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决定性作战构想是美军未来联合作战的一种新概念。它将知识、指控与控制和基于效果的作战结合起来,以达到预期的政治或军事效果。美军《快速决定性作战》2.0版白皮书中强调:为准备和实施快速决定性作战,军队要协调运用军事手段和其他国家战略力量,以了解和削弱地区对手的关键能力和凝聚力;美国及其盟友将从敌人没有反击能力的方向和地域发动非对称的进攻,主宰作战条件和节奏;敌人在失去凝聚力之后,难以达成作战目标,只能选择停止违背美国利益的行动或任凭其作战能力损耗。在2003年3月爆发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快速决定性作战构想在战争中得到了全面运用,仅用了二十几天的时间即实现了“打伊倒萨”的战争目标。美军快速决定性作战构想在这次战争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周密制订作战计划,精确锁定打击目标,为实施快速决定性作战创造了前提条件
美军认为,快速决定性作战的准备应是预有准备并且是持续的,包括制订详细的应急计划以及掌握有关敌人的情况。战前,美军把这次对伊作战的目标明确为:一是更换伊拉克政权,解除伊拉克的武装,割断伊拉克对恐怖活动的支持;二是消除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可能对美国构成的威胁,以威慑其他国家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三是控制伊拉克的石油,增大美国在世界经济领域的发言权;四是在伊拉克建立民主“政权”,进一步巩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主导地位。因此,在这次战争中,美军整个军事行动计划的实施是以迅速推翻萨达姆政权,并在伊拉克建立新政权为最终目标。为了达成这一目标,美军计划在战争初期的空袭中,把目标锁定在萨达姆及其要员的官邸和住处以及军事设施上,而不是民用基础设施上;在地面作战中,不把占领每一个城市作为重点,而是对城市实施监控,确保巴格达交通的畅通,使美军主力部队尽快到达巴格达,实现尽快推翻萨达姆政权的目的。
在目标明确之后,美军制订了周密的“联合交互式计划”。该作战计划的主要特点是:能够使工作由分层顺序计划转变为并行协同计划,从而缩短了决策周期并加快了节奏;通过改进跨机构协作程序使所有参与者得以“通知他人并被他人通知”,从而使得国家力量的协调运用成为可能,并减少或消除跨机构部门参与政治、军事协调工作方面的特殊性。美军认为,“联合交互式计划”是成功实施快速决定性作战的关键因素。其实早在2002年1月,美军就开始周密制订以“倒萨”为主要目标的“联合交互式计划”,耗时14个月,前后易稿20多次,最终制定出能够达成快速决定性效果的作战预案。作战计划基本形成后,美军中央司令部举行了以在伊拉克实际作战为设想的,代号为“内窥”的计算机模拟演习,之后又组织参加对伊拉克作战的陆军、空军和海军陆战队进行了数次联合作战模拟演习,以从中发现问题,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该作战计划。通过对“联合交互式计划”制订修改的全过程,使参战各军种、各级指挥官及指挥机关对整个作战的指导思想有了深刻的认识,为快速决定性作战的成功实施创造了前提条件。
2.依靠优势信息装备,全程主导信息效果,为实施快速决定性作战创造了信息环境
美军在《快速决定性作战白皮书》2.0版中指出:信息作战是机动与火力的等价体,它可以和机动与火力一样有效地促使快速决定性作战目标的实现。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几乎动用了全部的信息战武器。为了从多维空间全天候不间断地获取伊方情报,美军运用先进的信息侦察设备和人力资源,从太空、空中和地面实施了全时空的信息情报侦察。在太空,美军利用180多颗卫星组成的卫星网,快速实时地获取伊方的有关情报。同时,美军采取软压制和硬摧毁等手段,在保护己方的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不受伊军干扰的同时,毁灭性地破坏伊军的侦察监视系统等电子设备,并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采取各种手段防止伊军对信息的干扰,确保指挥官、指挥中心能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信息,保证各种武器系统利用信息进行控制和攻击。在美军强大的信息攻击下,伊军的防空导弹无法进行有效的射击,飞机不能升空,侦察监视设备基本无用武之地。美军快速决定性作战构想中的信息战理论成功运用,使得伊军信息阻塞,指挥失灵,自始至终未能形成大规模、有组织的抵抗行动,从而大大加快了作战进程,起到了作战“倍增器的作用。”(www.xing528.com)
3.持续震慑、全面攻心,为实施快速决定性作战创造了心理环境
美军在《快速决定性作战白皮书》2.0版中指出,为了达成快速决定性的作战目标,需要运用各种心理战手段确定并影响敌人的心理,以及使用信息优势、制敌机动和精确打击,运用协调的精确效果给敌人造成压倒性的震慑。这一论述是美军在伊拉克实施快速决定性作战中,强化震慑效应、加强心理攻势的基本理论依据。在军事准备阶段,美军通过发布公告,“透露”行动计划、快速集结兵力及有意试验高技术兵器性能等方式,展示其在快速机动、精确打击、信息垄断等方面的“不对称”优势,以对伊军产生强有力的威慑效应。在战争开始后,伴随着高强度空袭,地面部队大胆穿插、快速推进,展示其“快速决定性作战”力量,并通过媒体有意“放大”这种所谓“快速作战的力量,”以对伊拉克产生进一步震慑效果,控制其判断能力、瓦解其抵抗意志。紧随“斩首”行动,美军又展开了“决定性空袭”并将这次空袭命名为“震慑”行动。在“震慑”行动中,美军从30多个基地和5艘航空母舰上出动重型轰炸机和各型战斗机集中对萨达姆的官邸、指控中心、政府主要部门等目标进行了“饱和轰炸”。仅在24小时之内,美军就出动了2 000架次飞机并发射了500多枚“战斧”式巡航导弹。美军“震慑”行动的目的就是在“斩首”行动未获成功的情况下,企图通过大规模的突然轰炸,对整个伊拉克“造成立即失去抵抗能力的震慑效果”,并以此瓦解伊拉克军民的抵抗意志,从而达到快速决定性的作战效果。
在强化武力震慑效应的同时,美军还展开了心理攻势,形成一种强大的心理战效应。美、英联军依靠信息传播优势,通过杜撰与封锁消息来操控新闻媒体,试图造成“解放”伊拉克人民的舆论态势,为其“不得不进行的战争”争取民心的支持。为了影响国际社会大众心理,美国还设立了“战略影响办公室”,其目的就在于左右国际舆论,为其争取民心造势。在外交方面,美军试图通过外交“围剿”给伊拉克施加强大心理压力。美国一方面通过有说服力的论点、利益诱惑以及含蓄威胁等方式拉拢南联盟;另一方面要求世界各国不要承认巴格达政权,并敦促与之有外交关系的国家驱逐伊拉克外交官。在政治方面,美国始终打着“反恐”旗帜,认为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世界安全”;在文化上,美国以“解放”和“民族改造”伊拉克为突破口,展开心理宣传战;在经济上,美国没收伊拉克政府在美国的资产,并要求其他国家仿效美国的做法,冻结伊拉克政权的所有账户,以此瓦解萨达姆政权。此外,美军还针对萨达姆政权的领导层展开了攻心行动。美军的情报机构搞到了伊军高级将领的手机号码和电子邮箱地址,通过直接打电话或发电子邮件的方式对伊军高级将领劝降,煽动他们起义变节。美军实施的心理战为离间伊拉克官兵、瓦解伊军心开辟了“软”杀伤的第二战场和实施快速决定性作战提供了有利的心理环境。
4.跳跃式的攻击、快速“嵌入”的打法,是快速决定性作战中地面部队的主要战法
美军认为,快速决定性作战的战略环境要求军事能力必须确保部队能快速部署、立即展开并占有决定性的优势。在伊拉克战争中,在先进的信息系统的支撑下和空中力量、情报信息、特种部队的配合下,美军地面部队快速行动,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对伊拉克实施了闪电式突击。在这次战争中,美军放弃了海湾战争的做法,大幅度缩短了空袭作战与地面行动之间的时间差,美军地面部队在20日与空中打击的同时从科威特出发北上,其先头的机械化部队不顾“翼侧暴露、补给线拉长、孤军冒进”等兵家大忌,以空前的高速度向前推进。作为地面主力的美军第3机械化步兵师进入伊拉克境内之后,采取不恋战、不接触的战法,频打“擦边球”,一天之内便推进了150千米。巴士拉之战中,美军第3机步师的“夺路之战”、纳西里耶之战中的“夺桥之战”,都是为了尽快打通通往巴格达的道路,以至在短短的数天之内,美军第3机步师便快速渡过幼发拉底河,飞越西部沙漠,直逼巴格达。其推进速度最高达每小时80千米,速度之快创下了战争的历史记录。至3月23日,美军第3机步师就推进到了距离巴格达160千米处,而此时其身后的乌姆盖斯尔、巴士拉、纳西里耶、纳杰夫等地的伊军仍在进行顽强的抵抗。美军第3机步师逼近巴格达之后,就像一把利刃死死地“嵌入”了伊拉克的腹部要害。这次美军行动的宗旨就是突出进攻速度,多军兵种几乎于同一时刻在空袭、地面战和敌后的三个舞台联合进攻,对敌进行迅雷不及掩耳式的闪击,一旦遇到敌军的顽强抵抗,主力不是全力攻击,而是设法绕开这些“骨头”,继续向纵深挺进,直取重心。这种作战样式,正是美军快速决定性作战构想的重要战术思想,所以这场战争是美军快速决定性作战思想的一次具体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