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考语文读写关键能力培养成果

高考语文读写关键能力培养成果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同时揭晓颁奖。复旦大学发布消息称,著名植物学家、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博导、中组部第六第七批第八批援藏干部、全国先进工作者钟扬教授昨天上午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因为通讯的时效性易被忽略,所以通过问题引领、筛选信息加深学生对于通讯亦要提供“新鲜事实”的认识。

高考语文读写关键能力培养成果

案例一:

心念苍生,但愿世间无饥馑;穿山跨海,只求无悔慰初心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探界者”钟扬》群文阅读

一、教学内容

将《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探界者”钟扬》两篇人物通讯组合起来进行群文阅读,从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三个维度把握人物通讯的文体特点。在与消息的异同比较中落实“熟悉实用性文本的体式惯例”的目标;在分析典型事件、赏鉴表现手法的过程中领略时代楷模的风采,达到理解人物精神的目标;在探究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落实概括作品主题、评估作者意图的能力目标。

二、教学用时

两课时

三、教学目标

1.对比阅读,了解通讯的新闻性——真实性、时效性

2.分析鉴赏,理解人物通讯的文学性——形象、生动、丰富,分析袁隆平、钟扬的人物精神。

3.整合文本,概括作品主题,探究作者的立场、观点,体悟新闻的评论性。

四、教学流程

导入:鲁迅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个有了英雄却不懂得敬重和爱戴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民族。”在加勒万河谷以血肉之躯迎战挑衅的敌军,坚守祖国山河寸土不让的四位烈士是英雄;耕耘在田间地头,播撒智慧、收获富足,跋涉在高山砾石之间,孜孜矻矻、无私奉献的两位科学家也是英雄。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两篇人物通讯,体会时代楷模“心念苍生,但愿世间无饥馑;穿山跨海,只求无悔慰初心”的风采,学习他们扎根大地、以国为重的精神。

(一)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了解通讯的“新闻性”

任务一:比较阅读,感知通讯的“时效性”。

阅读下面两则消息,说说它们与课文的区别和联系,试着总结消息与通讯的区别与联系。

(一)2001年2月19日,首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当日新华社的一则消息:

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科学院系统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由于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及产业化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荣获2000年度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分别获得500万元奖金。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同时揭晓颁奖。共有2612位获奖者。(新华社发)

(二)2017年9月26日(钟扬去世第二天),《劳动报》对此事的报道:

复旦研究生院院长钟扬遭遇车祸不幸离世

那个希望上海也能被称为“美丽海滨城市”的植物学家走了。复旦大学发布消息称,著名植物学家、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博导、中组部第六第七批第八批援藏干部、全国先进工作者钟扬教授昨天上午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

钟扬,1979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1984年毕业于该校无线电电子学系,获无线电电子学工学学士;留学日本国立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The Graduate University for Advanced Studies),获生物系统科学博士。1984—1999年在中科院武汉植物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2)、研究员(1996)、副所长(1997);1992—1998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和密西根州立大学合作研究4年。

2000年起,钟扬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在最近十几年间,他走遍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收集可能上百年后会对人类有用的植物种子。从2010年开始,钟扬自愿申请了第六批、第七批援藏,他培养出了一批藏族科研人才,为西藏大学培养的第一位植物学博士如今已成为了教授。他还带领团队于2007年开始引种红树,希望破解红树北移难题,探索50年后在上海见到最美海岸线的可能性。(《劳动报》2017年9月26日)

完成以下表格(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阅读文本,说说这两篇人物通讯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新鲜的事实”?

《喜》第二段——袁隆平将赴京领取国家最高科技奖。

《探》倒数第七段——钟扬离世。

“新鲜”也是通讯的追求之一,作为侧重写人的文本,除了提供“新鲜的事实”,为突出人物某方面的贡献、风采,通讯也会写到有关人物大量的过往经历,但也必须满足“真实性”这一要求,因为真实是新闻作品的生命。

任务二:在学生对两篇课文的文体特征有了基本的认识之后,引导学生关注两篇文章的结构特点,体会以小标题形式结构全文的作用。

小组合作探究总结:条理清晰

         重点突出

【设计意图】

该活动中的两个任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初读感知,对这两篇文章的文体——人物通讯有更深刻的认识。时效性、真实性是新闻作品的共同特点,但不同类型的新闻作品各有其功能。消息以报道“新鲜事”为使命,而人物通讯重在“以事写人”。两篇相关人物、事件的消息补充,让学生能够在对比阅读中更为真切地体会到消息、通讯在时效性、写法、语言、选材方面的区别。因为通讯的时效性易被忽略,所以通过问题引领、筛选信息加深学生对于通讯亦要提供“新鲜事实”的认识。而以小标题结构全文是通讯写作的常见手法,以此问题落实“熟悉实用性文本的体式惯例”[8]的目标。

(二)细读鉴赏,分析品味通讯的“文学性”

任务一:分析典型事件,感悟人物风采。

要求学生梳理两篇通讯中的人物事迹,概括人物品格,分析两位科学家形象的共同点,体悟蕴藏在他们身上的时代精神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

袁隆平:

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农科研事业并为此献身

②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执着实践,勇于探索

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不惧权威,敢于创新

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守真理,实事求是

⑤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坚定心志为世界人民作贡献

钟扬:

“英雄”少年——不安分、坚定乐观

种子达人——大胆实践、勇于探索

科学队长——倾心传授、热心科普

“接盘”导师——“暖”、担当关爱

生命延续——先锋者、牺牲忘我

共同点:

①对本职工作有着高浓度的热爱;

②有责任,有担当,有着远大、崇高的理想;

③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勇于挑战,不屈不避;

④探索不止,敢于实践;

⑤不计个人得失,甘于奉献。

任务二:两篇文章在刻画人物方面用到了哪些手法?有哪些异同?小组内分享最打动你的文字。

细节描写,如:

“拍去……掖着……匆匆来到……把讲义夹放在……走下……观察起来”,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闻名于世的大科学家好似一位“普通老农”,不平凡的成就和普通的装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袁隆平深入实践的可贵。

发现天然不育株时的神态、心理描写,如:

“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他屏气静神地……欣喜地……激动得……”体现了人物的执着探索及有所发现的欣喜之情。

在刻画钟扬时主要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正面描写:

a.引用人物语言。大量引用钟扬的话语,有和别人的对话,有演讲的内容,也有钟扬文章中的话。

b.记录人物行为、事迹。钟扬对居所不讲究,多次赴西藏采集种子,对科普事业热心等。

侧面描写:

a.通过身边人之口讲述钟扬的事迹。

b.对比衬托,将钟扬对生活的随意和对事业的严谨进行对比,同事评价钟扬“大胆”等。

总结:

①《喜》刻画人物的主要方式是正面描写,《探》刻画人物采用了正侧面描写结合的手法。

②《喜》更侧重细节描写,《探》以概述人物事迹为主。

③《喜》多处心理描写,《探》更多通过记录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

【设计意图】

该环节中的两个任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再读课文,分析鉴赏,深刻地理解人物通讯的文学性。两个任务分别侧重在选取具体、典型的事例刻画人物,分析人物描写手法。通过分析人物品格的共同点,使学生了解两位科学家所代表的时代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文的研读之中,落实育人目标。

(三)再读提升,把握新闻的立场,体悟新闻的评论性

任务:与消息相比,通讯有着鲜明的主题思想。再读课文,说说这两篇文章的主题,试总结作者通过哪些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观点,思考体会新闻的评论性在通讯中的呈现方式。

文章主题:

《喜》

最后一段“……最伟大的科学家……正在引导一场革命”

《探》

“……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

总结:两篇文章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对所写人物的赞扬。在表达方式上,消息以记叙新鲜事件为主,而通讯则兼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抓住通讯作品中的议论、抒情的部分,可以较快地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理解写作者的立场、观点。

除此以外,作者还通过对典型事件的选择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立场。

以《喜》为例:

【设计意图】(www.xing528.com)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落实信息性阅读“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评估作者的写作意图、读者意识和信息来源”[9]的能力目标。评论性是人物通讯区别于消息的主要特点,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使学生能较快地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同时也对通讯类文本中作者表达自身观点的方式进行总结——或隐含在对人物典型事件的选取中,或更为直接、显豁地评价。

五、精彩片段

环节一的第一个任务,比较阅读之后学生对消息和通讯的不同之处能够较快把握,比如篇幅、时效性、手法、语言方面的不同。但学生对消息和通讯的共性认识不足,在向学生强调人物通讯也是新闻类文本,也有“提供新鲜事实”的功能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找出两篇文章的“新鲜事实”。真实性、时效性正是消息和通讯作为新闻类文本的共同特点,对“文类特征”的熟悉要从同与不同两个方面把握,消息和通讯的不同显而易见,而共同之处却一直被忽视。

生1:对这两件事的报道,两则消息刊发的时间是当天和第二天,两篇通讯刊发的时间稍晚,但仍然提供了新鲜的事实。

生2:首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2月19日举行,《喜》这篇通讯在2月22日登载在《科技日报》上,时效性也很强。采访的时间在奖励大会召开之前,这反映了通讯“以事写人”的特点,相比于消息,通讯对人物、事件的报道更全面、更深刻,所以需要更多的采写时间。

师:“时效性”是各类新闻体裁的共同特点。

六、能力评价

(一)把握人物通讯的文体特征、体式惯例

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是人物通讯的特点,通过三个环节的自主、合作探究,带领学生回归文本,在筛选、整合、比较的过程中全面把握人物通讯的特点。用小标题结构全文是人物通讯的常见常用“体式”,关注到小标题的作用也能帮助学生对全文有更准确的“整体感知”。

(二)鉴赏评价,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观点,理清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人物通讯的文体特征之一就是显豁的“评论性”。作为写人的文章,作者或赞颂、或揭露、或批判的立场常常比较鲜明,这两篇文章所写的袁隆平和钟扬都是时代楷模,作者对他们的赞颂和敬佩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直抒胸臆地表达出来。为更好地表达自己对两位科学家的钦佩、称赞,记者选取了典型的事件突出他们的精神风貌,如“接盘导师”突出了钟扬身上敢于承担、甘于奉献的精神。

(三)深入挖掘文本的意蕴,理解作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人物通讯作为“以事写人”的体裁,对作品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把握必须通过探究作者所选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特点。通过环节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研读,明确专业领域不同的两位科学家身上勇于实践、甘于奉献、扎根大地、以国为重的精神正是国家富强、民族进步的保证。

案例二:

有破有立有的放矢,入情入理弹无虚发

——《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群文阅读

一、教学内容

将政论文《反对党八股》、杂文《拿来主义》两篇议论文组合到一起进行群文阅读,从说理的针对性、论证结构、论证方法三个角度把握论述性文本的文体特点和体式惯例。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主张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两篇文章观点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通过梳理文章脉络、分析论证思路把握文章结构,了解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通过比较阅读、写作练习学会辨别论证方法及其在文中的作用,理解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二、教学用时

两课时

三、教学目标

1.明确作者的观点,体会论证的针对性,初步认识政论文、杂文的不同风格。

2.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结构,体悟论述性文本的逻辑性。

3.比较阅读,分析论证方法,理解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四、教学流程

导入:“针砭时弊”是优秀议论文的共同特点,伟大的作者总能及时地关注到影响国计民生的现象,高屋建瓴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体会革命领袖毛泽东、精神导师鲁迅对国家人民真切的关注,对历史、现实深刻的思考。

(一)知背景,明观点——体会文章的针对性

任务一:明确两篇文章的立场观点,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完成表格,体会论述性文本的针对性。

论点:反对党八股(题目)

论点:“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原文)

写作背景:(略,授课时要求学生自主查阅)

任务二:试根据《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体会、总结政论文和杂文的不同。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

政论文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社会问题的议论文,具有一定的政治倾向。凡是对时政问题进行议论说理的文章,都可以归入政论文的范畴

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生活现象的文艺性论文。主要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件,对“有害的人事物”给以反映或抨击的文艺性论文。介于“论说”和“文学”之间,论证有力,风格多样,不拘一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杂文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日常生活、文化动态及政治事件等的杂感随笔都可以归入这类。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关注议论文针对性强的特点。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背景,概括出作者写作时所针对的事件、现象;通过比较阅读感知政论文、杂文的不同风格,落实“熟悉论述性文本的主要文类及其基本特征、体式惯例”的阅读能力要求。

(二)理脉络,析结构——体悟文章的逻辑性

任务一:分析两篇文章的论证思路,试比较异同。

《反对党八股》

引论(1):提出问题,指明党八股有八大罪状。(是什么)

本论(2—9):分析问题,列举党八股八大罪状并逐条批驳。(为什么)

结论(10):解决问题,反对党八股,建立马克思主义文风。(怎么办)

总结:议论文最常规的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是什么: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本文思路: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

总结:两篇文章均为破立结构,“破”“立”是论证中难以避免的环节,只有“破”“立”得当,才能观点清晰,旗帜鲜明。

任务二:分析局部结构,理解论述性文本严密的逻辑性(以《反对党八股》为例),完成以下表格。

提示:文章主体部分列举了“党八股”的八条罪状,这八条罪状的顺序可否调换?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从八条罪状中任选一条,分析其内部论证结构。

以第一条罪状为例,分析内部结构

分论点:(反对)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是什么)

摆现象:长而空 短而空

挖根源:下决心不让群众看

论危害:“谁来看呢?”(为什么)

提方法:禁绝空话,写有内容的文章(怎么办)

总结:每个议论段也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段论的结构论证,由此可见,每条罪状内部也是按照“先破后立”的思路,对罪状的分析,明表现、剖根源、指危害,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在分析完几条罪状的论述过程后,我们发现,“立”是基于具体问题(罪状)的特质提出的解决之道,这是“有的放矢”,也是议论文写作中的“针对性”。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任务设置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论述性文本的结构思路。与文学性文本和古诗文相比,论述性文本因着输出观点的需要,结构更为清晰,论证过程讲求严密的逻辑。议论文最经典的论证结构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两篇文章的论证基本遵循了这一思路又稍有不同。“破立结构”是这两篇文章的共同特征,整体上看,都是先破后立。任务二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段内思路,以第一段为示例分析后不难发现,每个并列罪状内部围绕着分论点,仍然是三段论的典型结构形式,可以作为读写结合的范式

(三)析论据、明方法——体会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任务一:完成相关表格并体会举例、比喻、引用、对比、类比等论证方法在论述性文本中的作用和效果。

(续表)

任务二:试比较《反对党八股》和《拿来主义》中比喻论证的不同。

通过对比阅读不难发现,《反对党八股》中比喻论证的使用是以句子为单位的。如把“长而空的文章”比喻为“懒婆娘又长又臭的裹脚”,写出了“党八股”长而无味、令人生厌的丑恶面目;第六条罪状中用“每天洗脸照镜子”作比,说明写文章要有责任心,生动形象,妙趣横生。比喻论证嵌入在每一部分的说理中,信手拈来、深入浅出,适合讲话稿的风格要求。

《拿来主义》在第八、九段,集中深入地进行比喻说理。

(续表)

写作练习:

试用“读书就好比登山”写一个比喻论证的语段。

【设计意图】

本环节中两个任务聚焦于论述性文本的论证方法,旨在通过梳理比较,引导学生把握不同论证方法的特点、在文中的作用和效果。任务一通过表格引领学生自己整理两篇文章中出现的几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帮助学生结合具体事例体会不同论证方法的表现形式及其功能。任务二要求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体会比喻论证出现在论述性文本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写作练习的设置意在让学生通过模仿性习作,实现以读促写,读写联动的目标。

五、精彩片段

本课的授课过程进行了多次比较阅读,在比较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提升,帮助学生形成理性认识,提升思维品质: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总结政论文和杂文的文体特点;比较两篇文章思路的异同,总结破立结构的特点;比较论证方法的不同,总结论证方法的效果。学生在此过程中投入热情高。合作探究的效果好。

生1:《反对党八股》比喻论证根据不同分论点的需要,分布在不同段落,《拿来主义》比喻论证主要集中在八、九两段。

生2:我发现《拿来主义》中的比喻论证是互相联系的,“鱼翅”“鸦片”“烟灯、烟枪”“姨太太”都是大宅子中的物品和人,好像是一个系统。而《反对党八股》中的比喻论证的使用非常灵活,喻体也是生活化、接地气的,真正做到了“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作为听众听到应该是忍俊不禁又发人深省的。

生3:“照镜子”的比喻是从两个方面展开分析的,先从正面说每天照镜子必要,负责任地写文章更必要,再从反面说照镜子这样的小事都要一天做好几遍,写文章影响人这样重要的事要以更高的责任心来对待,比喻中似乎有对比。

六、能力评价

(一)熟悉论述性文本的文类、特征、体式

三个环节的设置意在让学生了解论述性文本论证的针对性、逻辑性、论证方法的鲜活性。环节一要求学生在感知两篇文章异同的基础上总结政论文和杂文的区别和联系。环节二帮助学生了解议论文常见的“三段论”的结构。环节三通过梳理探究、比较分析,使学生能够对论证方法的种类和作用效果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理清文章的脉络,熟练地评判观点和材料的关系,理解论述性文本严密的逻辑性

议论文的写作目的决定了其观点是鲜明、显豁的,常常有直接的表达。论据对论点是证明、阐释的关系。环节二的两个任务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结构,对论证段的结构也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环节三鉴赏了不同类型的论证方法,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三)把握多文本间的区别和联系

两篇文章均属于论述性文本,但具体又有不同。环节一比较了政论文和杂文的不同,使学生了解了论述性文本的文类和基本特征。环节二比较了两篇文章的论证思路,使学生了解常见的“三段论式”结构。环节三通过比较两篇文章的比喻论证,使学生对比喻论证的特点和作用认识更深刻。

(四)学习有针对性地展开议论的方法,提升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对党八股》和《拿来主义》针对现实问题,循循善诱地分析问题,高屋建瓴地解决问题。学习这两篇文章,我们也要借此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深切关注的品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襟怀,培养学生铭记历史、面向未来的坦荡心胸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担当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