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全区初中教师的现状有了明显改善。学院担负的教师培训任务也接近尾声,生源不足,面临新的考验。1988年,组织上安排我任学院副院长。1989年,学院领导班子大换班。我从1992年开始主持学院行政工作,1993年正式被任命为院长。可谓“奉命于危难之间”,故不敢有丝毫怠懈,唯恐组织托付不效。我心里明白,关乎学院前途命运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今后面临的困难要大得多。困难再大,也要面对。
1993年,学院顺利通过国家教委的复查验收。这件事极大地鼓舞了全体教职员工和学员,极大地增强了全校上上下下的凝聚力。先是省教育厅的检查督促,许多中层领导和职工将近一年多的时间都在极为紧迫的状态下工作,都累病了,还坚持工作。从展室的设计布置到电视片的制作,从各类汇报材料的准备到图书馆、电教馆、实验室的装备整修,无不渗透着学院每一个人的汗水。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学院光辉的历史是他们创造的。虽然我们顺利通过了验收,但办学的诸多硬件建设,与国家对一所高等师范院校的实际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学院的办学业绩、办学理念、办学精神,深深感动了复查验收的专家、领导。他们高度赞扬我们艰苦奋斗的精神,说有当年的延安精神,很值得大家学习。
那时,学院每年的招生人数都受指标限制,增设专业设置都有严格门槛。争取招生指标,扩展专业设置,成了学院转型和发展的关键。但只要有一点希望,我们就不停地去汇报,去争取。为了节约经费,一般外出不住宿,当天办完事当天回。路上随便吃点东西,回到家中常常是夜深人静。有时,白天找不到领导,便设法晚上去找,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出差时住在价格相对便宜、办事方便的宾馆。深夜办完事回到住处,听到楼下舞厅里悠然轻松的奏乐声,大有一种令“读书人一声长叹”的感觉。(www.xing528.com)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实现在大西北旱塬上建设大学的梦想,我们甘愿接受命运的挑战和安排。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不懈的努力,得到了地方政府和教育处的肯定和大力支持,得到了省教育厅及相关部门的认可和鼓励。先后有多位省级领导、教育厅领导来校考察指导。特别是省教育厅计划处张长有处长,师范处焦克仁、白克利处长,地区教育处王侠、黄廷俊处长,曾多次到学校现场办公,解决问题。在他们的指导下,我们在探索联合办学、多渠道办学的路上走得又快又稳,极大地提高了办学效益。那段时间,学校新开办了计算机会计班、幼儿师范大专班、汉语言文学业余班及为发展地方经济服务的诸多培训班。每年不仅能完成省拨计划内指标,且能争取到招生后期的调节指标。在尽力扩展办学路子的同时,我们狠抓教学质量,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在经费仍很困难的条件下,每年都派相当数量的老师到高一级学校学习提高;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全国各类学术会议。1994年,我校代表定西地区成功承办“甘肃省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有80余名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学者参加。1995年,“定西地区成人教育中心”在我校挂牌成立。1994年,定西地委、行署授予我校“定西地区先进集体”荣誉称号;1996年,授予我校“定西地区德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校每个人的努力终于使我校在省内高等院校的大家庭里赢得了声誉,站稳了脚跟。
定西地区有近300万的人口,20世纪50年代末曾经办过师专,随即因条件不成熟而被撤销。定西地处旱塬,历来苦甲天下。但定西人民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教育并不落后。教育学院的成功创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