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人类心灵的花朵。”现代诗语言含蓄凝练,情感内涵丰富深厚,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中,现代诗同其他文学样式一样,是语文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部编版新教材加大了现代诗的比重,2019年山东省模拟考中出现了对现代诗的考查,引发了现代诗教学的强势回归。现代诗因其多义性与蕴藉性的文学特质,常让人感觉它像眼前飘忽的云团,像苍穹中的熠熠星光,美则美矣,远则远矣,可望而不可即。然而,难解不是无解,诗的难解又让人产生对理解的追求。在现代诗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做的,就是创设彩虹般的桥梁,让学生透过神秘,开启心灵的对话,让学生成为幸福的发现者,成为美的创造者。
在中国早期象征派诗歌理论诞生之初,诗人穆木天就曾提出一个观点——“诗的思维术”。[5]他认为,作诗的人,要找诗的思想时,得用诗的思想方法,要直接用诗的思考法去思想,直接用诗的旋律写出文字。穆木天的这一观点表明了现代诗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有别于散文、小说,甚至也不同于古代诗歌。这一理念的提出使这一潮流的诗出现了新的特征,也使得这一时期的诗出现了陌生化的现象。同时,现代诗的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或以直觉写诗,或发掘内心深层的飘忽不定的感悟,或捕捉刹那间的灵动与“客观对应物”的撞击,或用模糊的意象再现潜意识或显意识的思绪,因此现代诗的流动性、伸展性、跳跃性、玄想性的特征特别强,而这又增强了诗歌的模糊性、多义性与蕴藉性,也给诗的思维带来了一种神秘性。
要想消除这种陌生化、神秘性,在现代诗阅读教学中,可以从以下方面提升其关键能力:
(一)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的能力
读诗歌,尤其是现代诗,要先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和诗歌的创作背景。这是理解现代诗的起点。每一首现代诗背后,都蕴含着诗人独特的文化背景、艺术认知与审美追求。如果对此一无所知,解读时就很容易隔靴搔痒或离题万里。以部编版新教材选入的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为例,如果对“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一无所知,如果对作者深受惠特曼诗风影响这一点一无所知,那么就很难真正理解诗人在诗作中的“火山爆发式”的情感。
(二)感知与感悟语言的能力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思想、情感的外壳,也是诗歌阅读的重要媒介。而现代诗的表现题材领域、审美意识追求和语言组织表达方式与其他文体相比,有很大不同,这种特殊性造成了人们理解和欣赏上的困难。正如现代解诗学所认为的,现代诗往往表现生疏的感情和感觉世界,诗人“在作品里以‘敏锐的感觉为抒情的骨子’,又用暗示的方法来表现情调,便脱离了一般读者了解和欣赏的习惯,使得那些只在常识里兜圈子的一般读者,不免产生了‘隔雾看花之憾’”。[6]如何避免这种遗憾,真正读懂诗歌呢?以下两点很重要。
1.了解诗人奇特的思维方式
“凡真正诗人都必定避开已经踏烂的路去另开新境,他不仅要特创一种新风格来表现一种新情趣,还要在群众中创出一种新趣味来欣赏他的作品。”[7]因此揣摩诗歌语言时,要善于领悟现代诗奇特的思维方式,如诗人运用隐喻、夸张、象征等手法,将自己的感觉进行变形或转移处理,使诗中展示的形象、表达的情感与表现的思想主题相得益彰。
2.掌握现代诗的语言特点
阅读现代诗歌时,首先从诗歌的外部结构特征了解其语言特点,如从句法、标点、韵律、节奏出发,感受其语言特点,如新月派诗歌讲究“三美”,其语言上的建筑特点比较明显,可以由此入手。其次,要善于感知诗歌内部的节奏与语言特点,如惠特曼的诗歌,其散文似的语言结构看似没有规律可循,但正恰恰是惠特曼所追求的语言效果。另外,要善于抓住诗中精妙的语段,细致品味个别的词语,体会各首诗的不同语言风格,如口语化、散文化、可感性、多义性与暗示性等这些语言现象和特点,提升语感,提高对文本复杂性和语言特征的理解力与感悟能力。
1.形象思维能力(www.xing528.com)
现代诗难解,但一定有其可寻之迹,有路可通。有人说,诗人完成作品后,只留给读者一个意象或意象的组合,就如同“过河拆桥”一样。读者读诗,需要用自己的想象搭桥,因此,在阅读现代诗时,学生必须具备形象思维能力,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搭桥,追踪作者的想象。在这一过程中,读懂诗人笔下的意象,是关键。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和载体,这一点现代诗和古典诗歌相似。但现代诗中的意象与古典诗歌中的已经定型的意象不同,现代诗中的意象往往是诗人独特性的创造或旧意象的重新认知,如部编版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中闻一多的《红烛》一诗中,诗歌赋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红烛”意象以新的积极意义,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自我的价值的思考,让读者感受到一颗炎黄子孙的赤子之心。
2.逻辑思维能力
任何诗歌在看似无逻辑的背后也一定有着内在的逻辑性。朱自清先生认为:“解诗就是依从作品的意象和语言一层层挨着剥开去,即遵从作品自身内部的逻辑性进行细读、思索和玩味;解诗本身是一个读者、作家、批评者不断的审美创造过程,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接近审美的客观性。”[8]要理解诗歌的内涵必须正确把握诗歌内在的逻辑性。诗人并不是用逻辑思维来写诗,但富于艺术创造性的诗在意象组织和语言传达上却自有它严密的逻辑性。这种逻辑性有时比较明显,有些则隐藏得比较深。
以选择性必修中册教材中第四单元节选的普希金的《致大海》和惠特曼的《自己之歌》为例。《致大海》全诗基本上四行为一节,每行一长句或两短句,句式整齐;每节中大体上第一句和第三句、第二句和第四句各押相同的韵,各节的韵脚不同,随抒情需要换韵,给人以视觉与听觉的双重节奏感。诗人在构思上十分精致。一个序曲、一个尾声与中间的两个乐章组合了一首跌宕起伏的生命交响曲;中间的两个乐章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与首尾两章有着内在的联系,开头告别的不舍与结尾告别的希望自然呼应,余韵无穷。而《自己之歌》虽然也分节,但每节行数不等,每句长短不等,以长句为主,句子成分也较为完整。但这正是诗歌的内在逻辑所在,诗人通过叙述性的语言把连绵不断的新颖意象组合成一幅幅想象的图景,渲染出一系列的自然意境,让我们感受到其中涌动的旺盛的生命之力和诗中凸显的那个宏大的自我;并且通过烘托、排比增强诗篇的厚度和密度、韧性和弹性,丰富了诗歌的意蕴。学习现代诗,有助于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现代诗别样的语言传达方式,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发展、提升逻辑思维。
(四)审美鉴赏与阐释能力
1.爱与美的感受力
闻一多说:“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艾青说:“存在于诗里的美,是通过诗人的情感所表达出来的、人类向上精神的一种闪烁。”狄金森说:“诗人,就是他/从平凡的词义中/提炼神奇的思想。”[9]在阅读现代诗时,可以从以下方面提升对艺术美的欣赏力。
①品析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如在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人》中,诗人描绘了一位勤劳而充满活力的年轻姑娘,“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这些词句将雄浑的自然、活动的人物、动人的歌声与诗人的心灵融会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让读者沉浸其中,感动于其中。
②比较鉴赏阅读。此种方法是把内容相近相关而又不同的诗歌放在一起比较赏析的阅读方法。如上面提到的《孤独的收割人》一诗,我们就可以把它和2019年高考模拟试题现代诗《刈禾女》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赏,或者还可以和白居易的《观刈麦》放在一起进行群文阅读,从时代背景、意象选取、写作方式、表现手法、主题内涵等方面进行赏析。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歌。
2.多元意义的阐发能力
诗歌内涵的丰富性、朦胧性与多义性决定了诗歌的阅读与鉴赏不同于其他文学阅读与鉴赏时相对客观理性的特点,它允许读者进行多元的意义释发。朱光潜先生曾说:“读诗就是再做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如此,没有创造就不能有欣赏。”[10]中国古诗中的典型例子如李商隐的《锦瑟》,对此诗的主题,千余年来,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其实许多现代诗也是如此。如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中选录的瑞典著名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树和天空》,这首诗的想象十分奇特,意境也非常朦胧,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奇异的世界。它到底是在讲自然的生生不息,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抑或是向我们传达生命的奇迹,或是还有其他的意义?再如卞之琳的《鱼化石》,作者自己都认为这首诗蕴藉着多种意思。在鉴赏诗歌时,学生可以由此入手,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力,激活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情感体验,对诗歌进行审美再创造。
二、现代诗歌阅读的能力评价
现代诗歌阅读关键能力评价量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