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考语文读写关键能力培养:悟精妙,观世界

高考语文读写关键能力培养:悟精妙,观世界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的语句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判断及其作用。关注学生思想导向、人格养成,引发学生思考历史使命、责任担当。阅读不再仅仅局限在文本本身,而是应该由此作为一个引发点,进行思想、文学的深入探讨。《水缸里的文学》《线条之美》更是启发引导学生阅读生活,对生活进行理性、文学、哲学的审视。

高考语文读写关键能力培养:悟精妙,观世界

链接高考:2016—2020高考散文篇目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立足思维发展与提升,注重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一、理解品味,鉴赏散文语言

无论对何种文体,语言都是第一要素。对散文语言的建构能力主要包括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和品味精彩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探究散文作品中词句的丰富意蕴,除了理解词句在文中的本意之外,还要注意是否有双关义、象征义、深层含义等。常常以考查标题、词语或者重要语句理解的形式出现。例如2018年北京卷21题:

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

本题考查题目中“水缸”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实际是在考查作者关于“水缸”不同故事中寄予的作者情感。水缸与我童年密切相伴,是我童年认识世界、体味人生、引发文学梦的主要对象;水缸引发了关于河蚌故事的论述,激发了作者诗意的想象,是作者阅读和体会世界的方式;因为小时候物质所限,作者渴望但无法阅读儿童书,水缸刺激作者的想象、智力;水缸是作者童年时期的记忆,保留了作者的好奇心,保留了我奇迹般的创造力

2017年全国卷Ⅱ第5题: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本题考查“窗子”的含意,实际是在考查“窗子”的表层和深层(象征)内涵。这里表层指的是具体的窗子,分隔了不同生活场景的窗;深层次指的是形成了我和外部世界隔膜的“无形的窗子”,窗子具有了象征义。

品味精妙语言艺术表达效果的能力。有的语句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判断及其作用。有的考查对局部语言的赏析,深入考查学生对语言效果的领悟能力。如2018年浙江卷第11题: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10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此题考查考生对语言运用表达效果的分析。该题重复使用“一”字,定格于一个姑娘一幅宫灯美人图。前文写“闹”,此处“一”凸显“静”,梦与现实交相呼应,形成强烈反差。

【对点施策】

考查炼字、炼句、语句赏析能力,在词语锤炼、句式选择、修辞运用等方面进行积累和练习,提升审美鉴赏能力。了解散文常见基本修辞手法、语言风格。

将作品语言分析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进行鉴赏。借助作者在文中的叙述内容理解抒情、议论语句的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效果。把握语句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双关义和主题意蕴。

读写结合,除了阅读鉴赏之外,在写作练习中也让学生多体会不同句式、不同风格、不同手法的表达效果,提升学生语言敏感力、审美鉴赏力。

二、归纳概括,分析散文结构

“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行云流水,摇曳多姿作为散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重要特点之一,散文行文结构的考查在所难免。

梳理结构的前提首先是归纳概括能力的建立。如:

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2016北京卷第21题)

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2018天津卷第18题)

以上均是考查学生梳理概括文章情节、分析脉络层次的能力。

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2020全国卷Ⅲ第8题)

期待看火车、夜行看火车途中、贴近铁轨听火车声、看到火车强烈的光束与火车头上的图标,按照时间顺序,以事件发展为序,层层递进地写了看火车的经过。从向往到惧怕,到兴奋好奇、激动震撼,再到亲近与特别,情感的变化成为另一个叙述层次。情绪的起伏波澜,描绘出孩子第一次看火车的真实感受。(www.xing528.com)

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2020全国卷Ⅲ第9题)

“记忆里的光”是全文的线索,儿时看火车,青年时贾队长的挎包,复员后抡大锤打铁,“记忆里的光”不仅是“镰刀和锤头”,更是对土地、家乡的眷恋,对尽忠职守、踏实肯干等精神的赞颂。从实到虚,从浅到深,层层铺垫,层层推进,散文正是在娓娓道来中表达着作者的体悟与情思。

文末引入林徽因的故事有何效果。(2020天津卷第18题)

林徽因认为汉唐的线条才符合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内涵,康乾线条不行。林徽因的故事不仅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更是给文章注入文化内涵。有力地证明线条可以代表一个时代,一个地域,一个国家或一段历史,线条蕴含着人的主观精神。摇曳多姿的结构将散文的情旨推向了更高、更深远处。

【对点施策】

加强归纳概括能力训练。学会化繁为简是训练概括能力的核心。学生应该了解散文组织材料的基本方式,通过散文“有形”的、摇曳多变的组织方式,抓住作者或变化、或深入的情思,把握住文章的“神”。

三、深入探究,学会迁移提升

高考命题关注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考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考语文试题中的散文部分更是如此。命题者从特定视角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结合自己学习生活经历参与社会发展。关注学生思想导向、人格养成,引发学生思考历史使命、责任担当。阅读不再仅仅局限在文本本身,而是应该由此作为一个引发点,进行思想、文学的深入探讨。例如:

你最欣赏其中哪种气质?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2017天津卷第19题)

作者说:“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实际上,像这样非书本的“阅读”在生活中多种多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阅读”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的“阅读”对象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2018北京卷22题)

请参照《线条之美》的审美角度点评下面这首描写劳动者的小诗。(2020天津卷22题)

以上高考题考查学生对作品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对原文进行理解,谈出自己独到的认识和体悟。《挺拔之姿》要求学生先从文本中概括出竹子坚韧、从容、孤高、向上等精神特质,然后选择其中一点结合生活经验阐述感受。《水缸里的文学》《线条之美》更是启发引导学生阅读生活,对生活进行理性、文学、哲学的审视。

2017年北京卷《根河之恋》24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环境与人物塑造的关系,并迁移到小说的整本书阅读。

鄂温克人与根河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对经典作品中环境与人物的联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人物活动的一个主要场所。正是这个众姐妹诗意生活着的“世外桃源”,造就了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

B.《边城》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湘西小镇茶峒。山明水净的湘西风光,映衬了翠翠、爷爷、傩送等人物心灵的澄澈与人性的善良美好。

C.《红岩》讲述的是在黎明前的黑暗里共产党员在监狱中艰苦卓绝的斗争。牢房的阴暗、刽子手的凶残,突显了革命者新年的坚定、意志的坚强。

D.《阿Q正传》写的故事以辛亥革命时期的未庄为主要场景。赵太爷、假洋鬼子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对阿Q的压迫和欺凌,是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重要原因。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提出“发展逻辑思维,滋养理性精神,提升思维品质”,2019年北京卷《北京的“大”与“深”》21题正是对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

作者久居北京,对北京文化既有亲切的感性体验,又有学者自觉的理性思考。作者从提笼架鸟的老人、窗外的西山、嘹亮的鸽哨声等生活细节感知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试借助这种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来谈谈你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如城镇、社区、学校、家庭等)的认识与思考。要求:不要透露你所在学校的信息。

由表及里从表面现象看到本质,这道高考题目引导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洞察问题的本质,体味生活的美好。

【对点施策】

教考衔接,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现在高考试题都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环境中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上述高考题目设置其实体现了新课标和部编版新教材的指导思想。“家乡文化生活”“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逻辑的力量”这些学习活动单元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与课程标准中18个任务群之间的融会贯通。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可简单化处理,更不可将某些活动单元或任务群从教学过程中彻底删除。

读写一体,重视学生生活体验。2020年高考试卷现代文选取内容涉及年轻人对运动的热爱,对生活的激情(全国卷Ⅰ);市井生活中的诗意(新高考Ⅰ卷、Ⅱ卷);普通家庭生活中的亲情(新高考Ⅱ卷)。普通人的生活、工作、情感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爱生活,爱思考,是我们语文课堂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机会,给学生拿起笔的机会,我们会惊喜地发现每个少年都是诗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