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战争,以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戈兰高地为主要战场。阿拉伯方面参战的以埃及、叙利亚为主,此外还有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利比亚、苏丹、约旦、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九国。巴勒斯坦武装力量也参加了作战。战争另一方为以色列一个国家。阿方投入兵力共70多万人,坦克3 700余辆(不含战争过程中的补充),飞机1 050架,舰艇150艘。以色列投入兵力40多万人,坦克1 700多辆,飞机450余架,舰艇59艘。
双方战略企图和部署:埃及、叙利亚的战略企图是,用突然袭击、初期获胜的有限军事行动,收复部分失地,引起国际重视,迫使以色列在混乱中接受谈判,取得有利的政治解决。
埃军作战计划:第一步强渡苏伊士运河,突破“巴列夫防线”,控制河东15~20千米的地域;第二步攻占米特拉山口、吉迪山口、哈特米亚山口一线,保障运河东岸安全,尔后视情况向纵深发展。为了实现上述计划,在运河西岸集结两个军团和共7个师1个旅,约12万人,组成突击梯队。左翼为第2军团,是战役的主攻方向,右翼为第3军团。第2、3军团接合部在陶索姆地区。战略预备队为第1军区,配置在开罗附近。
叙军作战计划:第一步突破1967年停火线,占领马萨达、库奈特拉、法拉斯一线有利地形;第二步夺回戈兰高地,前出到原叙以边界。为实现上述计划,在1967年停火线东侧集结了5个师。第一梯队3个师,分三路进攻,中路为主攻方向。第二梯队2个师,分别配置在基苏、卡塔纳附近,在中北路之后跟进。
以色列的战略企图:在受到突然袭击、措手不及的形势下,首先阻滞对方进攻,争取时间,集结力量;然后采取西守北攻,先北后西,集中力量,各个击破的方针。以军北线有5个旅配置在戈兰高地。第一线2个步兵旅,分别防守基斯菲乃、拉菲德、法哈姆和阿布尼达山,库奈特拉、马萨达地球;第二线2个机械化旅,1个装甲旅,重点控制进入高地的几条要道和保障库奈特拉城。西线10个旅,配置于西奈半岛。第一线3个旅,以苏伊士运河为“天堑”,防守“巴列夫防线”;第二线5个旅,依托有利地形,防守哈特米亚、吉迪和米特拉三个山口;第三线2个旅,分别驻于汉尤尼斯和沙赫沙伊赫。在本土控制6~8个旅为战略预备队。
第四次中东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0月6日至9日),叙、埃两面进攻,以军仓促防御。
10月6日开罗时间14时,埃、叙军在西、北两线同时发起进攻。西线,埃军开始对以军“巴列夫防线”发起进攻。首先,出动200架飞机袭击以军西奈前线指挥部、部队集结地域、机场和通信枢纽。海军控制蒂朗海峡、曼德海峡,封锁亚喀巴湾和红海出口,并在沙姆沙依赫地区进行了小规模海上登陆作战。在陆上埃军集中2 000门火炮对运河东岸以军前沿阵地进行炮兵火力准备。为了保障渡河,埃军在运河西岸使用“萨姆”−2、“萨姆”−3、“萨姆”−6、“萨姆”−7防空导弹和各种口径的高炮,组成了严密的对空防御配系。埃军第2、3军团突击梯队8 000人,在航空兵和炮兵大力掩护下,乘橡皮舟和两栖装甲车分路强渡运河,用爆破筒在运河东岸沙堤上的以军铁丝网和雷区中开辟通路,并敷设软梯,攀登沙堤。专业人员潜水堵塞了以军设在运河里的输油管道,破坏了燃料槽,使以军不能在河面制造火障。埃军突击梯队登上沙堤后,摧毁了以军部分工事,分割包围了以军主要据点,压制了以军火力,掩护埃军工兵部队在沙堤上打开缺口,在运河上架桥。埃军采用高压水枪冲刷运河沙堤,结合爆破和使用推土机在运河东岸堤坝上打开60个缺口,并架设了10座浮桥、两座水下桥以及一些门桥,保证了主力部队特别是重型装备的迅速渡河。战斗打响后的24小时,埃军第2、3军团第一梯队全部过河,一举突破了“巴列夫防线”,攻克了以军15个据点,并在运河东岸建立5个桥头堡,向东岸推进了3~4千米,解放了坎塔拉和夏特。至9日,埃军已经在运河东岸增至6个师,控制运河以东10~15千米的全部地区,在此期间,以军一面组织前沿兵力进行顽抗,迟滞埃军前进,一面从西奈纵深前调预备队进行反扑,企图夺回前沿阵地。仅8日一天,埃军就击退了以军装甲部队三次大规模反扑,其中一次全歼了以军第190装甲族,旅长亚古里上校被俘。(www.xing528.com)
北线,叙军以3个师的兵力(每师配属1个坦克旅)分三路在戈兰高地向以军阵地发起进攻。至10月9日,叙军在付出很大代价后,全线突破了以军防线,北路师攻占了老头山和马萨达,中路师包围了库奈特拉,推进到叙以边境附近,南路师收复了菲格,超过1967年停火线达35千米。以军依托预设阵地和有利地形仓促应战,阻击叙军进攻,同时从纵深抽调兵力,重点加强北线,3天内使北线戈兰高地以军兵力增至22个旅,约10万人。
第二阶段(10月10日至15日),西线埃军调整部署后再度进攻受挫,北线以军实施反击得手。
西线,埃军从10月10日起停止了向西奈纵深发展进攻,着手调整部署,巩固既得阵地。10月13日,部队向前推进了7~8千米,占领新的进攻出发地域。10月14日晨,埃军用了3~4个师的兵力在坦克的引导下,分三路向哈特米亚、吉迪、米特拉三个山口发动全面进攻,埃、以双方在运河东岸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坦克会战,投入的坦克数量超过1 600辆。这次会战,双方各损失坦克200余辆。10月14日以后,埃军只派出小股部队向以军出击,均受挫退回,被迫退至10月13日所占位置。
北线,以军从10日起在戈兰高地中段和北线实施反击,迫使叙军追出戈兰高地,然后分三路向叙军实施反攻,企图从三个方面威胁大马士革。至10月12日,以军已超过1967年停火线20~30千米,叙军形势比较危急。10月13日,叙军在伊、摩、约、沙等国军队支援下,阻止了以军的推进,出现了对峙局面。以军稳住北线后,即抽调兵力增援西线,使西奈半岛兵力从10个旅很快增至23个旅。
第三阶段(10月16日至24日),西奈以军转入进攻,北线继续对峙。
从10月16日起,西奈以军投入新的兵力,在运河中段和南段发起进攻,同埃军展开激烈的坦克战和炮战。同时根据美国侦察卫星和高空侦察的情报,发现埃军第25军团结合部在陶索姆附近,间隙达7~12千米,保障薄弱;又发现埃军主力调到第一线,后方空虚。即派出一支数百人的装甲特遣分队,使用“六·五”战争中缴获的13辆苏制坦克,乔装从前线调回后方的埃军,从埃军第2、3军团接合部突入运河西岸,随即摧毁了埃军在陶索姆、伊斯梅利亚地区的地对空导弹阵地和高炮阵地,为以空军开辟了通向运河地区的空中通道。同时,又派遣由数十辆坦克和水陆车辆组成的特遣分队,从大苦湖北部西渡,潜入德维斯瓦地区中西岸建立桥头堡。并利用夜暗在伊斯梅利亚和大苦湖之间架设3座浮桥,保障由2个装甲旅组成的特遣队过河。10月18日以军过河部队沿河向南发展,先后占领法伊德和阿布苏弗尔机场,切断了埃军战略预备队开进路线及前后方联系。10月22日埃、以双方宣布停火后,西岸以军在空军支援下,违背停火协议,乘机扩张战果,进占阿达比亚角,包围苏伊士城,完成了对埃军第3军团的合围。至10月24日,以军过河部队已达5个旅,500辆坦克,2万余人。以军突入运河西岸完全出乎埃军意料,致使埃军处境困难,被迫转入守势。在北线,10月22日,以军乘停火之机,出动1个伞兵旅,重新抢占了叙军坚守的最后一个阵地老头山。至10月24日,阿拉伯国家在战局不利的形势下,接受停火,战争至此结束。
战争结果,阿拉伯国家方面伤亡15 000余人,被俘9 000人,损失飞机400架,坦克2 000辆,舰艇30艘,丢失运河西岸1 900多平方千米和戈兰高地44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以色列共伤亡5 000人,被俘500人,损失飞机200架,坦克1 000辆,舰艇30余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