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 李彤
电影的内容原创力,是指电影在内容方面的原生创新能力,包括对现实生活的提炼、题材选择的开拓、主题意蕴的探索、故事构思的想象、艺术内涵的传达等。电影的内容原创力,是电影艺术价值的基础及电影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无论是好莱坞在世界上的所向披靡,还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能够风靡整个东南亚乃至欧美,都依赖于强大的内容原创力。可见,要实现中国电影的文化复兴,应当重视内容原创力的提升。
近年来,一些艺术水准低下的影片在市场上大行其道,比如小鲜肉电影、粉丝电影,而艺术性强的高质量电影,往往排片率低、票房差,最终难以为继。这样的电影市场状况给人一种错觉,似乎电影的创作可以无视内容的原创性,只需迎合粉丝群体就能大赚一笔。电影既是艺术创作,也是文化产品,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所承载的观念、意识、思想和精神等内容,而正是这些内容构成了电影的艺术价值和一个国家的电影文化。“原创力强,影视文化软实力就可能强;原创力弱,影视文化软实力就不可能强。”[1]
当前,新媒体艺术飞速发展,网络电影、微电影、3D电影、VR电影等不断涌现,电影艺术和文化正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经历着深刻的变化,行业对高质量影像内容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只有不断提升内容的原创力,生产出高质量的电影内容,借助各种新艺术形态传承和传播民族文化,提高民族文化的穿透力和影响力,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电影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转变。
电影内容原创力薄弱的原因,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察:一是电影的创作者,创作者决定了具体的原创内容;二是电影创作语境,包括市场、政策、文化等,这对电影内容的原创具有重要影响。
总体而言,当前的电影创作群体缺乏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究其根源,是他们在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丧失了艺术感知和创作能力。在历史维度上,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在电影中的现代转化不力。从《英雄》开始到《赤壁》《王的盛宴》等古代历史题材被彻底戏说和改写;《西游记》题材已成最热门IP,眼看也将被玩坏;《聂隐娘》可以算是一次成功的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但这样的佳作数量太少,于电影市场中势单力薄。在现实维度上,对现实问题观照不足,现实主义电影美学传统在当下的创作中传承无方,具有问题意识的现实主义电影更是难得一见,银幕上满是古装武侠、都市喜剧、西游神怪,与现实社会几乎完全脱节。值得注意的是,观众未能与创作者形成良性互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作者对于内容原创的追求。当前,观众的主体有着强大的电影消费能力,却缺乏对电影艺术的感受能力,常常“将好电影、差电影、坏电影、假电影混为一谈”[2],缺乏应有的辨别能力,价值观比较混乱,盲目追捧明星成为当前电影市场乱象的重要推手。
从电影创作的社会语境来看,市场引导、行业政策及文化氛围三个方面对内容原创力的影响较大。首先,中国电影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时间不长,当前仍处于原始粗放式发展的阶段,对电影内容生产的过程和品质的控制力度不足,缺乏合理的监管和引导。因此,电影市场上形成了“票房论英雄”的不良现象,“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逻辑,甚至试图僭越电影这一特殊商品的特质与电影市场的规律”[3]。粉丝电影、小鲜肉电影纷纷涌现,IP泛滥、演员替身现象等都是典型表现。这种唯票房论的创作倾向,严重破坏了电影内容原创者的积极性。其次,电影行业的相关政策与制度,比如各类评优评奖机制、创作扶持政策等缺少对内容独创性的引导。现有的评优评奖机制,如金鸡、百花、华表等以及各地区的电影节在奖项设置、评价标准、参赛单元设置等方面都没有体现出对于内容原创的足够重视和尊重;创作扶持政策方面,比如不少省份设立的文化产业引导基金,虽然提供了对电影项目进行资助的可能,但是其遴选条件、扶持倾向往往缺少对于内容原创性问题的关注和导向。最后,就电影文化生态而言,创新气氛不足。文化生态本身是否具有创新性决定了文化内容的创新程度高低。由电影的制片方、创作者、观众、院线、影评人、媒体等构建的电影文化生态圈中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是否浓郁,对电影内容原创影响深远。
提升电影内容原创力,本质是为了提升电影内容的质量,而决定电影内容的是人,所以首要是加强电影创作群体的文化素养和创意能力,包括现实感知、题材开拓、主题探索、叙事想象、艺术传达等。
第一,现实生活的感知与提炼。在现实维度上,内容的原创来源无他,只能是现实生活。如今,观众在电影中找不到对现实生活的真切反映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这说明电影创作存在着脱离现实的倾向,背弃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美学传统。这种倾向不仅导致了内容原创力的低下,而且也致使电影观众无法与创作者良性互动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先从观念层面扭转这种脱离现实的倾向,从艺术认知和理解的角度强调电影与现实生活的呼应关系。
第二,题材与类型横向拓宽,主体和内涵垂直深化。内容原创力的不足与创作者在题材、类型等方面的视野狭窄密切相关。当前的中国电影题材和类型大多集中在武侠片、都市轻喜剧、神怪片等,而其他题材和类型的影片数量明显偏少。换句话说,当前的电影创作在题材、类型方面的开拓性偏弱,题材撞车、类型雷同的现象比比皆是,内容原创自是无从谈起。而题材与类型的狭窄,正是限制创作者对影片主题探索的原因之一。古装武侠片即是邪不胜正,都市喜剧片等于谈情说爱,神怪片无非是各种IP的反复炒作,千篇一律,并没有全方位地发掘和深化主题。遥想20世纪80年代以《黄土地》为代表的一批所谓的“探索片”,虽然不被当时的观众理解和接受,票房惨淡,但影片在内容原创性、主题的开掘与风格的探索上,确立了探索片的艺术价值及其在电影史中的地位。因此,必须推动各类电影题材与电影类型的开拓,如少数民族题材、少儿题材、老年题材等,方能表现更丰富的内容、挖掘更深刻的主题,从而有利于内容原创力的生成与提升。
第三,合理运用文化创意的整合创造新型的故事构思与叙事想象。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更重要的应该是在历史和文化的维度上,针对过度拘泥于少数IP的现状,发掘更多文化符号或是采用具有创新性的整合方式,从而创作出优秀的故事情节。比如前几年的系列电影《功夫熊猫》就是通过文化创意的整合实现内容原创的一个典型。功夫、熊猫以及中国传统建筑等并不是好莱坞最熟悉和擅长的,然而这些文化元素经过重组成为好莱坞式的故事之后,让观众耳目一新。再如张艺谋的电影《长城》,从内容原创的角度来说不失为一次值得赞赏的尝试。张导将长城、饕餮、古代皇宫等中国特色符号和元素整合并故事化,让观众感受到浓郁的东方神秘主义和古典中国的文化气息。反观被过度炒作的IP“画皮”“西游”系列等,实在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滥用和糟蹋。黄式宪曾指出:“拯救大片,振兴大片,唯有以民族文化的主体创新为焦点,靠的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原创力,靠的是我们电影产业运筹的智慧。”[4]而“现在电影与过去时代的传播语境有所不同的是,在全球化时代,我们的任何文化表达都是一种面对全球的文化宣言——愿意与否它都必将是一种即时性的、外向性的、世界性的表述”[5],因此,应当从全球化角度思考文化元素在电影作品中的艺术再造和创新整合,故事虽然以历史和文化为背景,但最终着眼于现实,着眼于当下。我们既要在民族传统文化中找寻故事灵感,也要结合社会和时代因素发挥想象,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第四,艺术传达的创新。艺术传达指的是表现手法和技巧,通常被认为属于影片形式的部分。然而,内容与形式本不可分,有意味的形式恰恰与故事情节同等重要。因此,内容的原创也包括艺术传达手段的创新。例如《聂隐娘》中的方形构图、《我不是潘金莲》中的圆形构图、《天注定》中的三段式结构,都是基于内容和主题的表达而创新设计的艺术语言,对展现诗意、营造意境、凸显风格有着重要作用。当代电影的制作已经全面数字化,各种艺术传达技巧和手段也更容易实现,为艺术传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电影内容原创力的提升有赖于电影创作语境的改良,包括各类政策和制度的有效实施。国家应当从政策、制度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构建起推动电影内容原创及良性发展的引导机制,营造良好的电影文化氛围。(www.xing528.com)
第一,行业政策方面的改进,可以从评奖和资金扶持两方面进行,应当建立评优评奖等活动的引导性机制。各级各类的电影评优评奖活动以及各大电影节活动,可以将电影作品的内容原创性指标作为一个重要的评选标准,通过竞赛单元设置、奖项设置等方式向具有较高内容原创性的作品倾斜,构建起一个具有引导性的评选评奖机制,从而引导当下的电影创作重视内容原创,推动电影内容原创氛围的形成。
此外,结合当下的各类艺术文化基金,应当给予坚持内容原创的电影作品资金扶持。90年代台湾电影的“国片辅导金”政策可资借鉴。虽然该政策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着很多不足,但它确实为有创作热情和创新精神的新人导演提供了实现电影梦的可能,比如后来的大师级导演李安。因此,应当在制度层面为优秀、有想法、有激情的年轻导演和具有原创性的电影项目提供支持,例如每年规模已达数十亿的电影发展基金,是否可以划出一部分资金,用于资助具有高度原创性的电影项目,反哺行业发展?另外,各省设立的文化产业引导基金,也完全可以考虑侧重扶持一些内容原创性较强的电影项目。
第二,应当对当前的电影市场实施必要的干预和调节,引导良性市场,扭转劣质烂片横行、严肃的艺术电影市场生存堪忧这一“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乱象。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要尽快构建艺术电影院线,打破目前单一的商业电影院线格局,让大众化的商业电影和小众化的艺术电影运行在各自不同的市场逻辑和市场法则下。这样不仅可以厘清不同的电影评价标准,也让艺术电影有了足够的市场生存空间,有力保护了原创程度高的优质电影。
第三,文化氛围层面,应当以大学生群体为依托,营造高品质的电影文化氛围。制度层面的设计,最终是为了营造良好的电影文化氛围,为此,应当培育优质的电影观众。当前最优质的观众,无疑是大学生群体。艺术电影院线的建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一个参与到高品质电影文化建设中的管道。在当前大学生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中,完全可以吸收部分电影艺术和电影审美类的课程,提升大学生群体欣赏电影的趣味与能力,为未来的中国电影培养优秀观众,营造高品质的电影文化氛围。
提升内容原创力不仅有助于扭转电影市场上唯票房论的乱象,也有利于构建中国电影的文化软实力。电影内容原创力的提升,首先要增强创作者群体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应当改良电影创作语境,以机制创新推动艺术创新,内外协调一致,共同推动中国电影内容原创力的提升,推动中国电影加快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转变,展现出更加强大的文化魅力与影响力。
[作者李剑系文学博士,江南大学副教授、数字媒体学院副院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委员会理事;李彤系江南大学数字媒体学院硕士研究生]
[1] 胡智锋.原创力:中国影视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战略起点[J].艺术百家,2015(5).
[2] 沈义贞.论“好电影”[J].艺术百家,2015(5).
[3] 戴锦华.呼唤影评人[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6(1).
[4] 黄式宪.大片十年祭:人文原创力之弘扬与沉落[J].电影新作,2013(4).
[5] 贾磊磊.中国电影产业的类型重组与价值整合[J].电影艺术,2016(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