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影视教育的前瞻与思考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影视教育的前瞻与思考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朝阳近年来,以新媒体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全世界的大学教育都开始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大学教育,已然进入新媒体教育时代。因此,利用最新的影像技术,以及基于移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新媒体媒介,如微信订阅号、微博、视频网站等资源开展视频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全球高等教育的大势所趋。“美国各新闻传播院系所用的教材,基本上是‘各吹各的号,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影视教育的前瞻与思考

李朝阳

近年来,以新媒体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全世界大学教育都开始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自2012年以来,美国Udacity、Coursera、edX以及英国的FuterLearn几大慕课(MOOC)平台陆续面向全球开放,慕课、“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简称SPOC)在全球各地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互联网+教育”成为国家战略“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教学”的理念也为传统的网络教学带来全新概念,并催生了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素养等各方面的变化。

毋庸置疑,传统的以文字、课本为主要授课载体的教学模式,正逐渐被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模式取代。特别是在大学课堂,大学生追求平等、自由、互动、交流的诉求日益加强。面对这种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如何避免乏味单调的灌输式教学,如何将大学生的注意力从手机拉回课堂,如何调动大学生听课的主动性,改变课堂教学方式迫在眉睫。早在2000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提出“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的概念,即在移动设备的帮助下,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学习。2011年,萨尔曼·罕和他创立的可汗学院将“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推向世界。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课堂管理者变为学习指导者、促进者,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研究者,教学形式由“课堂讲解—课后作业”变为“课前学习—课堂研究”。

“未来教育——英特尔的宏伟蓝图”是曾经风靡网络的一段视频,它描绘了数字化新媒体时代可能出现的教学情形:无须教材,无须纸笔,只要一台平板电脑和食指,一切便都可完成;教师从黑板和粉笔灰中解放出来,取而代之的是清晰的数字化屏幕和平板电脑;功能强大的网络连接、数字可视化的实现、即时的3D打印技术,使得在非数字化课堂上只能以文字、讲解来理解与想象的间接经验,转换成可视、可触的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以“亲身”体验的方式去获得“直接”经验。从当今新媒体的发展速度来看,这种未来离我们似乎并不遥远。2014年年末《三联生活周刊》曾有这样一段评述:我们的生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数字科技所深刻冲击着,经过前两年的积蓄,移动互联网在2014年开始更加广泛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年初引爆大江南北的微信红包、打车App等热词,到了年底却感觉过去了很久。眼花缭乱的世界大大拉长了我们生活的时空感,每一天都有新的科技产品诞生,每一天都有意想不到的生活方式成为下一个潮流引爆点。[2]

有学者认为,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其中一个就是知识与智能的社会化传播。新媒体的出现使知识传播的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线教育、移动微型学习、游戏学习等新形式正在改变以学校课堂为主导的传统教育模式。知识不仅以学校课程等方式进行传播,还可以通过更容易让学习者接受的图文音像、游戏等多种新媒体形式,利用学习者的碎片化时间,融入学习者日常生活情境,以更广泛的社会化方式来传播。此外,随着语义网、智能协作工具、专家系统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全世界各个角落的智力资源被聚合在网络上,形成强大的“全球脑”。这种人工智能将独立于人类,作为一种资源被有形化存储、渐进式累积、社会化传播。这将实现知识与智能的全球化流动和利用,人类的文明与智慧形式将会有极大不同。[3]美国《连线》杂志认为,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这一说法虽然不够精确,也未见得被所有人认可,但它的确道出了新媒体的重要特征。在“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时代,每个人都必须对网络、对数字化给出态度,或许你欢迎它、享受它,或许你排斥它、拒绝它,或许你听之任之、安之若素,却唯独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当它不存在。就教育而言,在“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新媒体时代,同样出现了以前未曾遇到的变化和问题。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少数人拥有知识、专断知识的情形被打破,知识传播的渠道大大拓宽了。

如果,我们承认互联网和新媒体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和里程碑,那么我们就势必要对这种文化媒介所承载的文化,以及这种文化的使用者、拥护者、创造者更加宽容,并时时告诫自己,他们才是通往崭新的人类文明的未来通道。在集体教学的背景下,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使学生可以自定步调、自己掌握学习的节奏;使学生的课前预习更有支持性,真正实现预习的效力;使课堂空间成为所有人都能交流、表达的公共空间,而非教师的“一言堂”;帮助教师收集全面的数据,从而能够及时、细致地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似乎必然是未来教育的主流,而所有这些的实现,都离不开一个基础的平台,那就是依托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以每个用户为终端的新媒体应用。大学教育,已然进入新媒体教育时代。

影视专业教育有其学科的独特性,并非纯理论的学习,而是必须要在教学中融入大量案例和课外实践,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传播方式的变革必然导致接受方式的改变,时代发展所要求的打破时间、空间限制的传播方式,以及碎片化、日常化的接受方式,必须得以完善和实现。因此,利用最新的影像技术,以及基于移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新媒体媒介,如微信订阅号、微博、视频网站等资源开展视频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全球高等教育的大势所趋。

作为大众媒介的一分子,影视专业可利用的教学技术可谓极为丰富,尤其在“图像时代”向“影像时代”转型的今天,几乎所有与大众娱乐、大众传媒、信息技术革新有关的科技发展,都与影像有关。以VR为例,VR作为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通过实现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显而易见,通过VR技术,可以将信息技术、远程教育引进课堂,极大地优化教育教学的效果,同时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换言之,由于影视学科本身就代表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所以信息传播技术的每一点进步,都可以用来为课堂教学服务。“美国各新闻传播院系所用的教材,基本上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使用教材或教学大纲基本由本院系教师编撰,无统一或指定教材,且教材或教学大纲更新速度快、幅度大,几乎每年都力求新版本,内容更新比例也大。”[4]美国大学这种求新、求变,让知识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且自我完善的做法,非常有远见。

此外,技术的革新还内在地包括对这种技术加以使用的技艺的学习与更新。今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无孔不入地渗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中,越来越多的微信公众号、App已将我们包围。在新媒体时代,常规的时间、空间限制被打破,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然而,当前中国高校面对的一个不可回避的尴尬局面是:“学院派”教师大多只了解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知之甚少,对于新媒体的娴熟运用程度远远不够。如果教师不熟悉新媒体的运营,那么对学生的指导往往就只能是耍表面功夫,难以深入新媒体的实质。

教师与学生是传者与受者的关系。在当今的传播中,只有互动才有参与,只有参与才有热点,只有热点才会产生真正的关注和效果。自媒体的爆发,正是因为更加关注受者的参与。课堂的互动性有助于学生去感受尊重——尊重知识、尊重老师。影视教育由于教育内容具备更强的吸引力,因此更容易成为受教育群体关注的话题和热点,这是影视教育之所以能够完美契合新媒体平台的重要优势。借助微信、微信订阅号、微博、音视频App等媒介,教师进行集视频、音频、图文、互动、论坛、群组为一身的移动互联网教学,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受教育者的参与积极性与热情,充分张扬其个性,便于因材施教,而且这种方式内在的互动功能还能使高等教育向着更加科学、人性化、轻松化和高效率的方向前进。(www.xing528.com)

当前,国内的移动互联网教育实践,多以学校为主进行慕课建设,教师自身的能动性和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一旦影视教育者充分掌握了新兴媒体的使用技巧,并且将其纳入个人教学活动之中,那么,“互联网+影视教育”的模式,将在更大程度和范围内实现个性化和交互性功能,并以一种更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的途径,切实成为大学教师的教学方式。作为慕课、SPOC等移动互联网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集社交、传播和教育等功能为一身的即时通信社交软件必将成为最受欢迎的新型教育媒介。

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教育改革,应当明确一个基本的理念——“培养新媒介环境下的应用型影像传播人才”理应成为教育改革的侧重点。原因有四:(1)新媒体是以个人为信息终端的媒体;(2)新媒体是个性化的媒介;(3)新媒体是交互性的媒体;(4)新媒体是创造性的媒体。基于这四个特点,立足于新媒体平台之上的影视专业教育必然要求学生具备主动性、创造性、应用能力和实战能力。因此,高校影视专业除修订专业培养计划和各课程教学大纲之外,应当进一步建设课程体系外的实践教学平台,与此同时还应当加强资料库和实验室的建设,以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专业能力,包括学生剧作及戏剧影视剧本写作的能力,系统地进行影像产品创作、制作的技能等。总而言之,使学生具备全流程完成影像创作的能力。

影视专业不妨以学生创作、制作电影短片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使实践课程在横向和纵向上的接合不断得以强化。让创作电影短片剧本并进行摄制成为学生专业学习的明确任务,大量的课程围绕这一任务组织教学内容。这样做,不仅能够让学生学到更为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能够获得更多社会资源的支持,赢得更多校外电影项目的立项,日后,这样的毕业生才能批量进入新媒体影像部门、影视制作公司,走上院线电影、电视台、网络影视项目等新媒介影像产品的核心创作和制作岗位,更好地胜任影像生产和传播工作。

[作者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戏剧影视文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1] 本文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6年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JG1638)的阶段性成果。

[2] 魏一平.2014年度生活方式[J].三联生活周刊,2014(52).

[3] 谢新洲.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大势所趋)[N].人民日报,2015-04-19(5).

[4] 刘海贵.美国新闻传播教育特色及其给予我们的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