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强大的日军侵略者,我军在配合国民党军队实施正面作战的同时,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了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展现了我军抗日作战的独特战略战术,形成了以正规部队、地方部队、民兵共同参加的敌后游击战理论,作战理论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全部是陆军,并均以步兵为主要兵种,只有少量炮兵、骑兵、工兵、通信兵和辎重兵。编制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八路军以师为基本战略单位,每师辖两个旅,每旅辖2~3个团,全军共三个师。新四军则以支队为基本战略单位,支队下设团。重建军部后,也采用了师、旅、团序列。武器主要有各式步枪、马枪、机枪、手榴弹、掷弹筒以及迫击炮、山炮等。这些武器种类繁杂,规格不一,性能也相差很大。特别是弹药极缺,常常出现有枪(炮)无弹的情况。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陕西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确定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执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担负开辟敌后战场、配合正面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基本任务。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遵循我党制定的“基本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奔赴抗日前线,广泛开展游击战。(www.xing528.com)
这一时期,毛泽东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地分析了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和敌我双方的基本特点,总结我军作战的经验,科学论证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两部著作中,系统、全面、精辟地概括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作战思想和作战理论。毛泽东指出,抗日游击战争不是主要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要把游击战争的问题放在战略的地位来认识。抗日战争初期,党内外有许多人轻视游击战的重大战略作用,把希望寄托于正规战争,特别是国民党军队的作战。毛泽东批驳了这种观点,1938年5月撰文《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的基本原则出发,论述了抗日游击战争的六个具体战略问题:①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②和正规战争相配合;③建立根据地;④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⑤向运动战发展;⑥正确的指挥关系。文章指出,这六个问题是全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纲领,是争取最后胜利的必要途径。毛泽东在文章中还阐述了游击战的表现形式,他指出:“游击战争是一般地用袭击的形式表现其进攻的”。也就是说,游击战中主要的、大量的是进攻战斗,进攻行动的主要样式是袭击。袭击的方式,则根据敌人所处态势、己方目的和兵力情况以及地形等条件而灵活变化。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科学预测了抗日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在相持阶段,游击战是我军主要作战形式,运动战和阵地战为辅助作战形式。战略反攻阶段,运动战是主要作战形式。《论持久战》还详细论述了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消耗战、歼灭战、决战等问题,进一步阐明了人民战争思想,正确地解决了“人与武器的关系”问题,提出了“民兵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著名论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