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说:“中国古来的文章,一向就以散文为主要的文体。”散文语言生动活泼、抒写自由灵活,把自然美、诗情美、哲理美相融合,从先秦至今成为我国最常见的文体之一。
一、散文阅读的关键能力
(一)涵泳咀嚼,感受文辞之美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好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富于哲理、诗情、画意。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散文优秀作品,能够品味语言,理解赏析作品语言;从语言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1]。
1.理解、品味、鉴赏散文语言,感受散文的语言美
写人记事散文多叙述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语言较为质朴感人。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对母亲在原地伫立的回忆。对再次返回后母亲仍在墙角保持着那个送“我”的姿势,作者感触良深,久久不忘。学生应该具备从朴素语言中领悟母亲形象和作者深情的能力。
写情状物散文以描写为主,语言往往较为生动形象。如《荷塘月色》中将月光用比喻和通感的方式,描摹为流水,为轻纱。学生应该掌握化静为动的手法,体会到宁静夜晚月光流泻之美。生动形象的语言往往需要调动修辞手法来完成。如常见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问、设问等。《故都的秋》中写南方的秋,“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2],排比句从短到长,具有韵律和节奏感,语势逐步舒缓,抒情味浓。
哲理散文以议论为主,语言往往深邃隽永。如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中“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语句深刻内涵的理解便是学生不可回避的学习重难点。
当然散文语言不能简单地按照内容进行分类,好的散文语言往往不受过多限制,《荷塘月色》中既有大段使用修辞的描写语句,也有“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样散淡真实的语言。高考题对散文进行考查时,语言赏析是必不可少的设题点,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散文阅读中语言分析的重要性。
2.熟悉了解散文作家语言风格,把握作家语言风格与写作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更深入了解作者情感表达
鲁迅的散文语言深邃,郁达夫的散文语言典雅,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例如2017年全国卷Ⅲ《我们的裁缝店》中的压轴题,“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用生活化、口语化、明快风趣的语言,记录裁缝店生活中的温馨插曲,作者的写作风格、叙述语言、写作内容达到了完美统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鉴赏散文局部语言和散文整体语言风格的能力,能够在语言的品味、鉴赏中,更深入、细致地体察作者的情感和创作意图。
(二)形散神聚,体会结构摇曳之美
家庭琐细、历史陈钩,潺潺小溪、大山名川,可谓题材广泛,包罗万象。散文在短小的篇幅之内,表达自由,无拘无束。可叙述、描写,可抒情、议论。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把握作品的内涵,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散文写作的一般规律。根据散文的艺术表现方式,从构思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3]
1.透过结构准确把握作者写作意图
散文无论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散文行文方式灵活多样,富于变化。读散文要先识得“文眼”,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含蓄隽永的散文,往往对文眼的设置极为讲究。散文的文眼可以是一句话、一景物,甚至是一缕情。它往往是作者情感的聚集处,是行文结构的集结点。
有的散文文眼易于把握,例如《故都的秋》中“清”“静”“悲凉”。有的散文文眼不经过反复体味不易察觉,例如初读者对于《荷塘月色》开篇中作者的“颇不宁静”往往视而不见。只有反复吟诵,走进朱自清的时代处境才能够真正体察他的内心,才能够理解浪漫荷塘月色下难言的处境。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借助景表达的情,借助物阐述的理。才能够找到文眼,体会文眼设置的用心之处。当然不是所有的散文都有文眼,例如《登泰山记》中,姚鼐并没有将哪一句作为全篇的纲目,但是除夕之夜的登山之举,却向我们展示了泰山有大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文,更美在情思。
2.了解散文千变万化的构思特点
散文选材多样、行文自由,要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李广田先生曾经用随势就地的河流和自由随意的散步来比拟散文,确实散文往往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有的散文虚实结合,有的散文纵横交叉,有的双线并行……(www.xing528.com)
串珠式、辐射式、层递式……散文结构形式随着作者的情思而行。《荷塘月色》中朱自清思接千载,从清华园到梁元帝;《故都的秋》中郁达夫从北平闲人到外国诗钞;《葡萄月令》汪曾祺娓娓道来,张弛有度。散文家们议论、描写、抒情,兴之所至,信手拈来,行于所行处。学生应该了解散文组织材料的基本方式,通过散文“有形”的、摇曳多变的组织方式,抓住作者或变化、或深入的情思,把握住文章的“神”。
除了具备分析作品行文结构的能力外,学生还需要掌握散文常见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联想和想象、以小见大等。这些手法给予了散文飘逸、多变的特点,给予了散文不尽之意、弦外之音。
(三)品味想象,体会散文真情至理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展现出深远的思想。从童真意趣到沧海桑田,散文当中蕴有真我,饱有真情,含有真理。
高考评价体系中要求语文学习在领悟作品表达的感情、思想和观念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进行审美鉴赏和审美评价。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与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如2020年天津卷22题“请参照《线条之美》的审美角度点评下面这首描写劳动者的小诗”从作品中来,到生活中去,在散文阅读中获得情趣和理趣的审美提升,这已经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1.品读,感作者真情真性
诗,好比烈酒;词,如同甘醇;散文,是香茗。这个比喻道出散文的朴实醇厚,散文的真情真性。读一读“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让人不觉莞尔;听一听“儿寒乎?欲食乎?”立即让人感怀;那“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已是深情,更哪堪“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与名篇《项脊轩志》一样能够让人同感共情是所有优秀散文的共同魅力。史铁生《我与地坛》、朱自清《背影》中的父母亲情,汪曾祺《故乡的食物》、沈从文《常德的船》中的一餐一物……小说有虚构一法,散文却毫无遮掩。每篇文章后面都有一个人,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故事,那个故事属于作者,也属于读者。学生应该具备透过文字,体味作者深刻感受、真挚爱憎的能力;应该具备借助文字,丰富人生阅历,开拓自我世界的能力。
2.细读,思文章理趣意味
一个人的散文就是一个人的故事,一个人的散文更是一个人的阅历、眼光和见解。王勃的《滕王阁序》不仅美在文辞,更是高在他的胸襟和气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词美义壮。“礁石”的不屈、“浪花”的顽强,散文记录着生活的甜、生活的苦,记录着生活启迪的哲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它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些或使人沉思、或掷地有声的话语,便是散文给予我们的精神之钙,散文给予我们的深沉思考。在学习散文的过程中学生还应该学会思考,学会辨别,学会成长,走向成熟。
(四)群文阅读,深化认识提升审美能力
“在散文鉴赏中,能比较两篇以上的散文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能对散文作品的不同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质疑。”[4]这是新的评价标准对于学生的阅读要求。群文阅读既加深思维的深度,又拓展思维的广度。能够使阅读教学具有开放性、多元化和深刻性。散文群文阅读可以是补充衔接式,也可以是比较对照式。
1.补充衔接式
补充衔接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学习史铁生《我与地坛》时可以补充王开岭的《轮椅上那个年轻人,起身走了》,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的“生命修士”是如何赴生命之约的。可以衔接《合欢树》,让学生在地坛之外的另一棵大树上体味史铁生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无尽怀念。甚至我们推荐给学生的补充衔接不必限于一篇文章,可以是一本书、几本书。如学习苏轼散文时我们不妨推荐学生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大宋王朝的时代政治风雨书写了历史,也给了历史一位融儒道释于一体的苏轼。
2.比较对照式
群文阅读作为一种阅读策略被广泛使用,部编语文教材单元组织便是以主题为连接点进行的群文阅读。比较对照式,既可以聚焦求同,又可以发散求异。不管是在散文的语言风格、布局谋篇,还是在情感思想方面,都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或触类旁通,或充分比较。资源的优化组合,就能真正发挥整体教学的效能,实现新课程理念。组合的方式更是灵活多样,如郁达夫《故都的秋》可以跟他《江南的秋》进行比较,体会作者写作风格,也可以跟老舍《济南的秋》进行比较,体会不同作者写作风格。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和苏轼的《赤壁赋》都是在传达着作者对自然的、对生命的哲理思考。
二、散文阅读的能力评价
散文阅读能力的等级评价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参考以下表格:
散文阅读能力评价量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