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主要考查体裁,纵观近几年全国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小说所占比重是最高的。小说阅读的高考命题依据小说文体特征,突出考查以理解和感悟为基础的审美鉴赏能力,涉及作品内容、主题的分析,表现手法、艺术特色的鉴赏,较为全面地覆盖了审美鉴赏能力的考查要求,实现了高考评价体系在“必备知识”基础上对审美鉴赏和思维提升等“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全覆盖。
一、小说阅读的关键能力
(一)分析梳理,把握结构特色的能力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四种基本文体中,小说的故事性最强,这也是小说受众群体比较广的一个重要原因。优秀的小说,往往凭借其特殊的叙事形式,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因此,把握小说的结构特色是解读小说文本的出发点和关键点。有了这样的整体把握,文本其他方面的探究就能够顺利展开。
1.跌宕起伏的情节,张弛有度的节奏,体验故事的无穷魅力
小说构思上的特色往往体现在“尺水兴波澜”。讲究开篇的特色,设置悬念,夺人眼球,扣人心弦,如倒叙、抑扬等;注重结尾的精彩,戛然而止,陡生波澜,出人意料等等;重视中间部分的精巧,充分利用抑扬、突转、误会、巧合、伏笔等技巧,做到一波三折,缓急错落,张弛有度。小说的魅力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得以充分展现。
比如,“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的欧·亨利,他的作品构思新颖,结尾常常是出人意料,这已经成为其创作的一大特色,被称为“欧·亨利式结尾”: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其代表作品《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都彰显了这一风格特色。另一位莫泊桑亦是情节设计的高手,其作品追求布局谋篇的别具匠心、情节发展的变化多端。《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等名篇都能体现构思的精巧和情节的开阖自如。
2.恰当的叙述人称,独特的叙述视角,体悟故事的无限张力
小说讲述故事时,经常运用不同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有致,人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作品拥有无限延展的张力。运用第一人称叙事,虽然叙述上有限制,但这样既可以干预控制“叙述者”,又使得作者与“叙述者”的身份交替与重合,产生互文式的独特美学效果,引发情感上的共鸣。运用第三人称叙事,“叙述者”全知全能,可以突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使作品显得更加客观、厚实。当然,叙述视角和人称在作品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作者可以根据需要,不断转换角度和人称,让作品更具有丰富性和趣味性,可以给予接受者更多的揣测和质疑空间,从而使得原本封闭的文本更具开放性,产生独特的文本张力。
比如,卡夫卡《变形记》的叙事结构设计得相当巧妙,采用的就是人物型的叙事视角和作者型的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相结合的方法。作品在讲述主要情节时用的是第三人称视角,客观、理性地叙述故事。同时,也穿插使用主人公格里高尔的视角,去表现他内心复杂的心理活动,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两个视角或交替,或并存,带给读者的是奇妙的审美体验。
(二)分析概括,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小说中的典型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采用“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艺术手法虚构出来的,比生活中的原型更具代表性。其典型性包含外在形象、内在思想品格以及此形象的典型意义。阅读小说需要全面地把握人物形象,从外部到内在,从现象到本质,揭示出人物形象的多元性、多重性、立体感。
1.多角度,多层面,体会立体化的典型人物
小说以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不同角度的描摹,全面展现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多元性,使典型人物形象更立体、更丰满。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可以综合运用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正面描写,结合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物衬人、以场面衬人等侧面描写,多层面、多方位地凸显人物形象。
比如,茹志鹃的成名作《百合花》,成功地塑造了一位19岁的小通讯员的形象。他质朴憨厚,细心体贴,又忸怩羞涩;有时活泼得可亲可爱,有时又执拗得有点任性;既是稚气未脱的小伙子,又是英勇无畏的革命战士。这样的小战士血肉丰满,可亲可敬;这样的形象生动感人,极富感染力。
2.识个性,探共性,挖掘典型形象的意义
优秀的作品塑造的典型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典范的共性;既有区别于其他人物形象的独特性,又有具备时代特征的代表性。典型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是独特性与代表性的完美结合,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与丰富的审美价值。
比如,鲁迅的小说创作了许多不朽的典型形象,孔乙己、祥林嫂、阿Q、狂人,等等。提到孔乙己,我们便会想起茴香豆,想起他的“回”字的四种写法,想起他的“窃书不能算偷”,想起他的“排出九文大钱”……这些都是孔乙己这个人物身上鲜明的个性印记。他同时又是那个时代深受封建文化、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贫穷迂腐的知识分子的代表,这也是这个形象具有恒久魅力的关键所在。把握了典型形象的意义,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分析品味,赏析环境描写的能力(www.xing528.com)
环境描写亦是小说的文体特点之一,为人物的活动提供场所和背景,在突出环境特色、渲染氛围、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以及揭示主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1.鉴赏各具特色的环境演绎的独特美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风光,具有独特的美丽。优秀的小说往往通过对特定自然环境的描写,展示独特的风光风俗民情,为读者铺开一幅世俗风景画。
比如,铁凝的《哦,香雪》里描绘的偏僻大山里的台儿沟,虽落后封闭,但自然宁静,拥有小山村的独特美;沈从文的《边城》展现出的小城茶峒,俨然一座世外桃源,拥有田园牧歌式的情调,凸显了湘西古城的独特美;孙犁的《荷花淀》描摹的风光,清新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示了白洋淀的独特美;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描写了当地的民俗民风,乡土气息浓烈,展示出了山西山村的独特美。
2.鉴赏异彩纷呈的描写传递的别样美
自然环境描写除了展示风景特色以外,还具有多种作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风雪的描写,“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不仅写出了雪下得急,下得大,渲染了紧张的氛围,而且暗示了“危险正一步步向林冲逼来”,属于典型的推动情节发展的环境描写。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有对大海的多次描写,“海洋仁慈而又十分美丽”“海洋就是能够如此的残忍”,“仁慈的海洋”给予了老人一条巨大的马林鱼,但“残忍的海洋”又让鲨鱼夺走了老人的战果。大海,老人赖其生存,也与其抗争,正是在这样的搏斗中,老人的“硬汉子”精神才得以彰显。
经典作品都能折射出时代的影子,因而比较关注社会环境描写。鲁迅《阿Q正传》的故事发生的场景是封闭、落后的未庄,这也是辛亥革命前后广大农村的典型环境。阿Q的生活方式、“精神胜利法”的形成无不与当时的时代有紧密关联。可以这样说,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孕育了阿Q的形象,是鲁迅的如椽之笔塑造了阿Q的不朽。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反映的时代是俄国沙皇专制统治时期,别里科夫既是腐朽统治的维护者,又是深受奴性思想控制的可怜虫,这也预示了别里科夫悲剧结局的必然性。
(四)分析评价,探究丰富意蕴的能力
优秀的小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意蕴、情感意蕴,能激发读者的情感体验,带给读者思考、认识和启示。
1.多角度解读,把握探究深度
小说阅读需要精读、细读、研读,由表及里进行多角度深入探究。探究的形式多种多样,它既可以是直接探究主旨,还可以是探究小说所表现的丰富意蕴、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挖掘主旨的丰富性或深刻性,等等。另外,主旨意蕴类探究还有间接形式,像标题意蕴探究、重要句子意蕴探究、创作意图探究都属于此类。探究类题目的总要求,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探索精神和思辨能力。
2.多方向拓展,把握探究广度
为了实现对作品的全面深入地鉴赏,可以围绕作品从主题、作家、风格等角度进行拓展整合,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对作品形成全面深刻的认识,对作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作出评判。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辩证性、批判性、独创性。
比如,学习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可以拓展引入《变色龙》《第六病室》《公务员之死》《胖子与瘦子》等作品,让学生充分认识契诃夫小说创作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同是革命传统小说,茹志鹃的《百合花》、孙犁的《荷花淀》、王愿坚的《党费》各具特色,通过比较,找到同与异,才能更好地实现此类作品的鉴赏目标。
二、小说阅读的能力评价
依据小说的文体特征,对小说阅读关键能力的评价可以参照以下量表进行。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