,结合课下注释①,分别完成下面表格。
(1)完成主人公窦娥的人生简历与命运表格。
提示:
(2)完成鲁侍萍的人生简历与命运表格。
提示:
【设计意图】
增强对文本的梳理与整合能力。通过运用学习工具梳理和整合文本内容,将知识结构化,并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活动三:细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要求:
1.细读节选的文本,概括并分析人物形象特点。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完成下面人物形象分析工具单。
(1)窦娥的人物形象分析工具单
(2)鲁侍萍的人物形象分析工具单
2.班级内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
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在阅读与探究中感受与理解人物形象,收获对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丰富阅读经验,提升表达能力。帮助学生运用工具掌握人物形象分析的主要角度。
活动四:探究矛盾冲突,掌握思想意蕴
任务一:人物关系梳理。
1.以小组为单位,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剧中人物关系,并展示交流。
提示:
(1)《窦娥冤》人物关系图
(2)《雷雨》人物关系图
2.小组内展示交流,然后推荐优秀人物关系导图进行班级内分享交流。
任务二:探究矛盾冲突。
要求:小组自选研究对象,分别从窦娥和鲁侍萍的悲剧命运入手探讨剧本所展现的矛盾冲突。
提示: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20]
“冲突乃是生活中最富于戏剧性的成分之一,因而许多剧本,也许大多数剧本,事实上的确以某一种冲突为对象。”[21]
总结:
“戏剧冲突的本质或内容,是社会性冲突,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在戏剧作品中的反映。”[22]
“戏剧是处理社会关系的,一次戏剧性冲突必须是一次社会性冲突。”[23]
《窦娥冤》中窦娥是全剧的中心人物,她代表的是社会底层的善良人民,与流氓恶棍张驴儿、楚州太守桃杌代表的封建统治势力,是彼此矛盾尖锐的两方,主要的戏剧冲突发生在这两方之间。
窦娥孝义贤良、忍辱负重,最后却惨死于暴政的屠刀之下。她的悲剧是邪恶的社会与暴虐的官府共同制造的,她是无辜的受害者。她的美德与她的悲剧命运形成了强烈的、惊心动魄的对比。
《雷雨》中鲁侍萍的悲剧命运包含了复杂的社会因素与个人因素。从鲁侍萍与周朴园之间冲突来看,直接推手是始乱终弃的周朴园,根源则是当时的封建家长制。周朴园的狠心遗弃使侍萍永远背上了失贞的耻辱,他的软弱、对封建家长制的屈服葬送了侍萍通过婚姻获得幸福人生的可能性,也为后来她的女儿四凤与异父兄长周萍的乱伦埋下了悲剧命运的伏笔,并最终将她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同时,尖锐的劳资关系又激发了周朴园与其二儿子鲁大海之间的紧张冲突。《雷雨》借鲁侍萍的命运悲剧把剧中深刻尖锐的矛盾冲突呈现在读者面前。
任务三:理解作品悲剧意蕴。
问题探究: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窦娥的善良、鲁侍萍的真情都是“有价值的东西”,也都遭遇了现实的摧残和毁弃。阅读两篇课文,看看这两个悲剧故事毁灭了哪些“有价值的东西”,思考作者的用意,并与同学分享你的阅读体验。
提示:
“悲剧是强力撞击情感的艺术,是提升精神、净化灵魂的艺术。不论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或社会悲剧,都充满着高洁甚至神秘的意味,隐含着人生的教训和哲理。被悲剧真正打动了的人,会有意无意地摒弃‘外物’的毒化与诱惑,回到人之为人的那些光辉品性上来,他会变得纯洁起来、真挚起来、高尚起来。”[24]这就是悲剧精神。它不仅有严肃的情调,而且有崇高的境界,拨动人的心弦,激发我们对良知的坚守、对道义的追求。
【设计意图】
能够辨识、分析、比较、概括和归纳文学现象,能有理有据地表达和阐述自己的发现,形成自己对文学的认识与思考。
活动五:品味语言,感受作品的艺术特色
任务一:《窦娥冤》曲词赏析。
问题探究:杂剧最令人称道的是剧情之真实感人,文辞之本色优美。“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而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时流露于其间,这叫‘自然’;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这叫‘意境’。”[25]试从文中任选一两个选段,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提示:
1.口语化。窦娥所唱的曲子,多用世俗的口语,如“没来由”“不提防”“糊突”“命短”“怕硬欺软”“顺水推船”“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没时没运”等都是口语。这些语言,天然,自然,大白话,没有斧凿痕迹,与她的平民百姓的人物身份相吻合。
2.多用衬字。如窦娥的唱词“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锦,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其中的“岂不闻”“若果有”“定要感的”“免着我”“要什么”“断送出”,都是衬字。衬字的使用,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纯朴、活泼、天真、原生的艺术效果。
任务二:《雷雨》潜台词解读。
潜台词是指在某一话语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或者说,潜台词就是“话中话所含有的意思”。《雷雨》中潜台词的运用可谓匠心独运,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尝试以课文节选部分的前半部分(从开头至第30页“你来干什么?”)周朴园与鲁侍萍的一段对话为例,分析其中“哦”这一语气词中的含义。
提示:
周朴园 那你就走错屋子了。
鲁侍萍 哦。——老爷没有事了?
(心情复杂。这是她曾经的屋子,但又不是自己的屋子,确实是走错了)
周朴园 (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
鲁侍萍 哦。(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
(习惯性动作)
……
鲁侍萍 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周朴园 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漫不经心地跟下人聊天)
周朴园 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侍萍 哦,好地方。
(那是自己的伤心之地,因此不愿多提)
周朴园 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
鲁侍萍 哦。
(想到自己的悲惨遭遇,不愿多说)
周朴园 你知道吗?
鲁侍萍 也许记得,不知老爷说的是哪一件?
周朴园 哦,很远的,提起来大家都忘了。
(勾起了周朴园的回忆)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
鲁侍萍 不敢说。
周朴园 哦。
(自知说的不是事实,所以有些心虚,就此打住话题,不再往下说)
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
(惊讶、好奇)(www.xing528.com)
……
周朴园(痛苦)哦!
(谎言被揭穿,感觉羞耻)
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
(明白了周朴园的目的)
……
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吃惊)
鲁侍萍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想起了年轻时的侍萍,但因容貌变化太大,又有些不确定)
【设计意图】
通过对“潜台词”的理解,增强学生对剧本情节,特别是细节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活动六:观评戏剧,丰富审美体验
任务一:戏剧欣赏。
提示:
“舞台是一个使无形能显现出来的场所。”[26]
“剧作者写的往往是一般化的性格特征,而演员却要揣摩角色的内心活动,然后再凭借一系列不间断的情绪生动地表现出来。有的地方剧作者可能没有留下一个字,演员却要用眼色、神情、举止全部填足。”[27]
要求:
1.观看1959年版蒲剧《窦娥冤》(王秀兰主演,从58分14秒—1小时15分12秒),与剧本进行比较,填写相关项目比较工具单。
项目比较工具单
2.班级内交流。
总结:
“世界上的优秀导演都很重视演出的现实意义。苏联著名导演古里叶夫说,‘构思中的基本问题是:这个剧本可以给我们什么?它拥有怎样的主题思想?我们上演这个剧本是为了什么目的?我们需要怎样阐发这个剧本的思想,使它成为我们今天所需要的、有实际效果的思想,使它可以激动观众、激动导演本人。’”[28]
任务二:呈现“当下内心”。
学生从以下三个视角中任选其一,完成写作,并进行展示交流。
视角A:以临刑前窦娥的口吻,写一封给父亲的信。
视角B:以窦娥婆婆的口吻,想象她看到儿媳替自己顶罪被屈打成招后的感想。
视角C:以楚州太守的口吻,写一段听到窦娥被斩时血溅、飞霜时的心理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跨媒介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在语言、形象、情节方面的理解力与审美力;情境化写作设计使学生参与到经典文学的创作中,在提升学生想象力的同时,体会经典的永恒魅力。
活动七:话剧表演,体会永恒魅力
情境:学校举行“戏剧节”展演比赛活动,班级确定以《雷雨》为参赛节目。
任务一:角色揣摩。
要求:班级内设立两个剧组,学生以剧组为单位,揣摩《雷雨》中角色形象,填写“角色理解·表演建议工具单”为演员提供表演建议。
角色理解·表演建议工具单
(续表)
任务二:舞台演绎。
要求:
1.两个剧组分别演绎《雷雨》中课文节选部分并录像。
2.观看话剧展演,填写“角色理解·表演建议工具单”中的“点评”栏。
3.进行表演点评,评选优胜剧组与最佳演员。
4.确定正式参演演员,并对剧本进一步修改。
【设计意图】
通过剧本排演,加深学生对剧本和戏剧体裁的理解,全面提升学生在剧本创作、跨媒介学习、戏剧表演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并能理解、继承中华优秀文化。
五、精彩片段
活动七:角色揣摩——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情还是假意?
生1:我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是真情。课文中开头说“我要我的旧雨衣”,可见他是一个怀旧的人。
生2:我同意。周朴园对鲁侍萍说“你走错屋子了”,可见他一直为鲁侍萍保留着这间屋子,不允许其他人进来。
生3:我也同意。周朴园说“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我想打听打听”“我派人到无锡打听过”等,这些台词都表明周朴园对侍萍念念不忘。
生4:我同意。周朴园说“你好像有点无锡口音”,这个时候周家已经搬家到北方了,但他对无锡口音依然十分敏感,一听到无锡口音,瞬间就让他想到往事,可见,鲁侍萍一直都在他内心深处。
生5:我不同意。当周朴园认出鲁侍萍时,他的态度是“(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这一连串的指责、质问,哪有什么真情?
生6:我也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并不是真情。他所有的怀念只不过是为了让自己能心安理得一点儿,这不是对鲁侍萍有情,而是一种自私。
生7:我不同意。如果不是真情,那他去打听鲁侍萍的下落是为什么?
生8:我觉得周朴园不是怀念侍萍,感觉愧对侍萍,他只是怀念曾经的那份美好。可以设想,如果他后来的爱情和家庭生活幸福的话,他可能早就忘了之前这段感情了,只因为他过得并不幸福,所以才更加怀念他之前的那段美好的感情,更怀念那个年轻漂亮、贤惠体贴、委曲求全的侍萍。
(生)掌声!
六、能力评价
本案例选取了必修下第二单元的两篇剧作《窦娥冤(节选)》和《雷雨(节选)》进行设计。本单元属于“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单元主题为“良知与悲悯”。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上,以“戏剧节”作为情境任务,按照“学——观——演”的教学主线进行任务设置,发展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语感力、审美能力、创造力与审美品格,体现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整体要求。
(一)品味戏剧语言,提升语言品质
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在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的过程,树立语言和言语的相关性和差别性的观念。”戏剧文学作品有其独特的语言环境和语言特色,本案例通过对元杂剧《窦娥冤》中唱词艺术的赏析和现代话剧《雷雨》中潜台词的解读分析,使学生了解了不同戏剧文学语言艺术特色。将两篇不同时代与特色的剧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着重增强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对语言的认识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意义理解的敏锐性,积累语用经验,探究语言规律。
(二)探究矛盾冲突,发展思维品质
本案例充分利用思维工具,让学生自主积累文学常识、梳理人物关系、理顺故事情节,这实际上就是对学生信息提取、整合能力的提升训练;在此基础上,着重进行矛盾冲突的分析探究,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继而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丰富的思想意蕴。这一组学习任务的设置,引导学生从浅层思考逐步进入深度思考,使学生的思维由形象思维逐步升级到抽象思维、批判性思维,使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群得以综合提升。
(三)观演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力与创造力
戏剧具有文学与舞台的双重属性。戏剧的独特艺术特征与魅力的体现也是这两种属性的完美结合。该案例采取“戏剧节”项目式学习,设置了观、演两个任务环节,正是通过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感受、理解戏剧之美;同时,以写作的形式,综合提升学生的理解力、审美力与创造力。
(说明:戏剧考查是新课程改革以后新增考查项目,在此前的高考中没有涉及,因而对点探究部分暂略。)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5.
[2]温儒敏.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3-24.
[5]孙玉石.中国现代解诗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
[6]孙玉石.中国现代解诗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
[7]朱光潜.朱光潜全集·诗人的孤寂[M].北京:中华书局,2012:08.
[8]孙玉石.中国现代诗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
[9]江枫译.狄金森诗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0]孙玉石.中国现代解诗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
[11]孙玉石.中国现代诗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
[12]孙玉石.中国现代解诗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
[13]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
[14]余秋雨.世界戏剧史[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9.
[15]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
[16]温儒敏.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17]李渔.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闲情偶寄·词曲部·大收煞[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18]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
[19]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
[20]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
[21]周京京.戏剧冲突中的性格冲突探析[J].大众文艺,2009(22):40.
[22]辛夷.戏剧冲突浅谈[J].戏剧创作,1981:7.
[23]周京京.戏剧冲突中的性格冲突探析[J].大众文艺,2009(22):40.
[24]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
[25]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6]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
[27]余秋雨.世界戏剧史[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9.
[28]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