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看是要饭的,近看是教院的。”这句话是20世纪90年代定西城区人对定西教育学院教职工形象的嘲讽和调侃。
刚上班那时,正逢秋雨绵绵、树木枯萎、落叶遍地的季节,校园里到处可见老师及其家属们三三两两背着背篓、拎着竹筐捡枯枝、扫落叶的景象,也不乏一些成人学员参与其中。知晓了这是冬季生火取暖、家庭煮饭的必备物资之后,我也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学习左邻右舍在宿舍门口存贮了好些干枯树枝。虽然有那么一点候鸟筑巢的感觉,但这种勤俭朴素的生活方式,对我一个来自农村的女孩来说,也没觉得有多大的反差或者不适应。
学校办着大、小两个食堂,即学员食堂和教师食堂,但没有让不到300名师生坐下来就餐的地方。一帮青年师生各自带着餐具,把饭菜打上后就非常自然地蹲下吃,吃饭间谈笑风生,遇上刮风或雨雪等恶劣天气,就把饭菜端到宿舍里去吃。师生都默认了这种生活方式,没有人提意见,也没有人不习惯。
“满面尘灰烟火色”,这是当年办公室及各处室工作人员的真实写照。在楼上办公不久,党政办公室便搬进了东面的水泥平顶房,夏秋季节这里鸟语花香,阳光明媚。我们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提开水、扫院子,但到了冬、春两个季节,生炉子取暖就成了坐班人员最头疼的一件大事。提完开水,扫完院子,满院的尘土还未落定,接着就得扒炉灰、劈硬柴、生火炉,办公室变得乌烟瘴气,我们也满面灰尘。(www.xing528.com)
电教室是一座阶梯教室,钢筋桌腿木头桌面,一排三座式,有100个左右的座位。这里是学校召集全体教职工会议和举办一些大型活动的唯一场所。曾经有不知多少场次的教职工大会、党员大会、书法比赛、各类表彰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因为教室里的取暖设备是前后两个火炉,生火成了布置会场的一大任务。当时的校办主任刘永福和副主任朱孝常常和我们一起提水拖地、洗抹布、劈柴生火,如今想起和他们一起共事的那些岁月,真是非常感念两位主任的平易近人和对我们几个年轻人的关心和照顾。
萃英堂原来叫大礼堂,是学校最早的建筑,和学校差不多同龄,是全体师生集会的场所。礼堂内,舞台上最奢华、最绚丽的装饰就是挂在舞台两边的两块绿丝绒幕布,台下连桌椅板凳都没有,只是空落落的一片水泥地。但装饰的简陋和场地的空旷并没有削弱教院人那股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的心劲。一场场的国庆文艺会演、一季季的开学典礼、一次次教师节颁奖大会,还有迎接省教育厅验收后的全体教职工的庆贺聚餐活动、几位青年教师的婚礼及娱乐活动都在这里隆重举行,这里曾容纳和承载过师生们无尽的欢声笑语。
这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21世纪悄然到来之际,几乎没有多少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