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在军事理论发展方面历来有着比较自由和宽松的环境,一种新的军事概念、思想如果有一定的指导和应用价值,往往会被官方接纳而成为一定阶段或时期的指导性作战思想。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国防部和各军种进行了大量理论创新,提出了很多新的军事概念,用于指导美军作战的思想不断涌现,可谓是目不暇接,出现了所谓的“井喷”现象。经过理论研究、实验室论证、战争检验的大浪淘沙,“战略瘫痪”“全谱优势”“迅速控制”“海空一体”等作战思想得到官方的认可,成为当今指导美军作战与训练的主要思想。
1.美军“战略瘫痪”思想
在美军作战理论的诸多新概念、新思路中,“战略瘫痪”思想起着一种基础性的作用,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美军作战理论的一系列前沿性问题。
1)美军“战略瘫痪”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战略瘫痪”思想的形成。有人认为,美军的“战略瘫痪”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孙子当时就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顿而利可全”的思想。这个思想也在西方开花结果。19世纪30年代,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认为,消灭敌人就是使对手陷入不能继续作战的境地,对消灭敌人所下的定义与“瘫痪”的理解相互兼容。
在海湾战争之后,美军学术界提出了不少新的作战概念,例如,“快速主宰”“基于效果作战”“五环目标”“并行作战”“决策优势”等。这些概念作为军事理论家的思想成果,虽然内容上互有交叉,在角度上各有侧重,但是他们都主张基于效果而不是基于消耗的作战;主张使敌方失能而不必追求将敌人歼灭;主张把作战基点放在打击敌人抵抗意志上而不偏重物理打击;主张把威慑运用于作战,通过震慑手段把意志强加于敌人,利用各种手段主宰战场;主张政治与军事目的的高度统一,通过系统分析找出敌重心,直接达成战略目的;主张战争的低成本和低消耗,包括降低敌方伤亡和附带损伤;主张时间重于空间,强调同时行动,快速解决问题。有的美国学者把这些概念中的相当一部分冠以一个名称,那就是“战略瘫痪”。
(2)美军“战略瘫痪”思想的发展。总体而言,“战略瘫痪”思想主要经历了产生阶段、缓慢发展阶段、被博伊德赋予“战略瘫痪”思想新的内涵、“战略瘫痪”思想发展的高峰等几个阶段。
①产生阶段。“战略瘫痪”思想其实在中国有它的历史渊源,在《孙子兵法》中可以找到类似于“战略瘫痪”的思想。例如,孙子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谋,其下攻城”等。但是,美国军事思想的形成源于对整个西方军事思想体系的吸纳与借鉴。所以美军的“战略瘫痪”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目的的理解,他认为战争目的是“打垮敌人”,也就是“使敌不可避免地屈服于我之意志,就必须使敌人丧失其抵抗力,或是陷入遭受此种危险威胁的状态。”这实质上就是一种瘫痪状态。有“美国空军之父”美誉的威廉·米切尔准将是第一位把空中国防思想引入美国本土的军事家,他十分信仰“战略瘫痪”,宣称空中轰炸的最大价值在于“在战争初始阶段打击敌人主要的神经中心,以至于最大程度上尽可能瘫痪这些中心。”可以说这是美军“战略瘫痪”思想的雏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军发现通过对敌方高价值目标实施瘫痪式攻击,既把部队的风险减小到最低限度又大大加快了作战进程,这也是美军“战略瘫痪”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②缓慢发展阶段。在美军“战略瘫痪”思想初步形成之后并没有相关的新的作战理论的提出,这使得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似乎“战略瘫痪”思想夭折了。事实上,美军在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战争中,虽然打的是以强大的火力和突击力逐步对敌防御进行破坏的“剥洋葱”式的消耗战和歼灭战。但是,在其实际作战中往往把高价值目标作为攻击的重心,这实际上就是“战略瘫痪”的一种具体运用。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德国的工业中心的不间断轰炸和朝鲜战场上对我军重要高地和指挥中心的重点打击,都是“战略瘫痪”的一种具体表现。美军在实际作战中运用的作战理论是“以其强大的国家综合实力为后盾,以兵力为基础的力量战”,这一时期的“战略瘫痪”事实上是在巨额消耗基础上的“战略瘫痪”。
博伊德赋予了“战略瘫痪”思想新的内涵。有学者认为,美军虽然较早地出现了“战略瘫痪”思想的萌芽,但是并没有在战争实践得到检验,只有在20世纪90年代后,当具备实现“战略瘫痪”的技术条件,并在战场上得到检验时,“战略瘫痪”思想才成为一种成熟的理论。以博伊德的理论为开端,“战略瘫痪”思想才在美国军事理论界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博伊德指出军事行动的宗旨是:给敌人创造并保持一个非常动态且十分险恶的态势,破坏或剥夺敌人适应这种环境的能力;冲突是更倾向于心理和时间而非物质和空间的机动战形式。其军事目标是“通过创造出人意料的、危险的战役与战略形势,打垮敌人司令部的精神和意志。”可以看到,博伊德已经把“战略瘫痪”的理论由单一的从物质上打垮敌人发展到了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击溃敌人。这种观点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系列战争中的研究和分析中总结出来的。同时博伊德悄悄领导了美军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军事转型,在其主持下提出了“空地一体作战”思想。这种作战思想在接下来的海湾战争中得到了很好的检验和发展,同时也是对当时的“战略瘫痪”思想很好的诠释。这个时期的“战略瘫痪”思想是对在这之前的“消耗战”“歼灭战”思想的合理扬弃。这个时期的“战略瘫痪”思想是传统“战略瘫痪”思想的一次飞跃,而这种飞跃是在博伊德的“空地一体作战”思想的支撑下,通过海湾战争的实践而完善的,也让“战略瘫痪”思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③“战略瘫痪”思想发展的高峰阶段。海湾战争中38天的空袭造成的物质摧毁使得伊拉克拉军队通信指挥系统的80%陷入瘫痪,40个机场弹痕累累,95%的雷达无法运转,48个防空导弹基地一片焦土……由此引发的精神震慑效果更为明显。伊拉克军队的士兵对多国部队的害怕心理超过了对伊拉克行刑队的害怕,伊拉克拉军队至少有16 000人失踪。特别是科索沃战争美军凭借空中优势首次“零伤亡”,打了一场“完美的”战争。这给了主张“战略瘫痪”思想的学术群以极大的自信。这其中就涌现出哈伦·厄尔曼和小詹姆斯·韦德提出的“快速主宰”理论;约翰·沃登提出的“五环目标论”;德普图拉提出的“并行作战论”等理论,从而使得“战略瘫痪”思想成了当前美国军事思想中最为活跃的一种思潮而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总而言之,美军“战略瘫痪”思想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形成的,经历了约一个世纪的发展和完善,可以说现今的“战略瘫痪”思想与当初相比有本质的进步,成为美军支柱性的作战思想。
2)美军“战略瘫痪”思想的含义
关于“战略瘫痪”的定义,普遍的看法认为,“战略瘫痪”是指在使敌人丧失能力而非将之消灭的一种对物质因素、智力因素和精神因素综合作用的军事选择。它寻求以军事上不可避免的最小努力和代价,来获得政治上可能存在的最大效果和利益。它旨在达成一种快速决定性的结果,即通过机动作战,打击敌人赖以维持和控制其作战行动的物质和智力上的能力,以削弱其精神上的抵抗意志。“战略瘫痪”思想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作战重点从强调空间争夺,向突出重视时间效应转变。博伊德特别强调战争的时间维度,他引入了时间武器的理念,突出了时间对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影响。他在仔细研究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和越南的抗美战争后指出,无论短暂还是持久,时间都是一种最有力的力量。毛泽东在抗日战争的作战指导思想是,战略上的持久和战术上的速决,中国共产党军队主要负责敌后战场作战。从抗日战争的整体战略考虑,毛泽东的作战思想是以空间换取时间,以时间为抗日的主要武器,最终打败了在军事上处于明显优势的日本军队。在美国人看来,越南在抗美战争中的制胜之道与毛泽东的“持久战”理论简直如出一辙。因此,不仅是空间,时间也在决定战争胜负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战场由陆、海、空三维向陆、海、空、天、电(磁)、信(息)等多维扩展,人们将较多的目光投向不断扩大的战场空间之时,“战略瘫痪”论学者将时间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加以研究,并以此指导作战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是当代作战思想与作战理论转型的重要方面。美国前国防部长科恩说过:“以往的哲学是以大吃小,今天的哲学是以快吃慢。”时间是战争双方可以利用为夺取胜利的重要资源,博伊德以篮球比赛的战法为例,简要地探讨了“以快制快”“以快制慢”和“以慢制快”在当代战争中运用,找出了美军快速作战弱点:如果对手不按美军的规则作战,故意放慢节奏,那么美军也很有可能输掉战争。在“战略瘫痪”思想的大厦中,时间效应是研究作战理论必须重视的重要环节。
(2)打击对象的选择上由强调全面打击、消灭敌有生力量,向研究敌人重心、打击重心转变。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所有的战争都具有政治目的。沃登指出,虽然战争与政治家的其他工具相比或许有着其自身的明显的能力与局限,但它们是天生的政治工具,因而战争本质上是各派政策制定者之间的话题。因此,军事行动的目的不全是摧毁敌人武装力量的能力,而是操纵敌人领导层的意志。沃登详细阐述道:战争的目的是迫使敌人领导层做我们需要其做的事——即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在以往的战争中,改变敌人领导层意志的方法是通过大规模消灭敌人武装力量,同时毁灭其工业和基础设施,造成敌方无法承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进而使用武装力量威胁其政权,从而实现战争目的。也就是以歼灭战和消耗战的方式达成战争的政治目的。因此,敌方的有生力量、工业和基础设施就成为战场打击的主要目标。“战略瘫痪”论试图突破歼灭战和消耗战的旧框架,追求从打击可以直接影响到敌方领导层意志的重要目标着手,通过使“敌人的战役和战略重心感到难以忍受的压力威胁或受到难以忍受的实际压力时,敌人的领导层就会一致认识到做出政治让步的必要”。“战略瘫痪”论的研究过程中引入系统论和瘫痪论的研究方法,就是把敌国或敌军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找出其重心,打击敌重心,使敌人作为一个整体陷入瘫痪状态,最终放弃抵抗,从而达到我方的政治目的。从这个角度讲,瘫痪战具有歼灭战和消耗战无法相比的高效率。博伊德和沃登通过对当前军队现实情况的系统分析,得出了当前瘫痪战略的重心所在。博伊德和沃登都认为,所有军事行动均应以敌方指挥系统为目标;要把军事投入转化为政治收益,最有效、最直接的机制就是瘫痪敌军指挥系统。
(3)打击方式上由单纯的强调物质打击向重视物质、心理双重瘫痪转变。“战略瘫痪”是旨在使敌人丧失能力而非将之消灭的一种具有物质因素、智力因素和精神因素的军事选择,旨在通过“机动作战”,打击敌人赖以维持和控制其作战行动的物质和智力上的能力,以削弱其精神上的抵抗意志。利德尔·哈特指出:“对一个国家政府产生的心理压力足够抵消它所掌控的所有的资源,所以剑从其瘫痪的手中掉了下来。”在武器装备毁伤能力不断提高的当今时代,“战略瘫痪”思想研究把重点放在了心理与物质两个方面,尤其突出心理和精神上的打击和瘫痪,确实是作战思想方面的重要转变。这一重要转变对于作战理论和作战实践的指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军认为,他们所需要的作战条令,更加要强调在物质和精神上同时摧毁敌人的能力。具体地说,美军的目标是促使对手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瘫痪——这种瘫痪会造成对手的错误判断,使他们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周围环境,削弱他们对美国或联军行动作出反应的能力。
2.美军“全谱优势”作战思想
1)“全谱优势”作战思想的基本含义
“全谱优势”作战思想是美军基本的作战指导思想之一。所谓“全谱优势”,是指在所有军事行动中美军都能单独或与盟国部队及“跨机构伙伴”协同行动,击败任何对手并控制局势。这里的“所有军事行动”包括:保持战略威慑态势,战区内的军事参与及显示军事存在活动,使用战略部队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冲突、大规模战区战争、地区冲突和小规模突发事件,介于和平与战争之间的模糊情况(如维持和平与强制和平行动、非战斗性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和对国家当局的支援行动等)。美军认为,掌握、保持“全谱优势”必须正视遂行全球作战的挑战、对付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对手的挑战、改变各种低强度冲突的不确定状态的挑战,等等。
2)“全谱优势”作战思想的基本原则
美军《2020年联合构想》提出了联合作战的四项基本原则:制敌机动、精确打击、全维防护和聚焦式后勤。“全谱优势”的作战思想建立于这四项基本原则之上。灵活运用这四项基本原则,不仅能提高分散部署的联合部队遂行高强度常规军事行动的整体作战能力,而且能使之出色地实施人道主义援助和维和行动等非战争军事行动,可以使美军掌握、保持“全谱优势”的地位。
(1)制敌机动,是指联合部队在完成受领的军事任务的过程中,以决定性的速度和压倒性的作战节奏夺取位置优势,要求联合部队具备高度的战术机动能力,迅速进入攻击阵地形成对敌压倒性优势;另外,国际维和、人道主义救援、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如贩毒、国际恐怖主义)和抢险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同样也需要制敌机动能力。
(2)精确打击,是指联合部队在所有军事行动中,要能够定位、监视、识别并跟踪目标,选择、组织并运用正确的作战系统,产生期望的作战效果,评估作战结果,并在必要时以决定性的速度和压倒性的作战节奏实施再次打击;精确打击既适用于战时,也可以在平时对付各种潜在或显在的威胁。
(3)全维防护,是指联合部队通过在陆、海、空、天和信息领域内精心选择和应用多种措施,合理控制风险,以有效保护完成指定任务所需要的人员及装备。美军认为,全维防护无论在战争还是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均可确保联合部队行动自如。
(4)聚焦式后勤,是指在所有军事行动中,能够在正确的时间、地点为联合部队提供需要的人员、装备和补给。聚焦式后勤可确保联合部队获得打赢战争或非战争军事行动所必需的、数量和类型准确无误的后勤补给。“全谱优势”要求投入按实际需要编组的联合部队,进入陆、海、空、天和信息、心理等诸战场领域,遂行应急、持久和协调一致的作战行动;同时,保留必要的海外存在以及强大的兵力投送能力。
美军强调,能否将现有部队改造为拥有“全谱优势”的联合部队则取决于信息优势和创新能力。无论是直接或间接与敌交战,抑或是为人道主义行动提供支援,无论执行何种军事任务,信息优势对于指挥官监视、侦察分散部署的己方部队的准确位置,加深对其责任地域的了解,实施有效的作战指挥,都具有十分有益的价值。同时,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无论技术如何先进,人的判断力、创造力和对意外紧急情况的适应能力仍是未来联合作战制胜的根本,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敌方企图以各种方式抵消优势方的技术优势,而后者又无以充分运用其优势压倒前者之时。因此,“全谱优势”依赖于每一位作战人员物质的和精神的创造性力量及其战场适应能力。
3.美军“迅速控制”作战思想
1)美军“迅速控制”作战思想的基本含义
“迅速控制”作战思想最初由美国国防大学提出,后被决策层采纳,其含义就是在一个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军事体制内,充分发挥诸军兵种和各部门的职能,综合运用军事力量及其他国防资源对敌人进行突然性、震撼性的打击,瓦解敌方的意志,迅速控制战局,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其实质是对敌国民众的心理和情绪进行严重打击,使其丧失抵抗的意志,在不使用核武器的情况下,取得与使用核武器同等效力的结果。
美军认为,“迅速控制”将传统的联合作战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作战行动信息化是“迅速控制”的核心。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一个互联的、互操作的网络环境实时发布信息分析结果,向前沿部队实时提供作战信息。接收信息的一方可以是一个坦克师、一辆坦克、一个炮兵连、一名步枪射手、一个海军战斗群、一艘战舰、一支空军大队、中队或是作战中的一架战机。在占有信息优势的情况下,军事行动必须要坚决果断,形成适当的打击力度,产生震慑(Shock and Awe)效果。拥有信息优势使军队能够根据敌方的决策动向采取行动,对敌方的重要目标进行震慑性的打击。在战场上,“迅速控制”将对敌军、指挥部门和民众产生战略性的震慑。特别是当这些攻击的画面通过电视实时地向全世界广播时,将对本国或盟国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而对敌方或潜在的威胁者则是沉重的打击。(www.xing528.com)
“迅速控制”主要用于阻止或影响那些危及美国国家安全利益、民主制度及自由市场制度的行为。在制定预案过程中,美国军方一般都要对作战目标进行预先评估,以确保“迅速控制”能产生足够的震慑,并向其他潜在的挑衅者传递明确的信息。美军认为,“迅速控制”不仅适用于主要地区冲突和次要地区冲突,它还可在多个领域运用,包括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反击恐怖主义和解决其他政治问题。
2)美军提出“迅速控制”作战思想的主要原因
冷战结束后,两极对峙的格局不复存在,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认为需要重新审视国家安全政策,修改国家安全战略,国家安全战略应该对世界安全环境的变化做出回应。随着高技术武器装备大量投入使用,情报获取与战场指挥日益数字化,“迅速控制”作战思想应运而生,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引发的信息革命使世界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不但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观,而且对世界各国的战略决策、经济和政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电子通信技术、航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全世界都笼罩在巨大的信息网中。早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美军在总结海湾战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战理论,为“迅速控制”作战思想的出台奠定了基础。其实质是以信息为主要作用手段,通过最终攻击对方信心和信念,来迫使对方丧失对抗意志。美军认为,在有关国家安全的问题上,只有那些能够充分利用信息革命的能量和影响力的国家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空间技术的开发与利用,高精度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技术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现,意味着国界在战略和纵深防卫上不再像以往那样重要。目前,美国在这些领域已占据数量和质量上的领先地位,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对工业、国防和国家安全政策进行整合。同时,通过发展信息技术,并将其应用到新的军事战略和军事行动中,争取未来的战略主导权,这就是美军提出“迅速控制”作战思想的根本目的。
(2)军事需求迅速增加。随着冷战的结束和苏联的解体,已经不存在能够摧毁美国本土的强大国家。但是,随着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美国为了在世界上扮演领导角色,其军事人力开支和武器装备开支日益增加,军费需求急剧增长。这不但表现在舰船、坦克、飞机或卫星的投资和采购费用、维修和保养费用迅速增加方面,而且随着高技术武器装备对军事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军事人员培训和训练开支也飞速增加。
冷战结束后,美国在不存在毁灭性威胁的情况下,为将有限的财政支出更多地用于民用方面,军费常常被民用项目“挤占”。在美国,选民更关注的是政府提供的公共福利,如卫生保健、社会安全、教育改革、预防犯罪和毒品、减税等。因此,增加国防支出将面临许多障碍。如果不进行军事思想的根本改革,仍维持传统的庞大规模的军队和使用常规的作战思想作指导,在有限的军费的约束下,其战斗力水平将不断下降,美国的安全利益将可能处于危险之中。因而,发挥技术领先的优势,在军队规模下降的同时提高战斗效率成为美国军事思想转变的主要目的,“迅速控制”作战思想正体现了这一目的。
(3)国际环境急剧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军经历了漫长的改革历程,越战的创伤、海湾战争的胜利、冷战后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都影响着美国如何运用军事力量支持其外交政策。美军认为,在运用“迅速控制”时还要充分考虑其政治后果。美军认识到,一旦军事行动处理不当,就陷入了被动的两难境地。美国必须对军事行动的善后问题进行妥善处理,政治影响或代价也成为美国考虑是否应用“迅速控制”的重要一环。
正因如此,美军认为,实施“迅速控制”充分考虑的几个原则主要有:美国并不是世界警察;只有在涉及美国重大安全利益时,才进行军事介入;要争取国会和民众对军事行动的支持;尽量避免进行地面作战;不惜一切代价避免美军人员牺牲;确保以决定性的优势兵力用于军事部署;进行攻势防卫;减少平民伤亡、生命损失及间接伤害;在进行军事行动前,事先对任务的目标及近期战果进行预先评估;在联合军事行动中,美国要处于领导地位,使美军仍然置于美国的指挥之下。
3)实施“迅速控制”的基本要求
美军认为,与毫无准备地卷入武装冲突相比,“迅速控制”要求预先要有准备,并且对最终目标有着更加清晰的认识,而不是在最后一分钟才决定是否采取行动。美军认为,为了有效地实施“迅速控制”,应将军队建设重点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用集中有限的研发资金弥补技术漏洞;发挥信息情报和战场监视优势;通过军事思想创新进一步推动观念的改变和发展;发展信息技术计划并达到“迅速控制”所需的能力要求。
(1)远程攻击能力。按照“迅速控制”作战思想的要求,军事行动的初期将是某种形式的纵深远程打击。纵深打击将根据地理条件进行确定。纵深打击的目标可能会超出地面火力射程,因而其实施大多是通过飞机、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实现的。另外,纵深打击是由相对距离决定的,美国受大洋的保护意味着冲突很可能发生在海外。实施“迅速控制”时,美国的大多数军事行动将是远程的,这将需要美国的军事系统能够向10 000千米以外投送部队。主要军事力量必须能够从超过5 000千米以外的地方对敌人的目标予以火力打击。如果进行近距离打击,如距敌人军队1 000千米以内发动攻击,还需要以主动和被动防御与疏散的方式对友军进行保护,这可能会妨碍攻击所达到的震慑效果。
(2)高技术武器的生存能力。根据“迅速控制”作战思想,一旦美国要实施震慑性的军事打击,就要求在战争开始的几小时里,将同时使用许多昂贵的、消耗性的发射平台和远程攻击武器。这些武器系统包括: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和隐身炸弹、隐身飞机和远距离地对地火力系统。确保这些重要武器的发射平台不受敌方的攻击和破坏,保持良好的生存能力是实施“迅速控制”的根本要求。
(3)精确打击能力。美军认为,随着信息传播媒介的发展,在军事行动中如果造成大量的人员和平民伤亡,必然导致在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因而要求“迅速控制”行动必须能实现精确打击。由于在预定打击的目标附近可能有平民和非军事建筑,因而辨别目标、准确地使用火力非常重要。“迅速控制”要求准确定位目标,对攻击目标使用恰当数量的弹药,并对打击的效果进行实时评估。
(4)灵活指挥能力。美军强调,军事领导者要在把握方向的前提下,使军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能够根据战场态势采取灵活的行动方案,追求作战行动的效率,迅速抑制敌人使用武力进行反击的能力。为了实现上述作战目标,灵活地使用和组合军事力量也是重要的一环,其目的是确保美国战斗力的各组成部分保持恰当的组合,组成最有效率和具备摧毁能力的陆、海、空、天和特种部队的混合军事力量,这是未来的“迅速控制”力量的核心所在。
(5)持久作战能力。美军认为,无论未来的战术方针如何变化,持久作战的能力都将成为美军作战思想中最强有力的组成部分。在海湾战争中,尽管多国部队有来自空中和海上攻击的威慑打击和摧毁性效果,直到联合发动地面攻击以后,通过击败和摧毁伊拉克守军,将控制区扩展到科威特和伊拉克东南部,才实现了战略目标。在此之前,留在伊拉克东南部的多国陆军部队保持了其持久作战的能力和对战局的有效控制。美军指出,地面部队快速行动和持久作战的能力将是取得震慑效果的主要因素。地面部队必须达到对其速度和持续能力的要求,这是形成震慑所需的军事力量组合中的关键部分。
4.美军“空海一体战”作战思想
2009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海军、空军和美军太平洋总部根据美国国防部长盖茨的授意,联合展开“空海一体战”理论研究。2010年5月18日,美国智库战略和预算评估中心公布了最新研究报告《空海一体战的初步构想》,报告称“空海一体战”将极大地增强美国与盟国空海军力量在西太平洋地区的作战效能。
1)“空海一体战”作战思想的内涵
“空海一体战”作战思想是一种全维作战理念,其实质是强调美军要充分利用在航空航天、网络、电子技术等方面的垄断优势,以关岛和日韩等盟国的作战和后勤基地为依托,以空海作战力量、太空及网络空间作战力量为主导,联合构成一个以天基系统为核心,由天基平台、空基平台和海基平台构成的多层次立体作战体系,在全维空间内加速实现其各种作战力量的有效融合,在西太平洋战区组织实施战役级别的作战行动,旨在摧毁作战对手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能力。
美国前国防部长罗伯特·M·盖茨在2010年5月发表讲话称:“当我们审视诸如中国这样的国家的军事现代化进程时,我们应该少关注他们对美国形成对称性挑战——战斗机对战斗机或者舰艇对舰艇的潜在能力,而应该多关注他们扰乱我们自由行动、挤压我们战略选择空间的能力。他们在网络战和反卫星战、防空武器和反舰武器以及弹道导弹方面的投资,将对美国力量投送的主要途径以及对太平洋地区联盟国家的援助,特别是对前置空军基地和航空母舰战斗群形成威胁。这一点,将降低近程战斗机的作战效能,还将增加超视距打击的威胁——不管这种能力采取了何种形式”。
由此可见,“空海一体战”作战思想并非美军心血来潮,而是自冷战结束后,其综合国际形势与威胁而进行的一次必然的军事战略调整。美军未来10年走向已呈两极分化的趋向,地面军种(陆军、陆战队)发展重点转向低端战争,作战目的是反游击和反叛乱,即美军目前面临的挑战。海军和空军除了继续支持地面军种应付当前的作战需求之外,已开始着手考虑高端战争,这就是针对中国及伊朗的“空海一体战”。
2)“空海一体战”作战思想的提出
“空海一体战”作战思想的地位和产生背景与冷战后期的“空地一体战”有着异曲同工的意思,均是帮助美军应对下一次对手实力接近的高强度局部战争。
早在1992年5月,时任驱逐舰舰长的现任美国欧洲司令部司令兼北约最高盟军司令的海军上将詹姆斯·斯塔弗里兹就首先提出了联合海、空作战的构想。他认为,在一次危机爆发之前进行早期的有效控制需要真正的海空联合力量。海、空联合作战部队可以提供一个安全的作战地区,让后续的部队进入并开展大范围的行动以占领敌人地区。“海空一体化”一旦形成,就可以进行无往不利的战略(针对敌人重心的深度打击)和战术(战场)轰炸,并完全封锁所有的港口和沿岸地区。“海空一体化”打击力量需要由传感器、远程陆基飞机、机载和舰载加油机以及海面后勤的支持,它可以在战争的整个梯级提供有效的进攻和防御能力。
当年的概念构想如今进一步演变为现实,成为计划,变成行动,其战术构想很大部分仍然适用于现在的“空海一体战”。
2009年9月,美国空军参谋长诺顿·施瓦茨上将和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加里·拉夫黑德上将签署了一份机密性备忘录,要通过空军、海军的共同努力开发出一种新的作战概念,即现在所称的“空海一体战”,其核心内容就是通过整合海空军战力,联合亚太地区盟友,共同遏制或击败潜在的区域性对手。2010年5月,美国防部部长盖茨在发表讲话时正式提出了“空海一体战”的概念,“空海一体战”也由此成为未来指导美国海空军建设与作战的指导性思想。
3)“空海一体战”作战思想的解析
“空海一体战”作战思想提出后,受到美军高层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吹捧。美军参联席主席、海军上将迈克·马伦认为“空海一体战”思想是“我们打破军种之间、联邦部门之间和国家之间自上而下机构模式的榜样”。他还认为,这还需要各军种“跟上更加扁平化、更快和合作更紧密的世界发展”。国防部长盖茨把这个概念称作军队面对未来所需要的“更加创新的战略和联合方法”。在2011年5月份海军联盟“海空天博览会”上,盖茨将海军和空军之间的一体化作战概念称为“振奋人心的发展”,“这个概念可以像20世纪末的“空地一体战”概念一样,促进21世纪初的美国军事威慑能力”。
“空海一体战”作战思想作为一种正被美军高层全力重视的军事概念,有着其诸多方面的内部动因和外部影响因素。概括而言,随着近年来美军逐步从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得以脱身,被美国视为“眼中钉”的本·拉登也被美军特种部队成功“斩首”,“反恐战争”也取得一定进展。美军开始着眼应对所谓新兴国家“反进入与区域拒止”能力的挑战,将未来主要威胁定位于以中国为主的西太平洋地区和以伊朗为主的波斯湾地区,从而在《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正式提出空军和海军将融合空中、海上、陆上、太空和网络空间等所有作战领域能力,以对抗不断增长的挑战行为。这是“空海一体战”作战思想的原型,其强调在核威慑背景下,利用非对称优势,在空中、海上、太空和网络空间,与作战对手进行全面交战,利用空天力量优势,化解作战对手的“反进入与区域拒止”能力。分析“空海一体战”理论构想,其最大特点是大空间体系对抗的正规战,目标是要谋求在远离海岸线的公海或者岛屿,即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发展全维打击手段。这一构想将“空海一体战”划分为夺取主动和打赢持久战两大作战阶段,同时明确了航天作战,网络战,远程精确打击,海上封锁四大作战样式。
客观分析,首先,“空海一体战”作战思想是美军军事战略调整和提高联合作战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美军充分发挥其一贯使用的场景分析法和假想敌机制,牵引提升部队一体化作战能力、为未来正规战争做准备的一项举措。其次,它也是军种利益斗争的产物,而日益受到重视的“反进入与区域拒止”威胁,正好提供了契机。最后,“空海一体战”目前还处于构想和理论阶段,究竟能否实现还是个未知数。美国战略和预算评估中心认为,在理想的条件下,“空海一体战”从执行作战概念、展开训练,到获取作战能力,至少需要花费近10年或更长的时间。在执行“空海一体战”过程中,美军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很多,涉及盟国关系、国防预算、军种关系等多方面。“空海一体战”的整合层次比此前美军联合作战的要求高得多,还需要一支经验丰富的“联合军官”队伍。“空海一体战”思想的真正实现,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中间仍有许多变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